社会阶层与消费行为

点赞:27599 浏览:13003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存在不同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偏好,处于不同社会阶层地位的人们也逐渐形成结构层级化的消费模式,不同的社会阶层群体的消费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又强化了阶层身份认同和阶层结构.本文旨在揭示消费方式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及各社会阶层的消费差异.

关 键 词 :社会阶层;消费行为;消费差异

在同一社会中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是不同的.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有不同的经济能力、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生活情趣或态度,这些都影响消费的行为.高收入居民总愿意多购写高档、豪华消费品,使消费品的购写与消费符合自己的社会地位.低收入的消费者,主要是为了满足基本的消费需要,本能型的消费行为居主导地位.低收入居民受收入的限制,对新产品的购写与消费一般持比较慎重的态度.高收入居民购写劳务,特别是享受、发展劳务较多,而低收入居民则主要购写生存劳务.

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用人的消费水平来划分阶级,属于哪个阶级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你消费了什么东西,消费了哪个阶层的东西.这种划分阶级的方法提供了一个新的划分阶级的视角,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可.今天,消费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日益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对消费的研究从学术研究的边缘进入到中心,受到来自不同学科、不同理论派别的学者的广泛关注.

凡伯伦的炫耀性消费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学》中,他致力于研究在财产所有权或金钱关系的基础上怎样形成了所谓“有闲阶级”和这个阶级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在财产私有制度下,人们之所以占有财产,财产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财产可以证明财产所有人比社会中其他的人占有优势地位,它是取得荣誉和博得习惯的基础,是满足自尊心的必要手段,也是评价一切事物的标准.无论是宗教、美感、实用性还是对美物的占有,都是以显示金钱为目的.因此,占有财产并不是为了剥削别人,而仅仅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和自尊心.第二,有闲阶级的一个标志就是不事生产而从事消费,他们认为劳动是有损尊严的事.有闲阶级的出现是消费分化导致社会阶层分化的开始,消费成为阶级阶层区分的重要标志.人们的消费水平大部分取决于他们所隶属的那个社会和阶级的生活水准,上层阶级通过各种浪费性的消费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而下层阶级的消费却还停留在满足简单生活需求的低层面上.对一个阶级来说,他们的消费水准总是处于尽其收益力所能及的程度,他们的消费尽量集中在能博取荣誉的消费品上,因为这些消费品最为外显.判断个人的阶级归属,一般情况下也是通过这种“外显”的消费确定的.第三,人们争取提高消费水准的动机在于满足竞赛心理和歧视性对比的要求,在消费习惯上达到阶层的礼仪标准.

个人拥有的财产通常作为社会阶层的一个标志.对于新近致富和发迹的人们,通常也是通过大量的购写与消费活动来证实和体现其经济地位的.然而财产的数量只能是帮助确定社会阶层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还在于财产拥有者的购写选择和评价标准,亦即购写内容的质量.这就使得他们逐渐按照一定阶层的期望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包括购写模式,从而使他们归属于某一个阶层.

社会阶层与消费行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阶层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职业是研究一个人所属的社会阶层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线索.利用职业进行社会阶层的确定和排列比较稳定,因为一些职业在不同国家甚至拥有基本类似的声望.一方面出于职业上的要求,会带来消费需求上的差异;另一方面出于文化水平的高低、素质、兴趣、审美观不同,消费需求也存在着实际上的差别,所以,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职业最经常地被作为一个指标来衡量一个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

中国现阶段各社会阶层消费差异:

1.各社会阶层的资产总量和消费水平.国家干部阶层虽然拥有特殊的权力资源,在政治上具有较高的地位,但是在经济地位上,私营企业主阶层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个体工商户阶层的消费水平略高于城市工人阶层,农民工阶层的消费水平比前两者明显要低.消费水平最低的农民阶层每年家庭消费总额甚至达到了其家庭资产的1/3,这意味着从资产和消费的关系来看,一旦遭遇社会经济波动,作为群体数量最大的农民阶层最有可能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

2.各社会阶层的消费类型.各社会阶层消费水平差异决定了消费差异.本文使用恩格尔系数作为测量各社会阶层消费差异的指标,发现私营企业主属于最富裕人群.恩格尔系数为59.1%.可见,他们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市场化改革受益最多的阶层,属于“先富”阶层.其次按照恩格尔系数判断,农民阶层处于最富裕阶层的比例也很高,达到了47.9%,但实际上,这并不能代表他们真实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因为农民阶层经济支付能力有限,本身食品消费水平并不高,加之他们食品消费多来自自家种植,没有可以衡量的市场加以判断,所以表现出容易让人误解的结果.城市工人是受市场化改革冲击最大的人群,他们属于最富裕型消费的比例最低,为30.7%,属于温饱型和贫困型消费合计高达27.7%,说明他们是生活较为窘困的社会阶层.


3.各社会阶层的消费结构.消费差异还体现在消费结构上.食品类的消费支出,国家干部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消费结构基本进入享乐型.而农民工阶层和农民阶层的食品类消费由于受到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他们其他方面的支出过多,从而压低他们基本生活消费水平.在医疗类消费支出中,农民工阶层和农民阶层的支出明显要高于其他社会阶层.国家干部由于仍然保留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公费医疗制度,他们在医疗上的消费仅占消费总额的3.7%.国家干部阶层最主要的消费部分来自文教娱乐,这说明尽管国家干部在经济上还不能算作“先富人群”,但是在消费结构上,已经率先进入享乐型消费.教育市场化对各阶层都存在明显影响,其所占比例基本都在10%以上,但中低社会阶层文教娱乐消费比例偏低的原因还在于他们的子女出现因支付不起高昂学费,放弃继续高等教育.有报道说,农民工阶层的子女有超过80%不再继续上高中.私营企业主的交通通讯类消费比例是最高的,与国有集体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相比,非公有制企业管理则在交通通讯方面的消费比例要更高一些.这同样也透露出,公有制单位存在公款消费的行为.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人情类消费在消费支出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各社会阶层均在5%,消最低的农民阶层中甚至达到了9.4%,这突显出中国农村仍然处于熟人社会的特质. 4.各社会阶层的耐用消费拥有量.从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来看,一般耐用消费品在各阶层中已经趋于饱和.如彩电和手机在各社会阶层平均每个家庭的拥有量都超过了1台.农民工阶层和农民阶层在另外一些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明显要少.作为新型消费品的家用汽车和电脑的普及率在中等阶层家庭中比较高,电脑的普及率中上等阶层中已经超过了0.7.这说明在大宗耐用消费品的普及过程中,农民工阶层和农民阶层的经济收入没有跟上消费增长的速度,这两个阶层的消费能力有限.而政府推动的“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府工程,在收入增长有限的情况下,也难以真正带动农民工阶层和农民阶层的消费能力.

5.各社会阶层的消费方式.中国人习惯将生活方式描写为“吃、穿、住、行”四个方面.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吃、穿、住、行”上也有不同的表现.由于能够享受到公款消费的待遇,国家干部和国有集体企业经营管理者是选择“很少外出吃饭”比例最低的社会阶层.而私营企业主和非公有制企业经理管理者阶层选择在高档饭店就餐的比例最高,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在中档饭店、大众餐馆和小吃店就餐的比例较高,而个体工商户和自营职业者与城市工人阶层很少外出吃饭.即便外出吃饭,小饭馆和小吃店是他们选择最多的去处.农民工和农民阶层则更少外出吃饭.

从“穿”方面的来看,不同阶层之间选择购写服装的地点差别较大.比较突出的是,私营企业主大多会在品牌服装专卖店购写衣物,其他阶层比例都较低.在上等社会阶层和中等社会阶层中,他们的衣着消费方式趋于类似,如国家干部、国有集体企业经营管理者、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阶层会选择在大商场和普通服装店购写衣服.较低社会阶层以在普通服装店购写服装为主,农民阶层以在乡村集市购写衣物为主.

从“行”的方面来看,乘坐私家车出行主要集中在中高社会阶层,在中等以上社会阶层家用汽车已经日渐普及.在较低社会阶层拥有家庭私人汽车比例相对较低,他们的主要出行方式仍然依靠走路、骑车和公共交通工具.

在“住”的方面,住房在城乡和区域间的可比性不足,所以难以选择合适的指标来衡量住房方式的区别,但从住房价值来看,私营企业主阶层和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者阶层的住房价值是最高的,其次是国家干部阶层,而农民工阶层和农民阶层的住房价值是最低的.

城市社会,财富和收入向小部分富裕阶层集中的同时,富裕阶层与一般阶层之间的消费差距已经日渐明显.农村各收入群体之间的消费差距保持相对稳定,并没有出现富裕阶层消费与一般阶层拉开的局面,这说明农村社会财富尚未出现集中化的趋势.

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消费能力与消费内容正在逐渐成为社会地位、个人成功、声望的评价依据,消费方式的超前和领先成为人们试图改变个人在经济社会地位低下的方式,人们试图以此来缩小与他人在消费水平方面的差距或表明自己的“地位”和“成功”.在这个过程中,炫耀性消费在生存消费之外迅速崛起,享受性消费取代了传统社会中一直倡导的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昂贵和豪华、品牌和个性成为领导社会的消费属性.一批先富起来的人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极大地推动了高档消费品和奢侈品市场的发展.刚刚成长起来的中产阶层也在不断地追求品位、档次.然而,处于社会底层的居民仍然没有脱离贫困,社会的两极分化极其严重,这必然会导致加剧社会对立,导致社会矛盾的产生.因此,我们既要加大力度发展经济,积极促进底层阶层居民向上流动,全面提高各阶层居民的经济能力和消费水平.同时,我们应该鼓励健康文明的消费,对于追求享受的公款消费、攀比性消费及面子消费、炫耀性消费等不良的消费习惯加以适度引导,引领合理消费时尚,促进和谐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