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成为社会问题的背后

点赞:13161 浏览:5772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对任何一个肢体正常的人来说,走路本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不存在会与不会之说.可时怎么发表展到了今天,本原意义上的走路竟然演变为社会问题了,而且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热点问题了,委实令人惊诧、引人深思.

马路怎么过,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耳熟能详:“红灯停,绿灯行.”可就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规则,现代化背景下的成人群体却反其道而行之——只要凑足了若干人,管它红灯绿灯,管它车水马龙,闯过去就是.这等“大无畏”行为如流行感冒般横扫全国,不夸张地说,中国之大凡有城市处,皆有“中国式过马路”的情景剧在天天上演.人车大战的惊险剧频频上演,不仅给国人的视觉造成巨大冲击,也不断挑战着国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于是重建幼儿教育常识成为当务之急,不同的是常识回炉课堂搬到了马路上,教育手段也由循循善诱代之以强制矫正.


追溯起来,走路要讲规矩,自古有之,“大路向天,各走半边”即为一例.你走你的路,我行我的道,咱们互不相干,这就是走路的底线.记得小时候长辈们经常耳提面命:“空手走路的要让着挑担的,挑担的要让着推车的.”农耕文明时代,乡间、市井道路狭窄,走路的基本规则虽无白纸黑字的要求,但在代代相传中成为自觉行为.

走路成为社会问题的背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幼儿园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0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走路成为问题,是农耕文明的后遗症,也是社会转型的副产品,是人的现代化赶不上城市现代化的后果.格式化的城市形态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取代规则意识淡漠、生活方式自由随性的农耕文明后,一个群体积久的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出现走路成为问题大概也非意外之事.当然更大的问题是城市形态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社会的现代化,因为社会现代化的标志是公民意识的高度发育和自治组织的高度发达.数十年来我们的城市——无论大城市还是中城市乃至小城镇,都在急剧膨胀,范围在成倍成倍地扩大,人口在一番一番地增加,但治理模式却基本停留在遥远的过去,散沙式的治理理念“涛声依旧”.数亿农民变成市民后,身份似乎有所改变,但只不过是从散沙式的农民变成了散沙式的市民.散沙式的治理理念不可能产生现代意识.指望没有自治习惯的群体产生规则意识,无异于缘木求鱼!

用强制手段来矫正国人过马路的不良习惯,短时间里肯定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毕竟当场罚款和媒体有一定的威慑力.当然,最具威力的不是罚10元20元,而是众目睽睽之下太丢面子,对于面子观念浓厚的国人来说,罚款事小丢脸事大.让人担忧的是,这种强制矫正手段究竟能持续多久?持续时间太长,投入的力量太多,治理成本必将巨大,长此以往必将难以为继;持续时间太短,效果巩固的可能性就很小,故态复萌的可能性就很大,反复次数一多,必将损害政府的公信力.无论作哪一种选择,都是社会的不能承受之重.

“欲木之长者必固其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治理“中国式过马路”最终得走标本兼治之路.规则意识的宣传教育、红绿灯设置的以人为本、道路规划的科学合理等等是为标,公民意识的培育、自治组织的发展、规则意识的深入人心等等是为本.只有双管齐下,人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才有可能实现.【佚 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