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度检测语的社会文化模式探析

点赞:6115 浏览:2102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从介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语言学习心智研究出发,主要探讨了相似度检测语的社会文化模式.相似度检测语是不同环境下运用的多种言语风格,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会造成不同的相似度检测语,所以,在教学中应避免石化,缩小社会距离,使二语学习者的相似度检测语系统更加合理,科学.

关 键 词 相似度检测语 社会文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3.1 文献标识码:A

二语学习者的母语的系统性发展反应了他们学习二语知识的心理系统,这个心理系统就叫做相似度检测语(interlanguage).相似度检测语概念的出现解释了二语习得中学习者形成的二语表征的性质和二语表征如何变化的问题.要真正的理解到什么是相似度检测语,首先应该掌握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语言学习心智研究.

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心理学的主导就是行为主义.在行为主义看来,外语学习与其他学习一样,都会涉及到行为习惯的形成.当学习者对学习环境中的刺激产生反应,反应加强后进行记忆,他们的学习习惯也就此形成.所以,习惯是一个刺激―反应的链接.在当时,人们认为所有的语言学习行为都是因为习惯的产生.当学习者对刺激反应出正确的回应时,学习就发生了,学习者对正确的语言行为(刺激)进行模仿,一旦犯错就会被纠正,纠正的过程就是一个加强语言习惯的过程.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观察了学习者学习中的输入和输出,但是要解释二语习得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习者经常不会完全按照输入来进行输出,而学习者产生的错误的系统性本质又告诉我们学习者在学习时会主动地创建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规则,这些语言规则有时甚至与输入给他们的语言规则毫不相关,换句话说,语言学习并不是单纯的对外部刺激的反应.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缺陷促使着语言学家们的深入研究.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们开始将重心放在了心理学和语言学上面,人类的语言天赋是如何促进语言学习的这个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母语学习的心智研究出现了,根据研究结果,人们发现只有人类才具备语言学习的能力,在人的大脑理论有一个语言习得机制,这个机制决定了语言的学习,而外界的输入仅仅是为了启动这个语言习得机制而存在.

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在研究中发现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会根据母语自我创造一套抽象的语言系统,但是这套语言系统与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系统又不相同,于是,他提出了相似度检测语.因此,学习者的相似度检测语都是唯一存在的,且会受到输入语与现有语言的影响.学习者不断地修改相似度检测语系统,或增加新的规则,或减少,重建旧的规则,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相似度检测语的连续体,随着连续体的增长,学习者的二语知识也会越来越复杂.其中,学习者会产生一些错误,这些错误属于相似度检测语的一部分,且反应了学习者不同的学习策略.在这些错误之中语法是最容易石化的.在教学中,为了减少学习者的语言知识石化,教师应该尽量多地提供正确的语言输入,并及时改正学习者容易石化的部分,特别对于语法和学习策略多加关注.

相似度检测语的社会文化模式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习者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在心理语言学中,二语习得被看作了一个计算机模式,相似度检测语就是电脑,人们通过输入来进行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输入通过学习者的大脑形成相似度检测语,最后输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相似度检测语被看作是学习者在不同环境下运用的多种语言风格.社会环境会改变输入语言,这会对相似度检测语的形成造成直接影响.

Elaine Tarone将相似度检测语看成了语体的连续体,说的其实就是多种语言风格的组成.在语体连续体的一头是谨慎语体,用于学习者特别强调关注语言形式正误的时候,而连续体的另一头是通俗语体,用于口语对话时临时选择语言形式的时候.Tarone举了一个学习英语的日本学习者的例子来对此进行说明.在日本,语音/z/是很难正确发出的,研究不同的日本学习者和不同的发音场景后Tarone发现当人们在单独的读单词的时候,这个音是发得最准确的,但是当人们在口语对话时这个音最容易发错.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于这个发音就会越发准确,但是普遍读单词还是要比口语准确得多.把相似度检测语看作语体的连续体的观点将语言学习与语言使用联系了起来,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学习者在口语交谈中有时候会为了突出某种特定含义而特别主义某项语法的使用,这就推翻了Tarone所认为的读单词时发音一定比口语时准确.当人们在说母语时,语体会根据说话对象的不同而有所改变,面对不熟悉的人,特别是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人们往往会特别注重语体的选择,而面对熟悉的人,人们就比较随意,换句话说,语体的正式与否的选择是与人们的社会地位有关.而二语并非如此,人们不会过于注重交谈对象的具体地位,因为学习者自身的语言水平是有限的,所以人们的语体选择只是基于现有的语言水平.

John Schumann提出了二语习得的同化模式来解释相似度检测语.当二语学习者不能够或者不愿意融入到二语文化中,他们就无法被目的语群体同化,那么,石化现象就容易发生.而学习者被同化的难易程度就是由社会距离所决定,而很多因素诸如本族人如何看待二语学习者,双语文化上的差异都会影响社会距离.然而,同化模式只考虑到了社会因素对二语学习者的影响,并没有想到学习者对社会因素的主动作用.成功的二语学习者会对是否融入本族语人进行反思,缩小社会距离,尽量减少石化.

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模式是在尝试解释学习者学习二语时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其妄图探索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学习二语的速度和能够达到的终极水平.这种社会文化模式给人们呈现了生活中目的语使用的不同场景,在这些场景中,社会环境的条件决定了学习者和二语接触的程度,即输入,以及他们花了多大的功夫去学习.但是,外语学习一般是在教室中完成,而教室里外语的使用就很少会涉及社会文化模式了,所以,还应该多从心理语言学,言语分析等角度对相似度检测语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


(作者: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及二语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