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八大对社会主义改革的

点赞:3067 浏览:766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党的八大在确定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的同时,针对当时察觉到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中暴露出来的弊端,在许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有益的改革探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革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关 键 词 ]中国 八大 社会主义改革 探索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就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①社会主要矛盾改变了,工作重心必然随之转变.同时,建国以后逐渐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的弊端也不断在经济、政治生活中暴露出来.因此,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对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党的八大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追溯这些具有开创性的改革探索,对于今天进一步坚定深化改革的信念不无裨益.

一、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探索

一是改革经济建设工作的领导体制.这个问题实质就是如何处理与地方关系,如何看待企业自主权的问题.在八大召开之前,、周恩来等人就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出过向地方分权、给企业一定自主权的问题.这实际上就是提出了要改革经济建设工作的领导体制的思想.

八大发展了这种思想.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指出,“目前国家工作中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必须适当地调整和地方的行政管理职权”,“不可能设想:在我们这样大的国家中,能够把国家的各种事务都包揽起来,而且样样办好.把一部分行政管理职权分给地方,是完全必要的”,“这样,既能够发挥机关的积极性,也能够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使和地方都有必要的机动,又便于实行相互的监督.这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普遍高涨具有重要的意义” ②.周恩来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中也强调,要改进国家行政体制,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的方针,进一步地划分和地方的管理职权,改进国家的行政体制,以利于地方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在讲到如何划分和地方的管理职权时,他又具体提出七项原则,其中第一项就是“明确地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一定范围的计划、财政、企业、物资、人事的管理权”.同时指出,为了有效地实行上述原则,“中心的问题是在的统一领导下,适当地扩大地方的权限” ③.对于企业自主权的问题,刘少奇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有必要指出这样一个事实,就是上级国家机关往往对于企业管得过多、过死,妨碍了企业应有的主动性和机动性,使工作受到不应有的损失.应当保证企业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下,在计划管理、财务管理、干部管理、职工调配、福利设施等方面,有适当的自治权利.” ④

改革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建立一个比较灵活的多层次的领导体制的思想,触及了传统经济体制弊端的核心,对于经济体制其它方面的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是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新格局.在八大会议上,周恩来、陈云等领导人就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迫切性和主要内容作了系统的阐述.周恩来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应在适当的范围内,更好地运用价值规律,来影响那些不必要由国家统购包销的、产值不大的、品种繁多的工农业产品的生产,以满足人民多样的生活需要.因此,“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将实行产品的自产自销;对某些日用工业品,将推行选购办法;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这“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⑤陈云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的重要发言中,更为明确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格局应该是“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这一极有创见的著名思想.这就是: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作为补充;在生产的计划性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作为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⑥.它从理论上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对于克服社会主义中给经济体制带来的一些弊端和当时出现的对公有制盲目求“纯”的思想指明了方面,是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道路的重要尝试.

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接受了周恩来、陈云的这些思想,在决议中正式规定:“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都将列入国家计划,由生产单位按照计划进行生产.但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多方面的需要,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有一部分产品将不列入国家计划,而由生产单位直接按照原料和市场的情况进行生产,作为计划生产的补充.”“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是实行集中经营的,但是也需要有一定范围的分散经营作为补充.” ⑦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是单一公有制和高度统一计划经济的模式在认识上有了重大突破.

八大对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探索,在八大至反斗争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也得到初步贯彻.但是,由于反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和“左”倾错误的继续发展,这些宝贵的改革思想不得不长期被搁置起来.

二、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探索

一是关于最高领导层分权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问题.对这个问题,党在八大前就进行了酝酿.在总结和吸取了苏联斯大林问题的教训后,曾提出在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层划分一线和二线、党主席和国家主席分任的制度.他还多次主动提出不再担任下一届国家主席,在将来的适当时机不再继续担任党主席,并建议修改宪法,规定国家主席、副主席只得连选连任一届.这个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问题的意见,得到其他领导同志的赞同.八大期间,在会见外国代表团时说:我老了,不能唱主角了,只能跑龙套.你们看这次大会上我就是跑龙套,而唱戏的是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⑧.八大通过的党章中规定:“委员会认为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设立委员会名誉主席一人.” ⑨

二是关于制定集体领导制度问题.八大党章中规定:“党的各级组织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原则,任何重大问题都由集体决定.” {10}在具体制度上,八大重新设立了政治局常委会.要知道,自1934年党的六届五中全会以书记处代替政治局常委会直到党的七大,都没有再设立政治局常委会.八大第一次同时设置了政治局常委会和书记处,并对两个机构的职权、功能作了明确区分.八大党章规定:“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在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委员会的职权.书记处在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领导下,处理日常工作.” {11}此外,还健全了党委制,成立各级监察委员会,拟定实行党的代表大会的常任制.

三是关于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问题.八大认为,为了加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对一级政府机关的监督、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对地方各级政府机关的监督,必须加强团结人民代表的视察制度、检查制度,公开发表人民代表对政府工作的批评,揭露政府工作的缺点,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政治的公开化.

四是关于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问题.在八大关于修改党章报告中科学地阐述了政党、阶级、领袖的关系问题,指出:“对于领袖的爱护――本质上是表现对于党的利益、阶级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的爱护,而不是对于个人的神化.” {12}同时,八大还在党的制度上规定对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实行党内生活.

对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八大后有的在起步实践,如一线二线问题,但更多的设想随着阶级斗争调子的越提越高,而没能付诸实施.

三、对党的八大在社会主义改革方面探索的总体评价

党的八大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方面进行改革的思想,是党探索适合自己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而闪烁出来的思想火花,从总体上勾勒出了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比较深刻地反映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体现了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统一.这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了一个好头,可谓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光辉起点.


但是,由于我们党缺乏经验,这些改革思想基本上是处于尝试性的阶段,有的还只是初步的设想,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缺点.比如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以简政放权、分权为中心的改革思想,并没有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框.提出的扩大企业自主权,并没有考虑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三个为主、三个补充”的总体构想,虽然引进了商品关系、价值规律的某些机制,但其主旨仍然是在健全和完善计划经济体制,以改变其僵化性,并非从根本上要改变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八大提出的上述改革探索,基本上是借鉴苏联党和国家的间接经验,而自己的切身感受不深,因而没有把它放在与国家现代化同样重要的战略地位上来,没有制定出严谨有效的具体实施措施,更没有认识到对党和国家的政治体制从根本上进行改革的重要性.

当然,我们今天分析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局限性,只能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而不能以今天的眼光对之求全责备.痛定思痛,好在我们党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认真总结了八大以及八大之后历次改革的经验教训,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以全新的姿态再度进行,并不断地深入下去.

注释: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41页.

②《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9-250页.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06-207页.

④《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3页.

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03页.

⑥《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⑦《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46页.

⑧转引自石仲泉、沈正乐、杨先材、韩钢主编:《八大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0页.

⑨{10}{1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31、326、331页.

{12}《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5页.

责任编辑张荣辉

党的八大对社会主义改革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济体制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5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作者简介]胡火清,九江职业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