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

点赞:28078 浏览:13076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文化艺术领域是一片极为广阔的艺术天地,不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和积累的精神文化产品,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都是无价的文化艺术宝库和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它们的产出自有其社会大文化的背景和精神生活的迫切需求.从另一角度讲,这些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艺术品类对于人类社会自有其多方面的、多角度的作用发生.这种作用是深远的、不可限量的.在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提到门的议事日程上、从上到下开展一系列保护工作,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的时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有一个较全面和较准确的认识,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传承和发扬等工作都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和同仁们探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物质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9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即精神调剂作用,宣传教化作用,普及知识作用,团结凝聚作用.几个方面互有特点,又有区别,相互联系又不可分割.

一、精神调剂功能

精神,是指人们的意识、意志、思维活动、生理和心理状态,包括动态的心理过程.

人的精神状态可能因客观和主观的因素而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不正常和不平衡的思想情绪,这就需要某些社会机制来调剂、来平衡,以保持健康向上的意志、勃勃生机和有所作为的态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许多艺术形式如民歌、谚语、戏曲、曲艺、音乐、舞蹈、绘画、工艺品等,往往就具有调剂平衡精神状态的功能.人们在欣赏或参与各种文化艺术活动时对自身或他人的情感、意志、愿望、体力等会产生调控、平衡、互补、振奋和稳定的作用,最终产生的效应便是娱乐和休闲.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劳逸结合既是心理意义上的调解剂,也是生理机体上的营养品,对于神经系统和体力上适时的张弛调剂便是人们的精力和思维态势得到调剂和恢复的良药,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整节奏的最佳手段.节奏协调、精神调剂后,人们以劲头十足的精力去参加劳动,欢快的情绪去生产,劳动效率和质量也就得到保证.每年的春节,大规模的社火活动过后,人们以旺盛的精力和充沛的情绪、强烈的愿望赶着牲口、哼着小调去下地播种的欢乐场面不就是文化娱乐积极意义上的休闲所引爆出来的生产上的暴发力,这种文化艺术活动既是娱乐,又是劳动力进行再生产的必要的前提准备.

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劳动号子”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它的作用便是在集体劳动中统一协调劳动节奏,减少体力消耗,提高劳动兴趣,集中力量,产生,不但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又保证了劳动质量.

传统的文化遗产的展演活动不免有程度不同的宗教色彩,它客观上在愉悦了“神灵”的同时也愉悦了群众本身.我省各地民间流行的各种庙会、朝山会、神社火等节俗活动,其宗教色彩逐渐淡化,娱神功能渐渐远去,而自娱和娱人的功能明显增强.这些活动的某些节目不但使参与者自得其乐,而观赏者也享受到展演者本人不能得到的快慰.譬如一场优美的舞蹈,舞者看不到优美动人的舞姿,只有欣赏者才能领略到舞蹈的美妙.而舞者本人也从观赏者的赞美声中兴味倍增,两方面皆可相得益彰,更加陶醉,兴味越来越浓,达到.一场“花儿”会,一次美展,一次传统的体育比赛活动,它的展演效果更是人们精神状态的调剂,体力的恢复和心身的愉悦.


文化艺术的展演活动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理上的快慰和满足,这产生美感的过程也是精神调剂的过程.试想,枯燥单调的劳动生产,给人以单调的色彩和单调的节奏,单一动作的重复难免使人产生烦燥乏味的情绪.爱美是人的天性.人类总是按美的规律去塑造和创造世界.人类因爱美而创造美、追求美、享受美,这是人类本性的一种特殊需要.人们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把美好的理想、愿望、追求物化到一定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产品)中.这就是通过对语言、动作、线条、色彩、音韵、旋律、技艺等的组合运用,创造出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品类.民间传统的剪纸艺术、刺绣精品、“花儿”演唱、戏曲表演、曲艺小曲、工艺制作等古典式的摔跤、、射箭、民俗礼仪等等,一件件、一场场,都是美的创造和欣赏.通过这些展演,既创造了美,又享受了美;既愉悦了身心,又磨练了意志;既懂得了知识,又提高了审美艺术水平.

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进步和文化艺术的发展,人类的审美能力也越来越强,创造的美也就越来越多,各种艺术品类的传承和发展也必然会与时俱进,它所处的时代特色也越加明显.

精神调剂的功能也便在创造美、追求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得以完成.

二、宣传教化功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化功能是指通过某些展演活动达到感化育人的目的.

文化艺术形式的展演过程也是宣传教化的过程,也是各种教导感化、培育人后天规范的行为,使生物人成为社会人.教导感化的信息内容都会在各种展演活动中获得,从而使人的思想倾向能符合社会的要求,使人们的行为与整体社会相适应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艺术的形式又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体和载体.

内容丰富、门类多样的信息又是呈分裂扩散状态展示的.大到国家大事、国际争端、历史变迁;小到轶闻趣事、体育动态、基础知识等虽大都通过各种新闻媒体传播,但如果通过比较有审美价值的高雅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再展示,那不但是上述种种信息传播方式的延伸和雅化,而且宣传的效果就不能同日而语了.

上世纪30年代初开始,中华民族遭受日寇的侵略,为了唤醒民族的抗日觉醒,文化工作者用传统的民歌改编的说唱,叙述着民族的灾难,至今记忆犹新,终生难忘.

同胞们,齐听我来唱,

我们的东邻舍有一个小东洋,

几十年来练兵马,身强马又壮,

一心要把中国亡.

那低沉哀伤的、愤慨的、坚毅的旋律,不知涌动过多少人的泪水,激励过多少热血青年赴疆场杀敌.

传统的民族的感情韵律,艺术的手段,比之报纸、小册子等形式要获得成倍的宣传效果.

文化艺术展演活动的艺术魅力也存在于它的娱乐性,所谓“寓教于乐”者,“教”与“乐”是内在的联系,即“乐”中有“教”,“教”在“乐”中.人们在享受“乐”的同时,“教”的效果亦随之而来.感悟一些人生的哲理,坚强了意志,洒脱了身心,陶冶了情操,深化了涵养.美的道德观念、思想准则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文化艺术本身存在的形式美所给予人的愉悦自然也就陶冶着人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