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民社会的话语体系

点赞:25031 浏览:117404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自古以来,我们见于书面的只有一种话语体系,那就是主流社会的话语.这些不仅充斥于经史子集和文人士大夫的各种著作之中,也流行于老百姓的口头.久而久之,成为一种集体认知(许多情况下还是集体无意识)支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马克思的名言,“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统治思想”.这是如何实现的呢?就是通过对话语权的掌握实现的.从《水浒传》开始,出现了一整套与主流社会相对立的造反者的话语体系.当然,这种话语不是作者编造的,最初这些话语也一定活跃在广大游民口头,经过江湖艺人的总结提炼,并写成了文字,编织在通俗著作里,通过各种渠道流播到广大民众之中.这种话语与主流话语一样,也是蕴含着特定的思想意识的.

这里我们选一些对后世影响较大的词语作些分析.

好汉

“好汉”这个词虽然不始见于《水浒传》,但是它在此书中的独特含义被后世的下层民众所接受.“好汉”在唐代指读书有成之人,如狄仁杰.《水浒传》出来后,“好汉”的意义改变了.《水浒传》中这个词不仅只与“武”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带有不遵守国家法纪,专干一些作奸犯科之事的意思.梁山兄弟对“好汉”的理解,实际上是游民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这种自我肯定和评价,由于《水浒传》的艺术感染力量,得到广大受众的理解与认同.因此,自“水浒”故事普及以后,社会公认了这个用法.于是,“好汉”之名,流播天下,不仅通俗文艺作品使用,而且也用于现实生活.为那些处于社会下层、又不甘于穷困以没世、并有几分强力的游民,找到了一个恰当的称呼.凡是敢于与主流社会对抗的秘密组织的成员、打家劫舍的绿林豪强、闯荡江湖的各类人士,乃至称霸一方、为人所惧的痞棍,都会被畏惧者恭送一顶“好汉”的帽子.

游民社会的话语体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游民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9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聚义

“聚义”是“好汉”们结合起来的专用词.游民们凡是在“干大事”(大多是干与当时法律相抵触的事情)时的结合――这种结合有暂时的,也有较为久远的,都称之为“聚义”.“聚义”这个词产生以后是用于游民的组织化过程,游民在社会上争取自己的利益,面对的是强大的有组织的政府和带有组织色彩的宗法网络,而他们则是无权无势的个体.要使自己强大就要组织起来.最简单的组织是结拜义兄义弟,“聚义”是结义的发展.不过“聚义”始终没有像“好汉”那样得到主流社会的普遍认同.游民把自己的结合加一个“义”字以,可是在主流社会的人们看来,“聚义”这个词仍然带有绿林色彩.

义气

“义气”是“义”的通俗表达,本来是一回事.但自“义气”这个概念产生、并在中国最早的通俗小说《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以后,它逐渐独立了出来,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道德观念.当“义气”这个词随着通俗文艺作品流传到民间的时候,下层社会的人们就把它看作是下层社会人们互相帮助的道德,但其希望回报的思想还是隐隐蕴藏其中的.

江湖

《水浒传》第一次描写了游民生活的江湖,这个“江湖”充满了刀光剑影、权谋欺诈,与文人隐居的江湖迥然不同.它脱离了宗法网络的羁绊,构成了与主流社会不同的具有某种独立性的隐性社会.这个“江湖”是确实存在的.它的构成主要是游民和社会上其他阶层中的甘于自外于主流社会的边缘人物.这些人物都知道它的存在,而且要尽量在这个领域中有所作为、建立自己的名号与地位(用现在的江湖隐语说就是“扬名立万”),不要干违反只属于这个领域原则的事情.“江湖”这个词对后世影响最大.《水浒传》中的江湖本来是游民生活的空间,这里本是违反法纪、为非作歹的渊薮;而后世把许多非的场合都称作江湖,特别是新派武侠小说把“江湖”浪漫化、文人士大夫化,使得人们几乎不知江湖的本来面目.《水浒传》中“江湖”的出现本来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但这个语词也带动了“江湖”的发展,推动隐性社会的运动.

上梁山与逼上梁山

后世能和“绿林”齐名、并作为民间武装反社会力量称呼的是《水浒传》的“梁山”.自从“水浒”故事的“梁山”这个词产生后,它就不是那个坐落在今山东省的小土山包了.它成为造反者的圣地,给许多武装反叛者以想象力,成为他们敢于把造反事业坚持下去的精神归属.为了说明“上梁山”的合理性.书中从第七回起叙述了好汉林冲被迫上梁山的过程,通过这个故事,读者把同情心都交给了林冲,并从内心赞同他这个选择.“逼上梁山”这个词就是这样产生的.这就给了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受到不公正待遇、又得不到伸张的人们以勇气.“上梁山”与“逼上梁山”是“造反有理”的过程与归宿.

不义之财,取之何碍

这是智取生辰纲之前晁盖对吴用说的话,指他们即将劫取的“生辰纲”.劫取财货者代代有之,可是在《水浒传》之前,没有如此理直气壮地为这种掠取作辩护的.这个道理在“水浒”的语境里很容易被读者接受,蔡京、梁中书都是臭名昭著的坏蛋,他们的钱财也多是搜刮老百姓来的.但是自《水浒传》以后,这个道理被下层民众所接受,并且成为游民劫掠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实际上,尽管在它产生的具体的语境上有几分合理性,但总的说来,它仍是“强盗逻辑”.

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缎,成瓮吃酒,大块吃肉

这段话是吴用邀请阮氏三兄弟参加劫取生辰纲时,阮小五对吴用说的赞美梁山好汉的话.这也表明了下层社会的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如果再稍全面一点的话,加上前面的“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这可能就是他们全部的精神与物质追求了.下层社会中的老实者,但求一饱也就可以了,而那些“豪杰”之士的要求就会高一些,食肉饮酒就是他们对生活的最大向往.“酒”、“肉”本身还有精神层面的意义.“成瓮”、“大块”的吃法就不是那些文质彬彬的文人士大夫和循规蹈矩的人们所敢问津的,它带有尚武之风,带有一股豪气或者说蛮气,这正是那些敢于与主流社会抗争人们的色彩.这样它的刺激不仅在于饥饿者的肠胃,还包括畏葸退缩者的肝胆,鼓励缺少衣食的游民挑战现实秩序,武装抗争,实现自己的追求.


其他

其他语汇还有“忠义”、“替天行道”、“招安”等等.这些与上面说的“好汉”、“义气”、“聚义”、“上梁山”、“逼上梁山”、“不义之财,取之何碍”等构成了游民与武装抗争者的话语系统.这里包括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与评价,他们之间联合与合作的道德原则,他们结合在一起对抗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如何对待统治者的镇压等等.这些话语既是他们对抗主流社会时的心理支撑,也是他们应付社会现实的手段.

《水浒传》为“有强力而思不逞”者解除了精神束缚,使他们意识到对于既定的社会秩序反一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梁山好汉不是已经这样做了吗?最后他们还都成为了官员),从而大胆地走上造反的道路.《水浒传》的独特话语表达的,是敢于通过武装力量争取自己利益的游民的思想.

晚清的四大“中兴名臣”之一的胡林翼说,“一部《水浒》,教坏天下强有力而思不逞之民”.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它还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主流社会的人们对那些铤而走险的抗争者产生几分理解.他们认识到,这些造反者并非是不可理喻的人物.明末郑敷教的笔记中记载了他在黄河中遇盗的情况,群盗必欲杀之,但未得到首领的批准,终被释放,他在笔记中感慨地写道,“余深感宋公明仁人大度也”.

其他通俗文艺作品中也有一些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话语,如“桃园三结义”、“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绿林好汉”、“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等等,这些话语多属于人们之间的关系范畴,但其看问题的角度也属于游民,人们接受了这些话语,等于认同了这些话语所代表的价值.

话语实际上就是思想,更是一种价值判断.它自然会形成物质力量,影响着此后的社会运动,在社会的游民化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人们欣赏通俗文艺作品,从受到感染开始,到接受其中的话语及其所代表的思想与认同其中的价值告终.

(摘自《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同心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定价: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