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点赞:6518 浏览:20156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理论的逻辑起点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可以从哲学基础、历史材料、作用边界等三个方面来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理论进行解构,为反思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路径提供理论;为促进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哲学基础;为推进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历史视野;为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出作用边界.

【关 键 词 】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用 分析

【中图分类号】D089 【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家的重要课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简称: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过程中,更多的是运用媒体的宣传以及基于基层党建工作模式下的分组学习.这种构建途径固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面对中国广大的市民阶层,则难以将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植入到他们的脑海之中,更不用说完成知行统一模式了.为此,从马克思社会意识理论中寻找根据来支撑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便成为当前理论界需要着手的课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理论的逻辑起点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在批判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同时,也在历史观上完成了向唯物主义的转变.针对黑格尔的客观精神论,马克思在历史上第一次使这种头脚倒置的历史观得到了纠正,并提出了人民创造历史.同时,作为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社会实践必然将在人民大众的思想观念中得到能动反映,并由这种改造后的意识形态来推动社会实践的展开.从而,得出了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不难看出,改造了自己的外在形式便可以在人们的思想中得到表现.

结合本文主题,以下从五个方面来展开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理论的认识: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一方面,社会意识的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并阻碍其发展.另一方面,某些先进的思想、理论能预见未来,指导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和不对应性.这主要是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其社会意识发展水平不一定高;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也可能在思想领域超过经济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即不同时代的社会意识之间有前后的历史继承关系.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集中表现,它的实质是人们的精神生活所具有的特殊能动作用.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首先,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则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其次,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有范围大小、时间久暂的区别.如有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影响可长达几千年,有的则短到几年;有的可以波及许多国家、甚至全世界,有的只限于一个地区.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大小受许多条件制约,但主要取决于它实际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一般说来,社会意识掌握的群众越多、越普遍、越深入人心,它的作用就越大,反之,它的作用就越小.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并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得以实现.

对马克思社会意识理论的解构

严格来讲,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系统阐述他们的社会意识理论,而是针对当时诸多哲学思潮和多元的社会主义意识而进行的批判性阐述.因此,社会意识理论就散布在哲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论述之中.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这一理论进行解构:

哲学基础方面.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从来都是从实践中、从人的现实存在基础中逐渐形成的.马克思认为,人首先需要获得生存资料解决生命的延续问题,才能在这一物质载体上从事精神文化活动.这就意味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意识成为了唯物主义的核心内核.①在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马克思指出:物质在人意识上的反映并不是镜面反映,而是在人脑中得到改造后的、能动的反映.最能反映马克思哲学思想转变的论述便是针对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批判,马克思通过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路的梳理逐渐感知到了黑格尔体系内在的缺陷,那就是以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根据,从而产生了头脑倒置的状况,这也就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由此可见,马克思历来重视主体论,并把这种主体意识界定为人的“类本质属性”,从而与自然界的动物区分开了.

历史材料方面.马克思在《宣言》中谈到,资产阶级来自于早期的城关市民.梳理历史材料可知,这些城关市民包括逃离土地的农奴、自由民,以及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在西欧中世纪的城市里,借助生产分工逐渐发展起了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在运行过程中不相信任何权威,除了信服市场的威严.即使贵族前往城市来采购商品时,也必须遵从等价交换原则,而无论其身份的高贵.马克思就是从这一历史材料中并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指出了资本主义初期市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的意识形成.最终,这一社会意识形态便以资产阶级法的形式被固定下来了.当然,沿着商品交易关系中的平等逐渐转换到人与人之间政治上的平等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些历史材料却印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在逻辑.《资本论》第一卷针对商品价值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其中也包含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在逻辑,即马克思针对英国当时正处在自由竞争状态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现状给出了历史材料,其中因外在竞争压力使然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为目的,导致了资本家阶级普遍含有进行技术改进和资本重置的愿望,这本身也印证了上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作用边界方面.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陆续出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便成为了社会意识形态.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生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即由上层建筑所建立的思想体系,并通过一系列的动员而使人民普遍获得了这种社会意识.然而,这里面却缺少了马克思历来所重视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转换”的内容.从而,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或多或少的超越了现实基础,而呈现出“检测大空”的痕迹.从当时的理论范畴来看,由斯大林主持苏联科学院完成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便可感知到,其中充斥着原则和主观异构,而脱离了苏联当时所处的社会经济现实基础.可见,在构建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中,仍不能忽视对社会存在的重视. 解构基础上的中国化分析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历来重视实践的力量,并在理论一般与实践具体之间形成了本质与具体的区分.这就意味着,我国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理论中国化,并结合我国国情来将其应用于构建核心价值观上.

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结合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走了一条“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进路,这一逻辑斯蒂曲线也预示着我国社会存在的复杂性.在长达几千年的皇权统治下,我国几乎没有形成类似于资本主义初期的市民阶层.这就意味着,核心价值观所内含的诸多元素,需要建立在具有公民意识的社会大众之中,然而在缺少市民向公民社会转换的历史大背景下,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将受到小农思想的排斥.②从目前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状况来看便可知晓,反映在广大基层民众的行为中并没有具体的核心价值观体现,这也使是“扶不扶”成为了社会热议的话题.因此,在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中需要对这一社会存在引起高度重视.

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结合方面.“家”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这一文化元素也与几千年的小农经济形态相适应.然而,随着商品经济关系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它必然打破“温情脉脉的宗法关系”.这就表明,“大家”转变为“小家”的社会存在已经出现,并也在某种意义上使社会系统更加碎片化.核心价值观并不高深,它含有平易近人的特质,甚至从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也体现为核心价值观的构成元素.然而,社会经济转型所带来的社会系统碎片化特质,却显著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感.③由此,当前践行核心价值观似乎成为了某些模范人物的专利.因此,在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中还应重视这一社会存在问题.

与中国时代主题任务结合方面.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下,上层建筑十分重视精神文化建设,而这一精神文化表现在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相适应的阶段上.因此,在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中还须与时代主题和任务相契合.实现“中国梦”构成了现阶段的时代主题,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则成为了“中国梦”的重要元素.在此基础上,应充分把握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深刻影响,并清晰认识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分析引导下的构建作用归纳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分析引导下,马克思社会意识理论对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作用,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归纳:

为反思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路径提供理论.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也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国民应共有的心理素质.随着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典型示范,在中国大地涌现出诸多“感动中国”的人物.然而,一种价值观念能否成为民众的潜意识,还需要民众在社会实践中来逐渐获得,诸如西欧中世纪末的资本主义精神萌芽.因此,马克思的社会意识理论应成为反思核心价值观构建路径的理论基础,也是一种参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道路行进上的实践内容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社会存在内容,各岗各业的建设者在不断攻克一个个难题的同时,也在坚定着我们的社会主义理想.这才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出路.所以说,当前仍要一心一意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唯有在切实提升了全民幸福感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引导大众建立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

为促进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哲学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中国社会意识形成的方法论来源.其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更是我们认识核心价值观最终深入人心的哲学基础.前面已经提到,中国历史发展的逻辑路径确定了我们的社会存在较为复杂,即存在着商品经济与小农经济的混成,以及存在着城市小家庭与农村大家庭的混成,这就导致了公民意识与小农意识的混成和相互影响.因此,唯有在不断深化城镇化建设的基础上,才能确保在公民意识下来全面接受核心价值观.不难知晓,在当前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大幕的持续拉开,还应不断提升农村人口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维系“小家”成就“大家”的观念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核.然而,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生活观念是极为困难的,但确立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间的辩证关系下,则要求需要从改善村社生活质量入手来建构起他们在观念上的核心价值.

为推进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历史视野.马克思在《哥德纲领批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宏大叙事般的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特别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引述了大量的历史事实来批判杜林博士关于自然哲学观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实则为我们提供了社会意识存在的历史进路,这一进路又以历史视野为我们提供了构建核心价值观的格局.可见,当前上层建筑在传递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还应明白,思想之间的冲突和竞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需要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出现来进行宣传(这就如同推进资本主义精神萌芽的新教改革人物).在我国国情的允许下,对具有社会影响力人物的界定并不是指那些意见领袖,而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用实际行动作出突出贡献的人,他们或许高大也或许平凡,但这些人物的人生发展路径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好宣讲.

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商品经济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为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出作用边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践的理论,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推成出新的理论.因此,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需要落地,那就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这就为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效果提供了评价标准,也为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需要解决的短板问题,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理论为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出作用边界.目前,存在着这样一个不好的现象,部分地方在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所列举的案例离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经验较远,从而给人民群众的观念中造成了“高、大、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刻板印象.④对此,一定要给予克服.从近年来媒体所推出的“最美人物”系列和“感动中国”系列来看,上层建筑已经重视对基层先进人物事迹进行挖掘和宣扬,这本身便是沿着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理论道路的正确体现.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不难理解,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理论给予充分应用,并在结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来实施核心价观的宣讲和实践活动.最后再次强调,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必须与我国当前国情相结合,而不能在形而上学的形式下来给予套用.另外,还需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在感,而不能在空泛的宣传中给人民群众造成历史虚无的检测象.在我国当前大力推进法制体系构建的关键时期,如何将法制观念与道德观念完美的结合来植入我国民众的脑海中,仍然需要把握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的辩证关系.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

【注释】

①曹明:“文化实践与核心价值观建构―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融合的话语逻辑及其精神形态”,《学术论坛》,2013年第10期.

②邓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题―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价值构建研究之九”,《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6期.

③马家峰:“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层次―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角”,《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0期.

④周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认知与建设要求”,《理论建设》,2013年第5期.

责编/韩露(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