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的新视角

点赞:20806 浏览:94868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亲社会行为是个体适应社会的必备技能,对于适应社会相对困难的工读生而言,亲社会行为的教育或者训练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回顾国内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索SIP模型和工读生视角介入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现实性和可行性,为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关 键 词 :亲社会行为;工读生;SIP模型;四维度理论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010-02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充满利他性或自我牺牲性的道德行为,而且还是一种交往双方维持相互间的积极关系,保持良好情绪状态,适应社会生活的行为[1].亲社会行为既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个体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表现.工读生是那些年龄在12~17岁,有严重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且在工读学校接受教育和矫治的学生.工读教育作为特殊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肩负着对有社会适应问题的未成年人提供教育和保护,使他们重新融入社会的使命[2].在工读教育中充分重视“亲社会行为”概念,并进行相关的心理与教育实践研究,十分必要.

一、国内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研究现状

有关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早期研究多集中于正常的青少年群体,对于特殊群体,特别是工读生的研究为数不多.国内对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普通中学生进行的比较研究及工读生不良人格特点、较低自我概念等因素对工读生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张福娟、谢立波(2003)通过比较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工读生紧张焦虑、富有攻击性、责任感差、遇事不顾大局等不良的人格特征[3].著名的艾森伯格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早已解释、说明了亲社会情感、认知和人格因素的作用[4],显然,工读生的这些人格特征对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十分不利.而且,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对其日常行为有重要影响,与社会行为显著相关[5].陈福侠、张福娟(2010)发现,和普通学生相比,工读学校学生对同伴更缺乏信任,情感更疏离,具有较低的自我概念[6];孙玉环(2010)的研究同样表明,工读学生的外显自我概念水平显著低于普通中学生[7].工读生较低的自我概念水平显然不利于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另外,商庆高(2008)以寇等人的四维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发现,工读生的亲社会行为无论在在整体上还是在各个具体维度上(即利他性、遵规与公益性、特质性和关系性)均明显低于普通中学生的水平,且工读学校男生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水平在整体上和各个具体维度上均明显低于普通学校男生[8].鉴于以上背景,本文在已有亲社会行为研究和工读生有关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提出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新视角并进行展望.

二、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新视角

(一)SIP模型介入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研究

20世纪80年代,Crick和Dodge提出了攻击行为的信息加工模型,通过修订和完善,形成“儿童社会适应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以下简称“SIP模型”)[9].而Eisenberg提出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在探讨和解释亲社会行为复杂的心理机制的过程中已经蕴含和体现了SIP模型的雏形[10].SIP模型对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给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带来了启示,其成功应用于儿童攻击行为研究后与亲社会行为研究相结合.寇指出,SIP模型是着眼于具体、特定、即时的认知加工成分而非传统社会认知所关注的静态和整体的认知结构,应用SIP模型对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实际上是对传统社会认知研究的推进与统合.而且,SIP模型与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结合将已有的亲社会行为认知因素的研究整合于SIP模型的框架之下,这使研究者能够根据SIP模型提出亲社会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阶段的检测设并进行验证,进而探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认知机制和培养方案,SIP模型应用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不仅是有益的和可行的,而且具有内在的必然性[10].

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研究攻击性行为,工读生作为攻击行为的代表,在社会认知上表现出的偏差和在社会问题解决上表现出的贫乏,都与他们的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的关系.有研究从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对工读学生和普通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学生相比,工读生在攻击性行为外显社会认知特征上,缺乏对弱者的普遍同情心;在攻击性行为内隐社会认知特征上,工读生偏好攻击者的程度更强烈[11].工读生对意图不明的伤害作攻击性反应预测的倾向比普通生明显,他们攻击性情绪反应更冲动而不顾后果,工读生在社会问题的解决中攻击性反应比较明显,亲社会的策略较少,而且大多认为攻击性行为在社会矛盾冲突情境中是一种合情合理的反应方式.他们对被攻击者的同情心和移情能力,对攻击性行为的良心谴责都比较缺乏[12].这些都深刻启发了运用SIP模型对于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思考.有理由相信,借助亲社会行为SIP模型的优势和跨越传统社会认知对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局限性,源于攻击行为的SIP模型在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研究中的运用,对于改善工读生在社会认知上表现出的偏差和在社会问题解决上表现出的贫乏、发展工读生的亲社会行为将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

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的新视角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1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二)工读生视角的亲社会行为研究

国内以寇为代表的研究者指出,应重视青少年群体及其交往过程中所强调的亲社会行为类型,从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入手,探索有效的亲社会行为认知训练的干预手段[13].他们首先初步探讨了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发现初中生最认同的亲社会行为是帮助行为,其次是交往行为.此外,安慰行为、公益行为、礼貌行为和遵规行为也被他们认同,而且他们更关心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亲社会行为.进一步的研究立足于青少年这一特定群体对亲社会行为的认同,充分把握亲社会行为的社交性和低代价性特征,在逐步探索青少年对于亲社会行为的理解的基础上,探明他们关于亲社会行为的概念结构,以及构成他们亲社会行为概念的元素及其关系,从而从更广泛和全面的意义上,确定亲社会行为的本质及其不同类型之间的关系[14-15].具体而言,他们基于原型理论视角来探讨亲社会行为概念的可行性,然后采用焦点群体访谈的方法,发现了青少年认同的43类亲社会行为,从而确定其亲社会行为概念之下的类属成员;同时,基于焦点群体访谈的结果,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青少年对43种亲社会行为和概念原型之间符合程度的评价,确定了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概念的核心成员和亲社会行为概念的构成维度,初步确定了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结构,接着验证了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原型概念结构由遵规与公益性亲社会行为、特质性亲社会行为、关系性亲社会行为、利他性亲社会行为四个维度组成[16].基于以上研究,商庆高在寇等提出的四维度理论的基础上编制了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问卷.他用描述统计结果分析、亲社会行为分问卷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以及信度和效度的分析,验证了寇、张庆鹏的四维度理论,形成了信度和效度较好的问卷,并在此基础上对工读生与普通中学生进行了亲社会行为的对比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寇以青少年为出发点来研究他们的亲社会行为,作为新的研究角度不但深刻影响着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发展,同时启发了对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思考.工读生作为青少年群体中的特殊成员,进一步的研究不妨借鉴青少年视角的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发展成果,以工读生为出发点来研究工读生所认同的亲社会行为,逐步探索工读生群体及其交往过程中所强调的亲社会行为的特征、本质、类型、概念等,进而深入研究工读生亲社会行为.

三、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新视角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一)发展工读生亲社会行为SIP模型的研究

一方面,借助亲社会行为SIP模型的优势和跨越传统社会认知对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局限性,发展工读生亲社会行为SIP模型的研究;另一方面,亲社会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也会具有其行为特殊性,可以对特定亲社会行为的信息加工过程或特点进行研究,为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和攻击行为的矫正提供依据.

(二)逐步探讨工读生视角的亲社会行为研究

以青少年中的特殊群体--工读生为出发点来把握工读生所认同的亲社会行为,进而研究工读生群体所强调的亲社会行为的特征、本质、类型、概念等,从而深入研究工读生亲社会行为,逐步探索出有效的干预手段.

(三)工读生亲社会行为SIP模型研究与工读生视角的亲社会行为研究相结合

充分重视工读生视角的亲社会行为,采用更具生态性和群体互动性的方法进行研究,在进行工读生亲社会行为SIP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的认知机制和工读生认同的亲社会行为,以期为工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26;[J].教育科学,2005,21,(1):41-43.

[15]寇,张庆鹏,等.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一项焦点群体访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3):154-173.

[16]张庆鹏,寇.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原型概念结构的验证[J].社会学研究,2008,4:18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