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规律视野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点赞:16203 浏览:6993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中国化,在改革开放中形成了社会主义新道路、新理论和新模式,其实质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走科学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集中表现在执政党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立足中国实际,面向时代要求,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使社会主义建设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规律.从社会发展规律视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以宽广眼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从而坚定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关 键 词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3)04-0055-06

迄今多数学者结合中国国情,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阐发其鲜明特色和创新意义,这是正确的.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深化认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这段话从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原则、根本经验和重大意义,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自信心,澄清各种错误观点.本文对此谈一些看法.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发展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探索

以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人依靠正确思想路线,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把握了革命的规律,领导革命取得了胜利.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和党继续依靠这条路线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规律.多次说,建设社会主义在我国还是新事物,我们还不熟悉它的规律,需要长期探索.1962年,他在扩大的工作会议上指出:“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2〕他还指出:“我们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并且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体实际,尽可能好一些地结合起来,从实践中一步一步地认识斗争的客观规律.”〔3〕他提出的这个课题有重大意义,思想出发点正确,但没有解决好,在后来的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原因是在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环节上出了错误,没有做到实事求是.主要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主要矛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后时代和世界的新变化认识不清,在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上受马克思主义书本和苏联模式影响太深,没有创造性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没有找到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规律.〔4〕如所说,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5〕这说明只是认识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还不够,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才能找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把社会主义事业搞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恢复、发展党的思想路线入手,实行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2年他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6〕1984年他在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时指出:“我们取得的成就,如果有一点经验的话,那就是这几年来重申了同志提倡的实事求是的原则.中国革命的成功,是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7〕这也是我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一贯指导思想.为什么新时期坚持倡导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这是因为党吸取了历史经验教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中国国情,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宽广眼界和创新精神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赋予党的思想路线鲜明时代内涵.

具体说,第一,在对“实际”的判断上,正确把握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和时代主题,认清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纠正了急于求成的“左”的错误.我们牢记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判断,强调“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8〕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正确认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深入研究当今世界的变化,科学对待人类文明成果.第二,在对“理论”的态度上,破除教条化、本本化的思想迷信,解放思想,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理论,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必须联系各国实际等基本原理,结合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任务,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9〕“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10〕并明确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新的理论指南.第三,在实现“结合”问题上,强调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要合乎中国实际,有利于中国发展;以实践发展理论,而不以本本框实践;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原则,但不恪守某种模式;借鉴外国经验,但不照搬外国模式;坚持实践标准、发展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开拓创新,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适合国情和时怎么发表展需要.〔11〕可见,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重在从实际出发,开拓创新,探索规律.这是改革开放的基本指导原则,也是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 改革开放就是按照这样的思想路线,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改革就是破除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建立有生机活力的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按经济规律办事.起初改革农村管理体制、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工业中扩大企业和工人的权利,后来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就是遵循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确定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全面推开城市经济改革.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12〕这个马克思主义创新观点不仅明确了我国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而且蕴含着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前后,敏锐指出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两大问题,“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1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4〕因此要从全人类发展高度认识我国的发展.1985年,他指出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就要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搞两个开放,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对内开放就是改革.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经济、政治,还包括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 〔15〕这就从全球发展与中国发展的联系中,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阐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性.而且,在改革开放中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了新认识,他着重从社会发展规律角度回答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和本质,论证要实行好的体制和政策,扩大改革开放.1992年春,在考察我国南方的重要谈话中精辟阐发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特别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6〕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四大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系统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和体系,指出这个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7〕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境界.后来,党在2000年前后明确提出要推进理论创新,研究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十六大以后党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探索越来越自觉,不断取得新成果.


以上分析表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突出表现为开阔了视野、创新了观念,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解有了鲜明时代特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内容越来越丰富.起初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是因为过去学习苏联模式脱离了中国实际,带来严重弊端,决定今后要走出一条中国社会主义新路.这还是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意义上认识和解决问题,是要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化、具体化,找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这里理解的“中国特色”主要是指合乎中国情况,有中国特点;这里理解的“社会主义”与原来相比还没有新认识.改革开放的新实践赋予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指导原则、思想路线全新的内涵,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步步加深.这主要是,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不仅要把握中国国情,还要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形势,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不仅要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实现形式上中国化、具体化,还要结合新的实践经验创新和发展它的内容,使之达到当代水平;不仅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还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走人类文明大道;不仅要研究、总结和遵循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还要研究、总结和遵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等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视野、内容和创新意义就不局限于中国了,而是有了更深更高的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中国独有、独创,更不是权宜之计.这里有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的深刻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在中国的表现形式.近年来,著名学者沈宝祥教授提出要以宽广眼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次撰文阐发这个观点.他认为,应从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两方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8〕他指出:“如果从更深的层次看,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以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和特点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人类文明大道.这里需要强调的,恰恰是如何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如何走人类文明大道.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这一点会显得越来越重要.”〔19〕这是很有道理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四个特色,即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20〕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只有站在社会发展规律高度,才能真正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及其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紧紧围绕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历史课题,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新的思想观点深化了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是指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始终保持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形成了规律性认识.执政后,如何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带领人民执好政、用好权,造福于民、治国兴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先锋队作用,是历史新课题.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剧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搞好自身建设,长期理论落后、体制僵化、脱离群众,失去了民心,丢掉了政权.中国清醒认识到,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在执政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科学化水平,使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总结出的规律性认识主要有:紧密围绕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定党的建设目标,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提高党领导发展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根本保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提高党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以党的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做到科学执政、执政和依法执政,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发展党内,严明党的纪律,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实现党的领导和执政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坚决反对腐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建设的成就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国家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键因素.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指它揭示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规律,初步回答了如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在时代主题转换、世界社会主义处在低潮的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而是坚定走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这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理论的前提下,依靠理论和制度创新,探索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目标、道路和体制,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高效的体制结合起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步伐.中国通过深刻回答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本质、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动力、条件、政治保证和奋斗目标等基本问题,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这方面的创造经验不仅适合中国,同时展现了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些共同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比如,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要走科学发展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先进文化与和谐社会,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以改革为动力、发展为目标、稳定为条件;社会主义要处理好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有益经验及文明成果;社会主义要坚持对外开放战略与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各国合作共处,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世界.这些创造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在中国的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因此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指它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深刻解答了发展的核心、本质、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在发展观和发展实践方面有重要突破.“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更是当代中国的主题.”〔21〕当代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对于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如何处理发展中的矛盾等问题的认识经历了探索过程.二战后一段时间,不少国家发展经济的理念、增长模式和体制机制不科学,主要是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不重视社会的发展和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没有处理好经济增长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就导致在发展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失衡、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收入差距拉大、失业增加、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等弊病.经济增长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实惠,没有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反思传统的发展理念、模式和政策,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实现了发展观的重大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及其他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难持续的难题.十六大以来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并汲取国际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加深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性认识主要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牢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难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的原则,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权益;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发展,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定推进各方面改革开放,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基础上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社会主义注入新活力;必须注重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妥善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关系;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实行合作、开放、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建立文明、公正、普惠的国际新秩序,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2〕这些思想认识既是对我国发展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也是对人类长期发展的经验的总结和提升.近年来“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赞誉,就能说明这一点.

三、从社会发展规律视野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从社会发展规律视野研究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握其发展规律,能够使我们以宽广眼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更加自觉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这能够使我们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九十多年艰辛奋斗、创造和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和不断发展.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回首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成立以来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艰辛探索的根本成就,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高度概括了不同历史阶段党领导人民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23〕这是说,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但它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百余年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里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根据,有理论和实践的逻辑.从长远说,党和人民九十多年的奋斗、创造和积累有理论和实践的逻辑.成立后,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完成新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段历史雄辩地说明,没有就没有新中国,在领导下经过新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独立和发展的唯一出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但建设社会主义、发展中国需要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带领人民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为总书记的党领导集体带领人民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位,使社会生产力、经济科技实力、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获得了飞跃性发展,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前景.这段历史雄辩地说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抉择.以上几个历史阶段有共同的主题和使命,是先后相继、不懈探索,一脉相承、不断深化的过程.几代人接力奋斗、探索和积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改革开放30多年来说,党和人民的奋斗、创造和积累也有理论和实践的逻辑.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大的实验,经历了从没有实践、经验和理论到逐步有实践、经验和理论的探索过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我们常说改革开放的道路是“摸着石头过河”,说的就是在实践中摸索规律、寻找逻辑.〔24〕 比如,为了摆脱贫穷、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就要把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确定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为了发展生产力,就要改变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进行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并相应进行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的分化和多元化,出现了新的矛盾,这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是改革开放的逻辑和规律.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5〕这就是规律性的结论.因此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九十多年艰辛探索的最重要的历史启迪,是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历史事实,倍加珍惜党和人民的艰辛探索及伟大创造,倍加珍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心;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和总任务,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还要与时俱进地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这能够使我们深刻认识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以新的观点认识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世界社会主义史上的一次飞跃,证明在落后国家带领人民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可以成功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显著成就,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进步事业.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于战争与革命时代,带有明显的备战色彩,对内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片面发展军事工业,而不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为重点,对外和资本主义国家对抗、争霸.它在战争时期有一定优势,但难以适应和平时期的要求.二战后,这种模式影响到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经过多年改革,没有根本突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要求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理论创新和体制转型,焕发生机.但苏联、东欧国家的执政党没有改革的勇气和正确方略,思想理论保守,导致体制和政策严重僵化停滞,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些国家发生了剧变.苏东剧变的深层原因是社会主义理论和体制模式教条、落后,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束缚生产力发展和人的解放,没有解决当代条件下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课题.中国总结历史教训,继续探索,依靠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推动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我国的改革开放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发展方向,又通过理论和体制创新,建立了体现时代精神、合乎本国国情、有利于发展的体制机制.我们一方面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领导的基本政治制度和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另一方面又根据时代变化和国家发展要求,努力寻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效实现形式和机制,激发了社会活力;一方面在国内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和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另一方面对外实行合作、开放的发展战略,利用有利国际条件和人类文明成果加速发展.改革开放使我国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到全面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新理论和新模式,初步解决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这可以说是世界社会主义进程中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当代社会主义发展到了新阶段,即由盛行一种模式到探索多种模式的阶段,同时对世界社会主义革新、振兴也有重要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社会主义,是与时代特征、人类文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不仅有国别意义,还有时代价值.它的突破性成就和经验,说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国,封闭僵化和改旗易帜都不是出路;说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还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只有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切实发挥出优越性,才会有强大生命力.

社会规律视野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什么是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第三,这对于我们澄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模糊认识,深化和拓展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自的立场和观点不同,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不同,国内外一些人一直不能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甚至有各种非议,将它混淆为社会主义甚至是资本主义.这主要是因为不能正确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创造,不能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而是囿于以马克思主义书本、历史上的社会主义经验或者外国模式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如前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创新、创造就是结合当今时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中国化,提出了新观点、新论断;就是认清了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汲取了人类文明成果,实行了新政策、新措施.这是总结了历史和现实经验,以宽广眼界、深邃眼光认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所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的深化和拓展.现在我们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包含其实现形式的中国化,更重要的是结合新的实践经验和需要,使其理论内容时代化、当代化,以新的思想观点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26〕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结合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去认识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中国化的必然要求.利用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当今时代特征、全球化发展态势、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等因素,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学习、利用世界先进经验和文明成果.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市场经济、政治和社会治理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和经验,是全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是世界各国人民世代探索和创造的结晶,不为哪个国家所专有,更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专利.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国家独立基础上探索实现本国现代化的道路,对内实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外实行合作发展、和平发展、开放发展,不会有大的风险,更不会变为资本主义.这实质上是在与人类文明的交汇中实现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我们前进的道路越走越坚实、宽广.

〔参考文献〕

〔1〕〔20〕〔23〕〔25〕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人民出版社,2012.12,13,11,12.

〔2〕〔3〕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0,302.

〔4〕〔11〕〔26〕高继文.中国九十多年艰辛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山东社会科学,2013,(3).

〔5〕〔6〕〔7〕〔8〕〔9〕〔13〕〔14〕〔15〕〔16〕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3,95,252,191,64,78,117,373.

〔10〕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2.

〔12〕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7.

〔17〕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1―222.

〔18〕〔19〕沈宝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再认识〔J〕.探索与争鸣,2011,(2).

〔2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文献出版社,2009.249.

〔22〕周忠高.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述要〔M〕.北京:党校出版社,2012.9-10.

〔24〕高继文,赵纪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实践特色〔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2).

(责任编辑:石本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