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江区:财政奖补撬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点赞:9196 浏览:3490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编者按:一直以来,农村公益事业严重落后于城市,也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位于农村组织架构最底层的村一级,其公益事业的落后状况尤其令人堪忧.对此,今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坚持政府引导、分级负责、农民自愿、上限控制、财政补助的原则,增加财政投入,加大财政奖补力度,探索建立新形势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有效机制.

其实,早在2008年初,我国率先在黑龙江、河北、云南三省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2009年又将试点范围扩大至17个省.四川作为第二批试点省之一,先期在攀枝花市仁和区和米易县、眉山市东坡区、乐山市夹江县、资阳市雁江区、南充市蓬安县6个县(区)进行试点.最近,记者前往雁江区和夹江县调查了解,初探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蹒跚前行的步伐.

雁江区:财政奖补撬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财政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在资阳市雁江区丹山镇罗高村,正在管护柠檬树的村民笑谈今年的收成,曾经因路烂卖难而带来的伤痛已成为过去.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2007年,罗高村600亩柠檬树开始挂果,年产柠檬10万公斤.由于当时路不通,运输非常困难,柠檬销路一直打不开,心急火燎的村民只得以每公斤1.7元的低价出售,而柠檬此时的市场价为每公斤4元左右.村民收获的喜悦很快被销售的烦恼所取代.

2009年,雁江区成为全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下简称“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六个试点区(县)之一.此时,罗高村人看到了修路的希望:“除了可以争取项目资金外,国家还要给予补贴,这样的好事过去哪里有啊!”在整合各方资金近135万元后,罗高村修建了3.5公里通村水泥路.今年,罗高村的柠檬种植规模扩大到800亩,预计初挂果产量达20万公斤.路,不再是制约柠檬产业发展的“拦路虎”了.

试点: 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

从省上的试点办法可以看到,“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主要是指村民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开展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政府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的方式,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奖补政策重点支持的是农民需求最迫切的小型水利、村组道路、村容村貌改造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

据雁江区农综办的干部介绍,奖补政策的前提是农民自愿出资出劳,政府将在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上限标准内,按照一定比例给予奖补,以政府奖补资金为引导,最终建立起多方投入、共同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新机制.

记者从丹山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统计表上看到,2009年全镇实施的59个项目涉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道路修建等内容,如堰塘村筹资64万元修通一组至八组5公里泥结碎石路算是投入较大的工程,而资金需求量小的如街村投入1.5万元资金修建60米的囤水田埂等.

对比丹山镇2008年至今年的数据,财政奖补政策对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推动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作用.2008年,丹山镇通过“一事一议”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项目仅有20余个,2009年增至59个,总投资1256万元.在政策鼓励和试点成效的推动下,丹山镇今年的项目猛增到120余个,投入总资金将达到1951万元.

从雁江区农综办的申请报告来看,去年,雁江区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708个,直接受益群众52万余人.项目总投入1.65亿元,其中群众筹资702余万元,筹劳折资近3420万元,村集体投入36万元,社会捐赠5761万元,区级整合安排资金5285万元,财政奖补资金1374万元.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成效明显,建立起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投入分担机制.

实效:农民做主激活公益事业

今年3月,省财政厅副厅长陈炜一行深入雁江区,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进行调研.令他印象深刻的是,雁江区将奖补政策与农村“一事一议”推行的“项目群众议、资金群众筹、财务群众理、质量群众管”的做法结合起来,有效推动了村级公益事业的发展.

以丹山镇田坝村修建1.16公里通村水泥路为例,在广泛收集民意的基础上,村“两委”提出项目计划,并反馈给村民讨论,80%以上的村民通过后,项目才算确定.之后,村“两委”制订项目方案、资金计划等,再反馈给村民讨论通过后,形成最终方案,并上报给镇经发办审核备案.田坝村村支书周荣华笑称自己只是个“执行官”,项目方案需经村民讨论通过,钱专户储存资金账目由理财小组管理,质量由村民工程质量监督小组负责,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扬了,体现了民意.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实行后,田坝村村民热情高涨,很快确定并通过上级审批了3个建设项目:1.16公里通村水泥路、6公里通组泥结碎石路、1条囤水田埂.项目完工后,田坝村基本实现通组入户的道路网络.基础设施改善后,农产品对外销售的渠道畅通了,也进一步推动了产业发展:村里发展550亩柠檬,并套种100亩韩国小米辣椒,每亩可以实现近7000元的纯利润.去年,田坝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200元.

“过去,村里要干点公益事业,基本上是干部说了算,农民参与度不高.现在,村里要做哪些公益事业,怎么干、怎么管,全由村民自己做主商议决定.”中和镇中和村村主任李学明向记者讲起了修囤水田埂的事情.中和村干旱缺水,在旱情最严重的时候曾发生过附近河水断流的情况.无奈之下,村民只得放弃种植水稻,改种玉米等作物.“就拿二组修囤水田埂来说,很多年都没有修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出来了,村民的积极性很高,很快就修好了.如今,干旱已不会再影响中和村了,我们需要好好思考一下今后的产业发展了.”

焦点: 好政策莫成“鸡肋”

尽管从雁江区试点的情况来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在拉动各方资金向农村倾斜,以及在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热情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收集到一些从上到下普遍反映的问题,最为集中的便是财政奖补政策参照的标准已经不适宜发展的需要.

按照政策,财政将在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标准内,按照三分之一的比例给予奖补,补助资金实行分级负担.像雁江区这样的非扩权强县试点县(区),实行省级财政负担50%、市财政负担20%、县财政负担30%.另外,财政奖补政策参照的是农村“一事一议”群众筹资筹劳标准,即每人每年筹资15元,每天筹劳14元,不超过10天.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每人每年15元的标准已远远低于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工工资也已达每天60元以上,这就使得补贴标准与实际脱节.


“一事一议”奖补政策,一方面要积极调动农民的建设热情,另一方面奖补资金和补贴标准偏低,这就形成了矛盾.中和村村主任李学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中和村修1.38公里水泥路为例,所需资金概算为38万余元,其中国家和省级的项目资金为14万元,村民筹资筹劳5万元,业主自愿捐资18万元.财政奖补仅为5万元的三分之一,即1.6万元左右,其中省级财政支付50%,即8000元.

同样,雁江区去年708个项目总投入1.65亿元,其中群众筹资筹劳近4122万元.按照比例,雁江区申请财政奖补资金1374.2万元,其中省级财政687.1万元、市级财政274.8万元、区级财政412.3万元.财政奖补不足总投入的10%,省级财政下拨的补助不足5%.

面对工作中遇到的矛盾,雁江区各乡镇在对去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实施情况的总结中,普遍建议扩大奖补范围、提高奖补标准.今年,我省将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而有效地解决群众普遍反映的焦点问题,才不致使好政策成为“鸡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