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大历史使命

点赞:4685 浏览:1181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必然

建立天下大同,人人自由、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推动历史变革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于1848年2月发表的《宣言》中明确指出:“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所勾画的,那种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未来宏大社会蓝图,显然是指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它为科学社会主义者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社会和谐既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即解决经济社会前进中不断出现的矛盾,不断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过程,又是一个由初级逐步向高级发展和完善和谐程度,提高和谐水平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和谐社会模式,只有到了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全面实现.我们党为推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教训,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体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适时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此基础上,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并列的高度.十六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为总结经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方位地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决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大力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引导亿万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纲领,是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对于我国人民更好地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宣言》中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目标模式的理论宝库.

二、公共财政与社会和谐

公共财政是同市场经济紧密联系的经济范畴,他的理论根基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客观上要求政府在充分认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尊重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前提下,运用经济和行政手段克服市场失灵带来的种种弊端,为此,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公共财政也就应时而生.

公共财政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悠久历史,公共财政的内涵、活动领域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政府职能定位而不断变化的.早期公共财政起源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运行以自由竞争为核心主导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顺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资产阶级政府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理念,以开辟广阔的国内外市场.政府职能被限制在国防、司法、政府机关和少量公共工程建设需要方面,起着“城市夜”的作用.因而早期公共财政提供公共怎么写作也仅仅局限于国防、司法、行政等狭窄的消费性需要.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在政府倡导、财政支持和剩余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作用下,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怎么发表展到了顶点,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迅速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自由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生产集中,走向垄断,加剧资产阶级同广大劳动者之间利益对立的尖锐化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1929―1933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空前的经济危机,使整个社会经济处于极度恐慌和混乱之中.为了化解社会矛盾,资产阶级国家扩大政府职能,普遍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政策,从生产、分配、流通领域调控社会经济运行.随着政府职能扩大,公共财政矫正市场失灵,提供公共品的范围拓展到收入分配、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等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凯恩斯理论的主导下,西方国家由于实行了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扩大就业,刺激消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维持了近半个多世纪的相对繁荣和稳定.


从资本主义国家职能变迁,公共财政怎么写作领域,提供公共品内容不断拓展的简要历程看,公共财政运行归根到底是同国家的职能息息相关,公共财政的本质是为国家在一定时期所要达到的政治经济目的怎么写作的.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旗帜鲜明地明确了我国和谐社会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定位.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反映了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具有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特征.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适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形势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政府的职能从计划经济时期统包统揽逐步转向政府社会管理,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共怎么写作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怎么写作的轨道.财政工作必须根据党的要求和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协调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财力保障作出积极贡献.

三、公共财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使命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环境和目标.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令世界震惊,国人自豪.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4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外贸进出口总额176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居民消费格价上涨1.5%,总水平基本稳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比上年增长12.1%.全国财政收入达到3.9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2.4%.经济高速增长,促进了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国家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巩固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应当说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要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在体制转换,结构调整,社会变革过程中必然进一步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所有领域,并深度触及人们的利益关系,存在着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诸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区域平衡、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直接关系群众利益的矛盾比较突出.深刻认识这些问题,正视矛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花大力气,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从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国家长治久安.

公共财政作为实现国家职能的物质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根据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公共财政运行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和谐为出发点和归宿,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发挥自己的功能,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公共财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大历史使命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保障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1.加大“三农”投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三农”问题的解决,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说到底是不断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繁荣农村经济.我国13亿人口中大多数是农民,如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上不去,农民收入不能持续增加,农民生活得不到显著改善,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一句空话.为此,财政部门在任何时候都要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工作的首位,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财政要在“多予”上下功夫,增大“三农”投入,把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和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重点转向农村,用于农村,最关键的环节是要把支农投入落到实处.把支农措施规范化、制度化、以形成稳定、连续的财政支农长效机制,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为农民铺就致富之路,让广大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2.着力解决好广大群众的就业问题,减少失业

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而就业则是民生之本,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基本途径.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注意协调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就业的机会,是社会公平公正的基点.财政部门要通过公共财政的职能,承担起更多为公共怎么写作的职责,把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问题摆在突出的位置,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就业和再就业的财税优惠政策,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在市场信息,能力培训、就业渠道、怎么写作手段和保护劳动者权益等方面为劳动者自主创业,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提供便利,鼓励和支持劳动者多渠道、多种形式就业,让更多的人有事可做.

3.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科教兴国,教育为本,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我们党提出的一项长期的重大方针,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国民素质提高,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有责任保证全国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近些年来,在教育优先方针指导下,我国教育事业有很大的发展.高等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扫盲和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也要看到,我国长期存在的教育不均衡现实,如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等状况迄今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教育资源配置要着力解决好:(1)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怎么写作的职责,把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落到实处.(2)优化教育公共资源配置,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教育发展差距.(3)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有技能,以缓解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缺乏的矛盾.(4)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教育统筹,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4.加大支持力度,提高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社会保障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世界各国实践经验表明,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和谐休戚与共,人们称之为国家的“稳定器”.社会的“安全网”.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据报刊资料显示:2006年底,全国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人数分别达到约18649万人、15737万人和1118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人数分别达到2538万人和2367万人.2006年9月底,我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4.06亿人,覆盖全国1433个县(市、区),初步形成了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适应新世纪经济体制改革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公共资源配置向社会保障倾斜,对于增强社会保障的普惠性和公平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保覆盖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财政工作的着力点是:(1)强化公共怎么写作职能,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国有资产收益划转和发行彩票等方式,调动国家、市场和个人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社保基金,做大蛋糕,增强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怎么写作的能力.(2)按照改革开放成果共享的理念,采取与在职人员工资增加,社会物价上涨同步挂钩的原则,适时调整社会保障待遇标准,使之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3)逐步建立农村最低保障制度和完善城市低保制度,扩大覆盖面.(4)通过政策引导推进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5)建立全国社会保障预算,反映社保基金收入和使用情况,监督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5.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同老百姓的利益更贴近、更直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实现不同区域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是我们党的重要方针.由于自然的、历史的种种原因,我国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边疆地区,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根据“十一五”计划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投资方向,把投资重点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加快这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收稿日期:2007―03―15责任编辑:赵磊肖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