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比较与选择

点赞:16620 浏览:7084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2005年,随着首批金融机构获得企业年金经办资格认证,中国企业年金保险进入到具体实施阶段.然而,直到2006年底,关于企业年金的缴费方式、基金的投资管理、给付机制、法规监管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仍未解决,成为严重制约企业年金市场发展的瓶颈.本文着重从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比较与选择入手,结合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情况,通过核算国家税式支出、企业年金积累额等指标,对国家采取适当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去引导和促进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提出理论依据.

关 键 词: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税式支出;年金积累额;基本养老保险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4-0029-06

一、引言

税式支出(tax expenditure)的理论与实践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税收优惠可以用以贯彻国家的某些政治、经济、社会政策,并且可以取代某些财政(预算拨款)支出,于是,开始对这些税收优惠的成本与效益进行计算和评估,并且把用以实现政府目标的税收优惠称为税式支出.


哈佛大学Surrey教授在1973年首次指出,[1]与基准税收相比(即没有税收优惠政策时的税收),税收优惠政策会减少政府的税收收入,减少的数量就是通常所说的税式支出(tax expenditure),实际上是税收优惠政策的成本体现.现在许多国家每年都要对税式支出进行测算,并将其列入财政预算,为制定税收政策提供依据.

根据美国员工福利研究院(EBRI)的统计分析,美国近年来企业年金部分的税式支出和总税式支出状况如表1所示:

经过测算可以看出,企业年金部分的税式支出占总税式支出的比重很大,而且基本保持在35%至39%之间,这说明美国政府对企业年金计划的重视程度很高,不仅通过大力推行税收优惠政策来刺激企业年金计划的实施,而且还保持了其政策的稳定性.

尽管税收优惠政策对于企业年金的推行与发展必不可少,但是它的执行力度大小导致的实施效果好坏却是千差万别.总结起来,其正负效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第一,从宏观层面来看,它在鼓励某些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违背社会公平原则.第二,从微观层面来看,它可以照顾到某些弱势群体,但同时在利益的驱动下又可能会造成税收优惠的滥用.第三,从对市场机制的影响来看,它可以在市场机制作用有限的情况下对经济产生某些矫正作用,但同时也可能会误导、扭曲纳税人的某些经济行为.第四,从国家财政的角度来看,有利于促进财政与税收制度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监控财政的收支状况,以选择适当的财政支持方式并评价其实施效果,但同时也必然使税收管理更加复杂,增加税收成本,减少税收收入.

可以说,税收优惠政策是一柄双刃剑,在此种情况下,对我国实施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模式的选择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税式支出理论入手,对我国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成本(即国家的税式支出)进行简要的定量分析,从而能够在某一层面上帮助我们对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作出有效的比较与选择.

二、文献回顾

关于企业年金的税式支出问题,国内外很多专家和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作过细致深入的分析与探讨.结合本文写作思路,主要有以下相关文献值得关注.

Kwang-Yeol Yoo和Alain de Serres (2004)在其文章中对欧盟的私人养老金(Private Pensions)计划在不同的税收条件下积累额如何变化以及实行相应税收优惠政策产生多大的成本和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测算.他们认为,给予合适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养老金的积累和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其税收漏洞问题也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刘云龙等在《中国企业年金发展与税惠支持》一文中首先以检测设企业将原本以直接薪金方式发放给职工的工资改为以养老金方式发放,计算得出免征企业所得税导致税收减少额为企业年金保险保费增加额的24.2%,进一步免缴个人所得税则减少额达到企业年金保险保费增加额的34.2%.另外还通过养老金增长测算了税收减少额对整个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的影响非常小,均只占1%左右.因此,养老金缴费阶段的税收优惠对于促进企业年金发展是一个成本较低的政策.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中国企业年金财税政策与运行》一书中的测算则是以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发现从2003年起企业职工按工资收入的8%建立企业年金,到2020年将形成相当规模的企业年金基金,其中历年收入、支出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4.7%和36%,而同期基本养老保险的收入、支出平均增长速度为12.2%和8.9%,这说明企业年金作为第二支柱的作用将不断增强,积累额均高于基本养老保险.伴随着累计税收额的逐年增加,企业年金积累额始终保持在税收累计减少额的5~6倍,这表明国家每投入1元资金将导致企业年金积累额增加5~6元.

张勇等在《中国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成本研究》一文中指出上述研究将雇员的实际寿命等于预期寿命,从而把企业年金当成了确定性年金.他们从不确定性出发,构建了企业年金税式支出的精算统计模型,并综合了企业年金的“跨期”特性和基准税收的选择.研究表明,2002年我国企业年金税式支出为18.3亿元,在确定性情形下,雇员的平均税式支出为288元,比不确定性条件下的278元要高出3.6%,即目前的测算高估了我国企业年金的税式支出.而从替代率看,他们认为企业年金替代率水平每提高1%,税收优惠比例就要增加大约0.45%,税式支出增长11.2%.在当前政策下,要使替代率水平达到20%的改革目标,税收优惠比例应提高到9%,同时税式支出增长125%,达到41亿元.

三、我国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比较与选择

本文着重测算两种最主流的税收优惠模式EET和ETT的税式支出状况.然后在此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税收优惠政策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资金缺口问题以及国家财政收支状况的影响,阐述不同税收优惠模式选择的利弊.

1.基本检测定

(1)精算现值的计算时点.由于2005年的相关数据尚未统计出来,无法拿到本文所需的样本数据,故以2004年相关数据为参照,检测设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从2004年末起发挥作用,因此在做数理模型模拟过程中,以2004年末作为本文精算现值的计算时点.

(2)参加企业年金的人群.依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相关规定,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必须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的数据,2004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人数为10903.9万人,经过核算,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职工为4335.3万人(男女比例为1.9:1),城镇集体企业职工为1124.5万人(男女比例为1.7:1),其他企业职工为5444.1万人(男女比例为1.5:1).另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资料统计,2000年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覆盖人数仅为560.33万人,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中企业参保人员的5.9%;2002年,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覆盖人数增为655万人,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中企业参保人员的6.6%.而在西方国家,实行非强制性企业年金国家的覆盖率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如:奥地利95%,英国、美国、加拿大为50%左右.鉴于我国企业年金的相关配套设施还不完善以及企业经营效益状况参差不齐,本文检测定在2004年末,我国企业年金的覆盖人数占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人数的10%.具体人数如下图所示:


(3)职工平均工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2004年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其他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为16336元、9513元和16255元.

(4)平均退休年龄.我国现行退休政策规定的企业职工法定退休年龄是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职工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这一法定退休年龄的制定主要是根据我国建国初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我国人口平均寿命.5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格局已发生巨大变化,人均寿命也从建国前估计的35岁左右提高到2000年的71.4岁,在世界各国中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偏低.较低的退休年龄与继续延长的人均寿命必然会加强国家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费用负担程度.如果适当延长退休年龄,通过缩短领取养老保险金的期限而适当减轻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负担,无疑具有重大政策意义①.但是考虑到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多,设计退休年龄必须统筹考虑社会保险与就业.鉴于此,改革退休年龄的步伐不能迈得太大,首先考虑延长女性法定退休年龄较为适宜.而在2005年,男、女职工平均退休年龄为59.25岁和50.75岁.[3]因此,本文分别将男、女职工的退休年龄设定为60岁和55岁.

(5)平均就业年龄.根据学历对我国城镇就业人员进行分类,求出各类人员的数量和起始工作年龄,然后加权得出平均起始工作年龄为17岁.[4]然而,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每年扩招人数影响,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将逐渐增大,因此本文把职工平均就业年龄设定为18岁.

(6)实际工资增长率和实际利率.根据世界银行对未来我国年实际工资增长率的预测,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大致为7%.而世界银行对我国的长期实际利率预测为2.5%.

(7)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根据我国税收制度,企业所得税为33%.而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中,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累进税率,税率为5%~45%.根据各年个人所得税总额和工资总额,我们可以看出个人所得税占工资总额的比例在10%以内逐年上升,因此本文把平均的个人所得税率设定为10%.

(8)投资收益税和投资收益率.权衡国家税收和企业年金积累额,我们检测定对企业年金基金投资征收20%的投资收益税.据统计,2004年全国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率为2.7%,而国外部分发达国家养老保险基金的年平均投资收益率为8%左右(如表2所示).可以预见,随着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专业化运营以及国内投资环境的改善,我国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率将会逐步上升,因此本文检测定该数值为5%.

(9)缴费比例和税收优惠比率.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相关规定,企业年金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企业缴费每年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十二分之一.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合计一般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六分之一,同时考虑到企业年金的积累有利于适当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故把企业的缴费比例设定为职工工资总额的8%,个人缴费比例设定为职工工资总额的4%,两者一起建立企业年金账户.另外,企业缴费部分在工资总额4%以内从经营成本中列支,而个人缴费部分全额减免个人所得税即为工资总额的4%.[5]

(10)死亡率.采用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00-2003)中养老金业务所列的男女表.

2.基本模型

lg a:参加企业年金的国有企业男职工;lg b:参加企业年金的国有企业女职工;

lj a:参加企业年金的城镇集体企业男职工;lj b:参加企业年金的城镇集体企业女职工;

lqa:参加企业年金的其他企业男职工;lqb:参加企业年金的其他企业女职工;

wg:国有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wj: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

wq:其他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ra:男职工平均退休年龄;rb:女职工平均退休年龄;

c:平均就业年龄;gw:实际工资增长率;i:实际利率;tc:企业所得税;

tp:个人所得税;ti:投资收益税;gi:投资收益率;m:企业缴费比例;

n:个人缴费比例;fm:企业的税收优惠比例;fn:个人的税收优惠比例;

(1)缴费阶段

年金积累额的精算现值

(4)计算结果

在对缴费阶段和投资阶段均实施税收优惠措施即EET模式的情况下,其企业年金最终积累额的精算现值为280274604.53万元,而在此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即国家税式支出为23140852.47+7012379.54+33057969.26=63211201.27万元.因此,企业年金每积累1元,国家需要付出大概0.225元的成本.

在仅对缴费阶段实施税收优惠措施即ETT模式的情况下,其企业年金最终积累额的精算现值为236583077.57万元,而在此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即国家税式支出为23140852.47+7012379.54=30153232.01万元.因此,企业年金每积累1元,国家需要付出大概0.127元的成本.

3.税收优惠比例变化带来的影响

检测设个人的税收优惠比例不变,仍为4%,即给予个人企业年金缴费部分全额的税收优惠.而企业缴费部分的税收优惠比例变化驻fm,当驻fm为正数时表示税收优惠比例增加,当驻fm为负数时表示税收优惠比例降低,其变化范围为-4%~4%.那么经过计算,企业缴费部分的税收优惠比例变化带来的影响如下:

当企业缴费部分的税收优惠比例增加或降低1个百分点:

(1)缴费阶段企业年金积累额的精算现值增加或减少3.1%.

(2)缴费阶段减免的企业所得税精算现值增加或减少25.0%.

(3)在减免投资收益税的情况下,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积累额的精算现值增加或减少3.1%.相应地,在领取阶段征收的个人所得税精算现值增加或减少3.1%.

(4)在不减免投资收益税的情况下,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积累额的精算现值增加或减少3.1%.相应地,在领取阶段征收的个人所得税精算现值增加或减少3.1%.

(5)投资收益税的精算现值增加或减少3.1%.

4.企业年金的发展对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影响

(1)企业年金对弥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缺口的作用.基本养老保险分为两块:一块是强调公平性的社会统筹,另一块就是按个人名义设立的个人账户,从法律角度来讲,个人账户是个人私有的,但现行的养老保险规定却把两种不同的制度合并成为了一个制度,也正是由于这种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并账管理的便捷性,导致社保部门为了弥补养老金支付缺口通常采用直接挪用个人账户的方法,这样就形成了巨额空账.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统计研究,截至2004年,中国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达7400亿元,且每年以一千多亿元的规模扩大.因此,针对基本养老保险空账问题的越来越严重化,国家应大力促进企业年金市场发展以做实个人账户,并且不排除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与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合并运营的可能性.

检测设国家养老保险改革的效果是不显著的,那么按目前发展趋势,到2056年左右,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缺口大致为:


7400+1000v+1000v2+等+1000v52=36323.081(亿元)

其中各年新增的个人账户缺口总和为36323.081-7400=28923.081亿元.

而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的积累,检测设每年企业年金参加人数不变即没有新增人口加入到企业年金计划当中,仍为图1中所示的覆盖人群,那么根据前面的公式计算,当企业缴费部分的税收优惠比例增加1个百分点即为5%时,到2056年左右,如果采用EET税制,则大致为28896亿元(即 =28896);如果采用ETT税制,则大致为24392亿元(即 =24392).另外,如果采用EET税制,国家税式支出大致为7002亿元(即Tc+Tp+Ti=7002);如果采用ETT税制,国家税式支出大致为3594亿元(即Tc+Tp=3594).

因此,到2056年左右,如果采用EET税制,则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部分的每年新增缺口被基本做实,只有不到30亿元的差额(即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积累额减去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缺口).同理,如果采用ETT税制,则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部分的每年新增缺口还有4531亿元未被做实.由于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缺口也是需要国家财政来承担的,故采用EET税制,国家共需支付7400+27+7002=14429亿元,而采用ETT税制,国家共需支付7400+4531+3594=15525亿元.

(2)企业年金的发展对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的影响.养老保险替代率是指养老金收入占退休前收入的百分比,一般把它定义为个人进入退休期所领取的养老金与进入退休期上一年度工资的比率或者是进入退休期社会平均养老金与进入退休期上一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比率.养老保险替代率是衡量个人福利损失程度或者是表示个人受保障强度的指标.养老保险替代率越高,个人福利损失越少,受保障的强度也越高.目前,大多数国家采取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保险三支柱的养老保险制度.[6]发达国家的基本保障水平一般只有退休前工资的40%~50%,而我国目前基本养老保险的平均替代率约为职工平均工资的80%~85%.显然,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要远高于其他国家,这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很沉重的负担,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发展企业年金,扩大其规模,同时为其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它的替代率,使之成为养老保险的主力.

基于以上认识,检测定在实行企业年金之前的状态是员工的养老保险大部分由政府公共养老保险负担,员工个人购写的商业保险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基本保持不变.那么,实行企业年金增加的养老保险替代率则完全替代了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导致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的减少②.接下来将会结合前面推导的模型,简要计算一下企业年金增加的养老保险替代率即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的减少.

退休前一年工资水平的精算现值为:

wr-1等于w(1+gw)r-c-1vr-c-1r-c pc

退休期企业年金的年平均领取额的精算现值为:

则企业年金增加的养老保险替代率为:u等于仔r /wr-1

经过计算,wr-1等于86632330.63(万元)

另外,当企业缴费部分的税收优惠比例增加或降低1个百分点时,EET和ETT税制下,企业年金的养老保险替代率将会增加或降低3.1%.

因此,根据前面的检测定:企业年金增加的养老保险替代率完全替代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那么,在EET和ETT税制下企业年金的积累会导致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分别减少12.54%和10.58%.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年金作为基本养老保险很好的替代品,其税收优惠政策的给予和实施确实能够有效地缓解国家在基本养老保险方面的财政压力.

5.我国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选择

仅仅从企业年金的基金积累上考虑,EET税制比ETT税制的单位成本高,即每积累1元钱,国家所需支付的成本(税式支出)要大.但是考虑到企业年金基金积累对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部分的补充作用和对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的替代作用,在权衡了国家鼓励企业年金计划所采取的税收优惠政策而产生的税式支出和企业年金能够切实有效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两方面的综合效益之后,笔者认为EET税制又比ETT税制更具有优越性.另外,鉴于现行国内企业年金的基金投资环境和收益状况不甚理想,同时考虑到对投资收益征税的难度和成本,结合国家对此项目免税的政策规定尚未到位的实际情况,因此从宏观层面上选择EET税制相对于ETT税制更具有实践意义.

另外,在本文的测算和分析中,并未考虑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与企业年金基金各自所产生的宏观经济效应的互补与替代,比如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对储蓄和消费的刺激以及对经济增长的促进等等,只是运用相关理论与模型从国家财政投入产出的角度进行了微观层面的探讨,并在此层面上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理论建议,这是本文的不足.

――――――――

注释:

①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所长何平为提高法定退休年龄设计了一个具体的日程表:第一步,用5年时间清理和取消提前退休工种,基本达到严格按法定退休年龄执行;第二步,用5年的时间取消女工人、女干部退休年龄的差别,女职工一律55岁退休;第三步,用10年时间初步将退休年龄推迟至65岁.

② 这只是一个简化后的分析结果,把企业年金和基本养老保险视为完全替代,而且不考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