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征管的

点赞:18468 浏览:8193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的不断深入,个体私营经济将迅速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税源结构也将随之发生新的变化.研究和加强个体私营经济的税收管理.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提高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引导下.我国个体私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扩大,特别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个体私营经济已显示出强大的发展后劲.已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拾遗补缺”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个体工商户已达一亿万户.私营企业已达5000万家.从业人员总数已达9000万人.注册资本总额达9万亿元.个体私营经济创造的产值近10万亿元.缴纳的税收6000多亿元,约占全国税收总额的1/5.个体私营经济的作用明显增强,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新增就业的主渠道和支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是各级财政特别是地方财政日益重要的收入来源.它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要.而且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促进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二、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收负担低流失问题严重

近年来由于只重视对国有和集体经济大型税源的控管,而忽视了对征收难度大、成本高、税源小的个体私营经济的税收管理.对个体私营经济征税严重不足.应征数与实征数之间存在较大差额.未能从根本上扭转个体私营经济税收流失的局面.税收流失已成为个体私营经济税收管理中一个最主要和最突出的问题.

(二)规范管理不够征收机制弱化

长期以来,税收指导思想是以组织收入为中心,没有把税务执法放到税收法制的高度来给予足够重视,只作为组织税收收入的一种手段来加以运用.由于过分强调了税收的收入职能,使税收执法居于从属地位,弱化了税务执法的刚性.尽管实施依法治税多年.但在任务治税的重压下,加强个体私营经济税收管理进展缓慢.造成税基管理弱化,纳税申报困难,税法刚性不强,征管手段不力.

(三)税制不完善、征管漏洞多

现行税收制度与管理制度对所有制形式多样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经营方式和核算方式的多样化显得很不适应,增值税征收范围狭窄.税源难以控管.如交通运输和建筑安装行业未纳入征收范围.导致增值税链条中断,失去了自缴自核功能.税收优惠政策过多过滥,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特别是按经济成分制定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适应性差.不便操作.致使不法个体商家乘机滥用税收优惠政策,骗取国家退税和减免税.

(四)活动隐蔽会计信息失真

除税务部门外,目前对个体私营企业会计核算的管理基本上无其它外部行政机关强有力的制度约束.管理监督不严,造成个体私营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内部管理混乱,做检测账和账外账.甚至虚开增值税.内部凭证真实性下降和会计信息失真.

(五)纳税整体环境不佳

纳税入纳税意识不强,法治观念淡薄,偷逃税愈演愈烈.由于各种原因,当前纳税人还没有形成自行或委托相似度检测机构直接纳税申报、自觉履行纳税义务的习惯.主动纳税氛围不强,税法缺陷加剧;部门配合不力,征管力量软化.由于在征管实践中金融系统和其它相关部门配合不力,严重影响了税款的足额征收;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纳税人故意隐瞒收入.企业多行开户.交易盛行,银行结算账户形同虚设,税基难以监控,对个体私营经济税收不能应收尽收.

(六)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不足

税收优惠政策适用范围不够,削弱了自身的吸引力.现行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适用对象是以零售为主的商贸企业和怎么写作业,而对其他能大量吸收下岗人员的加工工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没有做出规定.这种按所属行业、经营方式、所有制性质对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区别对待的做法,没有体现税收公平、公正的原则.减免税种单一,抑制了地方政府执行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积极性.现行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所减免的税种主要是营业税、所得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等地方税收,而主要税种增值税并不在减免之列.以减免地方税收来促进再就业,加大了地方财政压力.

三、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征管问题造成的负面影响

(一)导致税负失衡.破坏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机制

由于不同经济类型企业之间税收负担水平存在差异,所有制经济结构税负不平衡,国有企业税负明显重于个体私营企业,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扭曲了政府正常的收入机制

税收流失直接成为导致政府规范预算收入不足的重要原因,使得财政难以安排其必要的支出,迫使政府各部门竞相通过收费来弥补经费不足,因而极大地削弱了税收在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分配中的调节职能,扭曲了财政收入机制.

(三)产生了社会收入分配不公

由于个体私营经济税收流失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国民收入向居民个人分配的倾斜和高收入与低收入的两极分化,使税收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调节公民收入水平和实现社会公平的功能.

(四)扭曲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杠杆

个体私营经济部门的税收流失.使税收不能通过经济利益的诱导实现对产业结构的有效调节而失去了杠杆功能,从而模糊了国家调节经济的边界.使得该限制的产业得不到限制,该激励的产业得不到足够的鼓励.进一步加剧了产业结构的失衡.

(五)误导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向

从税收倾斜角度看,税收流失是纳税人自己给自己的“税收优惠”,是国家不情愿给予纳税人的“财政补贴”,其结果必然影响市场均衡的形成.从而误导全社会资源配置偏离最优化方向.

关于加强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征管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私营经济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9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六)阻碍了依法治税进程,败坏了社会风气

偷逃税本身就是一种极坏的社会风气.而且具有蔓延效应,如果整治不力.任其盛行.不仅使税收流失日趋严重,也弱化了社会道德对偷逃税的约束力量.严重影响依法治税进程.

四、加强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征管的对策


(一)继续改革和完善现行税制

应完善增值税制度,优化增值税管理,扩大征收范围.应将交通运输、建筑安装等个体私营经济比重较大的行业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避免税收流失;应建立统一规范的税收优惠制度,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防止各自为政和越权减免税,以利公平竞争;应加快《税收征管法》的修改出台,增强税收法规的可操作性.

(二)加强个体私营经济税源基础管理

1.建立税源调查监控制度和税源动态采集系统.通过调查个 体私营经济户籍、税源分布状况,建立对个体私营经济税源、税基、税负、税款的控管体系.应坚持税源信息的动态采集,为税收申报确认和税务稽查提供信息依据.最大限度地实现依法治税.

2.对税源户实行分类管理.应对重点税源户实行专人定点监测办法,对城镇内较集中的非重点税源户实行专人巡回监测,对于边远农牧区的税源户可利用各地的协税、护税组织实行社会监控.

3.积极稳妥地推进建账查账工作.应明确建账和执法主体,强化打击力度,对违反有关法律规定的应有明确的处罚条款,对于核定征收必须以账证为依据,防止从低确定税基.

4.严格管理.应在全国普遍实行有奖统一制度,对消费者取得的购货实行,以鼓励消费者索要,起到监督经营者使用目的.

5.整合现行新老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形成统一完整的税收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

(三)强化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税收执法

1.提高执法力度.应实行对各种偷逃税行为进行严厉而公平的惩罚新制度,尽量减少自由裁量权的限度,以确保执法的公正、公平、公开.

2.实现税务稽查向执法型转变.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税收司法保障体系,强化执法手段.赋予税务机关独立司法权.

3.科学规范地制定税收计算机网络发展规划.应逐步实现税务、工商、银行、外汇管理、海关、财政等部门的计算机联网,做到信息共享,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税收监控系统,以提高执法的准确性和反应的快速灵敏性.

4.推行税务执法检查过错追究责任制.以此摆脱权力观和人情观的困扰.

(四)积极治理税收执法环境

1.加强税务协作.完善综合治税网络.应采取有效手段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合作,建立和完善行政协助制度和群众协税、护税制度.

2.加强与财政部门的联系、强化会计监督.对财会人员不依法正确核算和查重账,导致企业未能及时足额缴纳税收,甚至偷逃税者.应予以严惩.

3.建立完善金融结算制度,加强税银之间的联系与协作.应通过立法来全面推行信用交易制度,杜绝大额的交易.个体企业可设立企业代码信用卡.在规定的金额范围内进行同城和异地的大额经营业务的结算.金融系统应整顿银行的开户制度,严格禁止企业多头开户.

4.加强与劳动就业部门的联系与协作.税务部门与劳动保障部门应进一步建立再就业工作联系制度和信息共享制度,规范和完善《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工作,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共同把好享受税收优惠主体资格的审核关.真正形成政策合力,更好地发挥政策效应.

5.发育税务相似度检测写作技巧市场,推进税务写作技巧.应积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纳税人走写作技巧建账、写作技巧纳税的路子.

6.规范行政机关各种收费项目.应明令禁止出台除国家规定以外的一切形式的收费,一切收费和税收都要纳入财政和税务部门统一管理,不允许其它非财政部门直接参预财政分配,特别是执法部门强制性的收费容易滋生腐败.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