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缩小地区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税收政策选择

点赞:27518 浏览:12300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即地区经济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但地区经济差距过大将会产生诸多消极影响.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日益扩大,已成为世界上地区差距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阻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这种严峻的现实呼唤着对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理论和政策措施的研究.本文从税收政策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关 键 词 ] 地区经济增值税税收政策

一、税收政策在调节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税收,是政府筹集财政收入,进行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税收对企业、个人和整个经济

具有普遍的影响.随着我国税收制度的逐步完善,税收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然而,我国的税收政策还存在一些问题:

1.税收制度中资源税税率不合理

资源税税率偏低,且征收范围仅限于矿产品,加上目前的资源产品管制,中西部地区输出资源这种上游产品的价值,大量地被无偿转移到生产下游产品的东部地区,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和财政优势,严重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2.税种划分上存在的问题

分税制将75%的增值税和全部的消费税划归,把营业税划归地方,客观的政策导向是控制地方发展第二产业,支持地方发展第三产业.这一政策抑制了中西部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加快发展资源指向型企业的积极性.东部沿海工业化水平比较高,具有发展第三产业的优势,大城市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在40%左右,能够从中获得较高的营业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中西部地区由于收入水平比较低,缺乏快速发展怎么写作业的客观条件,在分税体制中处于劣势.特别是烟酒等产品的消费税100%上缴,对十分依赖烟酒财源的欠发达地区打击最大.

3.税收负担的不平衡

由于税收政策的倾斜及税收体系的内在缺陷,形成了地区间事实上的税收负担不均.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的税收体系改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此期间,我国地区间税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实施的地区优先发展战略.与这一战略相配套的分灶吃饭财政包干体制与税制结构,可以准确地贯彻的战略意图,也为地方政府的讨价还价提供了一个舞台.不同的财权分配体制使得地方政府所作的征收努力程度出现了重大差异,进一步加剧了地区间的税负差异.税收负担水平会影响到地区之间的要素报酬,引起地区间的要素流动.使我国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分别形成了缪尔达尔所说的“累积性因果循环”,也就是税负差异导致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这种“回波效应”使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探析缩小地区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税收政策选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济发展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5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缩小地区差距的税收政策选择的原则

缩小地区差距的税收政策选择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从普遍性看,发达地区的投资收益率高,欠发达地区的投资效率低,而且这种状况在短期内也不容易得到根本性的转变.显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增加在发达地区的投入,就可以获得更多的产出,等量的投入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就大,反之,如果增加在欠发达地区的投入,获得的收益就可能减少,等量的投入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就小.从提高投资收益考虑,当然是要增加在发达地区的投入,尽量减少在欠发达地区的投入.但是,这样一来,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也会随之扩大,社会公平的矛盾就会进一步突出.那么,反过来,如果只注意解决当前的社会公平矛盾,自然是要更多的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


显而易见,这样的结果是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趋向缩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社会公平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缓解,而国家经济整体增长的机会也有可能因这样的决策损失掉了,也就是说,损失了效率.

2.符合地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我国“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十五大报告提出的“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标志着我国地区经济政策的改变.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又着重提出了“统筹区域发展”,“形成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因此,无论是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还是促进中部崛起,既不能以牺牲东部经济发展为代价,也不能以资源过渡开发与生态受到破坏为代价.税收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作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加快推进税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税收政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围绕着和谐社会的总目标,需要合理调整税收政策,以促进地区共同发展,即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互动、优势互补、实现各地区和谐发展的税收政策.对西部地区,继续通过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以税收优惠政策引导西部大开发,进一步促进对外开放及地区协调发展,促进西部以资源为依托的特色农业、加工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东部沿海地区,要通过完善税收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的发展水平,在东部地区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怎么写作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对中部地区,税收政策应配合“中部崛起”的战略,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承东继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工业门类齐全的基础优势.

三、缩小地区差距的税收政策选择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果目前的税收政策、财税体制和其他条件不变,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将是继续拉大而不是缩小,因此,加快税制改革,完善财税体制势在必行.

1.对现有资源税进行调整

资源税的征收与地方经济增长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不同地区的可用财力与经济痔续发展.现行资源税的征收范围仅限于矿产品和盐,对大部分资源都没有征税,且采用定额税率.

落后地区大多属于资源丰富的地区,但长期的资源开发并没有使资源产地受益.落后地区中开发和生产出来的资源产品运到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加工、出口,资源产地并没有得到资源的附加值,输出资源的价值被大量地转移到了东部,中西部的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财政收入优势.

应适度授权地方政府在一定幅度内调高资源税税率,并将地方对矿产资源产品征收的基金等纳入资源税,增加的税收收入归地方财政使用,增加的税负通过资源性产品的提高转嫁到资源加工和使用环节.这样不仅可以使中西部资源丰富地区获得较多财力促进经济增长,还具有节约资源防止浪费的意义.

2.调整部分税种的分成比例

一是适当提高增值税的地方分成比例,考虑到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状况,应适当提高西部的分享比例,在25%的基础上做适当提高,增强西部地区财力,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二是将消费税由税改为共享税.若长期实行单一的税制,由于缺乏利益驱动,会削弱地方的积极性,而且考虑某些应纳消费税的行业(如烟、酒)等对西部地区某些省区来说是支柱产业,因此应将消费税改为、地方共享税,制定合理的分成比例.三是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由和上海、深圳分成改为按各地区证券交易机构交易额在各地分成或由证券交易机构代扣代缴,以鼓励中西部地区加强证券管理、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和资金融通.

3.调整税收优惠政策――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当务之急

地区导向的税收优惠加大了地区经济差距,产业导向税收优惠过于简单,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首先,现行涉外税收优惠政策呈阶梯型,地区差异过大,阻碍了外资的均衡流动,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东部与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不利于国家总体经济目标的实现.其次,从产业导向看,税收优惠政策只对农、林、牧等几个行业的特殊优惠进行了粗线条的规定,对其他行业则不分产业性质,一律实行优惠政策,使产业导向模糊,从而助长了外资的投机性,使投资倾向于规模小、见效快、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而能源、交通、高科技等瓶颈产业的投资比重明显偏低,这不但与我国产业政策的要求不符,而且加剧了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笔者建议应改善税收政策的倾向效果,税收应以产业优惠为主.将目前的税收优惠以企业经济性质、资金资源和地区特征为主转变为产业倾斜,以配合国家产业政策,优化全国产业结构,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我国产业政策的重心在于基础设施、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能源和原材料工业等,为鼓励其发展应给予所得税减免,税基计算采用加速折旧和再投资返还更能体现产业政策.这些行业正是中西部地区比较薄弱的或是资源优势产业,产业倾斜在这种意义上实际上是地区倾斜.同时,允许各级政府运用财政返还办法实施优惠,把税收优惠放到实施产业政策上,实行投资性、资源开发性减免税,保证投资者较快收回资本和向国家鼓励发展的部门投资.进口税优惠仅限于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所需设备的进口.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论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