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

点赞:3764 浏览:1161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近年来, 宁波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全局,以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为目标,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统筹新农村扶持政策,加快支出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强农惠农怎么写作能力,努力推动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宁波市委、市政府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中心任务,不断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各类支农惠农补贴,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全市新农村建设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一、宁波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加大投入,保证新农村建设资金总量稳定增长.

2007―2012年宁波市连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甬党[2007]1号)、《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甬党[2008]1号)、《宁波市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甬党[2009]1号)、《关于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基础,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若干意见》(甬党[2010]1号)、《关于做好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的若干意见》(甬党[2011]1号)、《关于做好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的若干意见》(甬党[2012]6号),其中有五个是一号文件,深入贯彻落实强农惠农各项政策措施,并根据宁波实际,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以工补农,努力加大财政投入力度.2006年以来,全市财政投入“三农”建设资金达619.2亿元,其中:2006年投入55.3亿元、2007年投入74.9亿元、2008年投入91.7亿元、2009年投入103.5亿元、2010年投入124.6亿元、2011年投入169.2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宁波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注重民生,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紧紧抓住“百千工程”( 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这个“龙头”,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围绕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建设,加强水利、农村生态环境、渔业基础设施、气象应急预警系统等项目建设,巩固发展基础,保障城乡公共安全.以水利建设为例,全市大中型水利项目以及山区小流域治理、农田水利、水源地保护等民生基础设施投入,2007―2011年连续五年超过40亿元.

2.围绕保障主要农产品供应,加强农业产业重点区域建设.全市以80万亩粮食功能区、105个产业化基地、20个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建设区域,提高档次、持续投入,保障宁波市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以及肉禽蛋奶等基本副食品的有效供给.

3.围绕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努力提高示范引导效应.积极推进项目区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培育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产业覆盖面大、对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带建设和带动明显、联结产供销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扶持,着力提高示范引导效应.

(三)强化统筹,促进城乡教科文卫事业发展.

1.认真执行免费义务教育保障政策.从2008年春季起全市实施义务教育免收课本费和作业本费政策,全市62万名学生享受了免费义务教育.2011年,宁波市出台了《宁波市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实施方案》(甬政办发〔2011〕124号),在全国率先实行职业高中免费教育,全市8万余名职业高中学生每人每年可免4000元,尤其是涉农专业在校生,实施免学费的同时还免住宿费,仅学费减免一项,市财政每年投入2.5亿元.同时积极优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环境,鼓励公办学校加大接纳力度,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深化义务教育保障政策改革,积极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

2.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逐年扩大,人均筹资金额和各级财政补助标准不断提高.2011年全市311.7万农民参加新农合,参合率97.59%,人均筹资水平达到411元.2012年各地均调高人均筹资水平,其中北仑区、镇海区分别提高到856元和880元,全市人均筹资水平达到540元,财政人均补助300元以上.推进新农合结算方式创新,参合农民在社区医院门诊和市级定点医院看病可刷卡直报.

3.建立了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09年,宁波市政府出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挂钩,16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均可参加城乡养老保险.2011年,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08万,享受人数72万,基础养老金享受率均达到100%.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宁波支出低保金2.07亿元,43533户67585名低保对象受惠.从2012年1月起,随着奉化、宁海、象山最后一批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农民拿上了和城镇居民数额一样的低保金,这标志着宁波市成为浙江首个全面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的城市.5年来,宁波农村低保标准每年都在提高,从2007年月人均160元至210元增加到了目前的月人均465元至525元,增幅最快的县(市)区增幅达到192%.

4.大力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怎么写作体系.连续开展“万场电影千场戏”进农村活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全国率先实现商业影片公益化放映.全市积极推广鄞州区“天天演”文化惠民活动,市财政埋单免费把优秀文艺演出送到群众家门口,2012年又在“天天演”的基础上延伸实施“天天看”、“天天读”、“天天乐”等七大“天天”品牌.

(四)完善机制,确保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安全.

2007年以来,宁波市积极做好强农惠农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制订完善.据统计,市本级修订完善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生态公益林、农作物良种补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循环农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医疗救助、渔业安全建设、农家乐等三十余个资金管理制度,规范了各项资金的分配管理.同时,加强项目资金监督力度,不断完善招投标、项目公示、监理、竣工验收等各项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宁波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由于受现有体制和传统投入格局等影响,宁波新农村建设在财政投入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投入主体不明.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受益面较广的公共产品,也包括受益对象单一的私人产品.纵观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可分为政府投入、行业投入、村级投入、农民投入和社会投入,但各级政府间事权划分不明晰,事权与财权不统一,造成新农村建设投入责任模糊,各级政府如何分工,哪些归政府投入,哪些该农民承担,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也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二是投入总量不足.由于长期重城轻乡,农村建设投入长期不足,致使农村的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农业的发展后劲不足.新农村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仅村庄基础设施初步完善所需的资金就达数百万元,目前的投入水平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三是投入重点不突出.当前各级对农村建设的投入面面俱到,投入重点不突出,存在“撒胡椒面”现象,而且投资面重叠,难以集中发挥效率,支农效果不明显.

宁波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义务教育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三、提升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绩效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投入力度,打牢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财力基础.

加大公共财政扶农支农,逐步形成财政投入主导、社会资本辅导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条件.一是确保预算内财政支农投入按法定比例增长.按照《农业法》要求,继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财政投入,保持财政支持“三农”的总量、增量、增幅和占总支出的比重逐年增加.二是加强涉农政府性基金筹集.做好水利建设基金、土地出让金、海域使用金、水资源费等政府基金的筹集工作,按照“增加市级财力、均衡县级实力”的思路,适当调整市县在各类支农政府性基金的分成筹措比例.对相对欠发达县,在市县分成比例上实行适当倾斜,而对老城区、开发区等特殊区域,因支农范围较小,加大市级分成比例.三是合理划分市县支农事权和职责.按照事权财权相结合原则,合理科学地划分市、县两级支农事权,落实地方支出责任.对跨地区的水利流域工程、饮用水源地保护、粮食功能区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海洋利用保护等重大项目,市级财政承担比例多一点.对农业产业发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以及其他一些面上项目,应以市级财政带动、县级财政投入为主进行事权划分.四是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投入激励机制,调整、放宽农业农村投资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等投入新农村建设.如,鼓励企业与少数旅游资源丰富的村,组建旅游开发公司,对整个村进行开发和运作.建立企业捐资免税的便捷政策通道,对捐资新农村建设的企业实行税费优惠,并由政府授牌或冠名等形式,表彰鼓励捐资建设新农村的企业.企业经营者可按规定程序兼任村主要干部或两委会成员,直接参与村务管理.

(二)调整投向结构,加大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持续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夯实新农村发展基础.一是加大水利投入,提高水利怎么写作经济社会能力.以宁波市“十二五”水利规划为依据,全面推进防洪减灾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境内骨干河(支)流、山区小流域、山塘等防洪治涝工程建设,加快城镇防洪工程,进一步提升宁波市防洪减灾能力.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支持饮寸水库及引曹南线等境外引水工程,为宁波未来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二是稳定粮食生产,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围绕实现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目标,大力加强市、县两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大幅度提高标准农田地力提升工程财政补助标准.落实粮食直补、农机购置、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等惠农政策,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产品种,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三是推进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加速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延伸.支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集中改建工作,选择基础条件较好、有一定规模的村启动中心村建设.积极发挥农体作用,全面开展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优先选择关系农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启动镇乡河网水系综合治理,加大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力度.四是支持农业领域生态建设,有效发挥农业生态保护功能.支持以平原绿化为重点的林业建设,推进沿海森林屏障建设,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工程,增加林业碳汇.突破海洋渔业资源、环境和发展空间的制约,建设象山港、韭山列岛、渔山列岛三个海洋牧场,努力使宁波市海洋渔业跃入一个“耕海牧渔”新时代.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


(三)强化“造血”功能,增强村级经济和农民出资能力.

村级经济经营得好,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直接提供大量资金.应不断增强村级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筹资能力.全面落实村级发展留用地政策,明确征用土地时,市、县、镇必须落实村级集体经济用地指标,落实用地指标,引导村级集中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二、三产项目.同时积极引导村级创新集体经济发展路子.一是开展土地开发.集中利用土地开发整理所得指标,在开发建设区域联片安排所辖各村集体经济发展用地,用于建设标准厂房、物业等项目.二是发展旅游经济.支持村级积极利用村级的水源、景点等优势资源,采取资源入股、使用权转让等方式,发展小水电、休闲观光旅游等获取收入.三是利用物业增收.鼓励村级利用区域优势,积极建设标准厂房等物业,采取出租方式,获得稳定租赁收入.引导村级挖掘村内存积的闲置资产潜力,对空置的建设用地和房屋等进行改造利用,增加集体收入.四是进行资产经营.政府加强怎么写作,引导货币资产较多的村,可跨区域从事资产经营购写房产、土地、水源、景区等产权或使用权,通过开发或改造升级,获取增值收益.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投入主体,要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农民为新农村建设出钱出力.一是增强农民的出资能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特色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继续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农民自我组织参与市场、自主创业,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培育更多农民“小老板”.二是激发农民的出资意愿.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把农民赞同不赞同、拥护不拥护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农民认为该办的事就办,不该办的事就不办,让农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决策.三是引导农民投工投料.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引导农民对自己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建设投工投料.

(四)加强资金监管,提高新农村建设资金使用效率.

重视加强资金的统筹使用、监管和绩效评价,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一是加强部门协商,积极推进支农资金整合.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原则,市级成立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牵头人的支农资金整合协调领导小组,促进在同一项目区内资金的统一协调和互补,根据新农村项目建设的缓急,统筹指导安排资金.以农业产业化、农田水利、新农村资金为平台,整合统筹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小型农田水利、农田地力提升等项目资金,采取项目统一打捆申报方式,集中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农业产业园区、水源地保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注重考评结果,深化绩效评价工作.加强、市财政项目的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建立引入第三方机制,完善和深化水源地保护、山区小流域治理、农民饮用水、新农村建设等重点民生项目的绩效评价.加强村民对新农村建设事务的评价权,不论是上级支持建设的项目,还是由村级出资和村民筹资筹劳参建的建设项目,都要由农民群众参与评价.对群众意见较大的,组织进行审计和评估.注重考评结果的采用,奖优罚懒,增强绩效考评的监督约束力.三是发挥乡镇财政优势,加强新农村建设项目监管.逐步将上级安排和分配用于乡镇以下的各种支农惠农项目资金,纳入乡镇财政监管范围,充分发挥乡镇就近监管优势和基层财政职能作用.明确监管职责,扎实做好新农村建设资金补助信息的基础管理工作,严把项目申报关,做好项目公示、跟踪、实施、资金监管.四是防微杜渐,强化新农村建设资金监督检查.针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工作中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密切配合财政监察机构、审计部门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检查.建立常态化部门财务检查机制,试行开展委托相似度检测机构对涉及新农村建设单位领导离任责任审计工作.强化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监管,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实施.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财政局)

责任编辑: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