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露:中国部属大学“少帅校长”的魅力

点赞:16765 浏览:7143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上一次采访陈雨露是在中国人民大学美丽的校园里,这一次仍然在这里.只不过,上一次他是副校长,这一次他是校长了.

2011年11月23日,宣布: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11年之久、素以敢于“放炮”闻名的纪宝成退休,接任他的是45岁的少帅、前人大副校长、刚卸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的陈雨露.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新任校长,陈雨露还兼任着诸多职务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近年来,无论在金融领域还是教育领域,陈雨露都收获着愈来愈高的声望.“青年英才、年轻有为、魅力校长”,这些都是外界给予他的耀眼光环.


光环之外,人们也格外关注这个中国部属高校校长的成长历程.从一个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到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再到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再回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校长,短短22年,他何以能够脱颖而出?履新人大校长,这位年轻的学者型领导又有着怎样的所思所想?

从农村学子到人大副校长

其实,陈雨露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老人”.从参加工作开始,他就在人大,而且连续在这里工作了21载.了解这段时间陈雨露的人生轨迹,成为了解读这位年轻的名校校长极为关键的一环.

简历中,可以看到他清晰的工作轨迹.1989年,人大硕士毕业留校任教,随后师从著名经济学家黄达,在职攻读金融学专业博士学位;1993年3月,任人大财政金融系副主任;1997年5月,任人大财政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2002年1月,任人大财政金融学院院长;2005年5月,任人大副校长.

而在考入人大之前,他只是一个农村的淳朴学子.“我父亲是广东潮汕人,他高中毕业以后到了北京成为一名空军战士.1956年,因为我们家是地主成分,当时祖父又在香港,有海外关系,父亲就被迫转业到河北石家庄.”陈雨露回忆道.

后来,年幼的陈雨露又随母亲下放到河北省一个叫做阳台的偏远小村.在这个名字充满诗意的村子里,陈雨露一待就是十多年.直到1983年,他才通过高考入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金融专业.

是什么原因让他选择了金融这个在日后颇有前途的专业?

回顾以往,陈雨露笑称当时对金融没有任何概念.当年参加高考时,陈雨露的数学成绩得了120分的满分,而他本人对数学也特别感兴趣,“当时只有理科考生才能选择数学系”.于是,作为文科考生的陈雨露选择了对数学有相对较高要求的金融专业.

“事实上,因为一直在农村学习,我英语成绩最差,高考只得了64分,其他科目都在80分左右,是数学的分数把我带进了人民大学.后来到了大学,我下决心把外语补上来.到考博的时候我的外语入学考试成绩已经是全校最高分,现在外语反成了我另外的一个优势了.”

有意思的是,这个当年高考英语只得了64分的农村青年后来一度成为了中国外语人才培养最高学府――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校长.

历史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尽管高考报志愿多少有些懵懂,然而一学上金融,陈雨露就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由此走上了一条研究金融的人生道路.“金融既虚又实,既宏观又微观.”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包括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两个方面.只有这二者都顺畅地运行,才能保障整个市场经济良性发展.实践也充分证明,市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金融业也越发达.

由此,陈雨露将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为开放经济下的金融理论与政策.这个真心热爱金融的青年一头扎进了专业研究中.自1997年以来,先后完成专著、译著等代表性学术成果14部,论文75篇,其中很多教材和著作成为全国高校课本.

埋头做学问,扎实搞研究,如此丰硕的研究成果不仅奠定了陈雨露在金融领域里的重要地位,也推动着他由一名普通教师到人大财政金融系副主任再到人大副校长的角色跨越.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陈雨露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他不仅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还坚持开设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讨论课程和系列讲座课程.

谈起自己坚持一线教学的缘由,陈雨露认为这不仅源于责任意识,自己同样也能触发研究的灵感.“思想来源于学生.在课堂上,不是我给学生思想,而是他们给我新思想,我告诉他们经验,但真正的火花是在跟他们讨论中产生的.”

记者通过采访人大学生获知,始终坚持给学生上课让陈雨露获得了人大学子们的高度评价,乃至于他们更习惯称呼他为“陈老师”而非“陈校长”.

履新北外的2110步

2010年3月29日,对于陈雨露而言,是极不平凡的一天.这一天,阳光明媚,北外的校园如同以往一般平静.唯一不同的是,在校园一角的行政楼里,一场意义重大的换届会议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代表教育部宣读了关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的任免决定,陈雨露正式成为北外第十四任校长.

在就职演讲中,他用朴实感人的语言如此说道:“2010年3月29日是一个我终身难忘的日子,我怀着激动而又忐忑不安的心情接受教育部对我的任命.昨天晚上10点钟,我加完班,一个人从人民大学西门走到了北外的大门口,总共2110步,19分钟.这19分钟虽然不长,但是走得压力沉重,走得思绪万千.古人说:水激石鸣,人激志宏.人的一生当中,能有一项值得调动自己所有、才干和智慧、并努力做到最好的事业,毫无疑问是极其幸运的.我深知这份幸运决不能辜负,因为它的背后是各位领导和北外全体师生如山的信任.”

从人大到北外只有短短19分钟的路程,陈雨露却走得如履薄冰.换届会上,陈希代表教育部给这位年轻校长压了三个担子:第一,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两个根本性问题,制定好长期发展纲要.第二,要明确学校未来的长远发展目标和办学定位,继续深化改革.第三,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三个要求明确有力,同样是陈雨露履任后面临的主要挑战.

作为走马上任的新校长,最为人所瞩目的就是他的治校方略是什么.如何深入改革?能不能把握全局?有没有新思路?这些都是关心北外发展的人们瞩目的焦点.

上任不久,陈雨露通过召开12次不同类型的校内外座谈会和自己的思索归纳,给出了第一个答案.在第三届“著名大学中学校长峰会”上,他以“建‘高原山峰’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题,阐述了自己对于北外未来人才培养方向的“施政纲要”.

陈雨露对于北外现状与未来发展有着自己的全盘思考:“北外现在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时也面临着重重困难.现在全国有几百所大学都有外语系,另外我国外语基础教学也越来越好,作为传统的中国外语教学最高学府,北外面临着非常激烈的竞争.”

初到北外,他就发现了这样一种状况:“北外学生的外语功底非常优秀,对国外的东西了解多,但不少学生用中文写不出漂亮的文章,写不出潇洒的汉字,大多数学生也不会演奏一件中国的民族乐器,中国传统文化的学养不足,同时对当代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发展模式缺乏完整充分的理解.这与新时期对外交官和国际性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

陈雨露决定改变这种现状,实现北外的战略升级,并把它作为自己来到北外的主要使命.“我理解,向谙熟国学国情、通晓国际政治、经济和金融规则,具有思辩能力的国际化高端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发展,这可能是上级领导派我来北外的主要考虑,我也愿意迎接这样的挑战.”

于是,陈雨露按照自己的战略设想,在北外循序渐进地展开了教育教学的改良、改革和创新.

往回再走2110步履新人大

正当陈雨露在北外大展宏图之际,履新北外仅仅一年多,他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同样是2110步,这一次他得往回走.

许多人问:为什么是陈雨露?

从一个农村学子一路走来,陈雨露每一点进步的脚印都清晰可寻.在记者的追问下,他更愿意将之归于对理想的执著坚守与现实的扎实认知上.

陈雨露硕士毕业之时,正值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下海”浪潮,这其中也包括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学校里的老师.他回忆:“1989年,我硕士毕业那会儿正是下海的热潮,我们班的多数同学都下海了,只有一小部分人去政府工作.”

陈雨露:中国部属大学“少帅校长”的魅力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金融系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1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和大多数同学的选择不同,陈雨露决心坚守在三尺讲台之上.这个选择在那个流行“下海”的时代显得颇为“非主流”.“我的成绩在班里一直是优秀,当我决定留校当老师时,大家都觉得特别奇怪.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完成博士学位,成为一个做学问的人,隐约意识到将来的中国会需要很多高层次的研究人才,现在大家纷纷下海,将来国家需要高端人才时,再回来就晚了.”

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硕士毕业的陈雨露决心甘于清贫,做一名普通大学教师.这并不容易,尤其与“下海”的同学相比,更显“寒酸”.“当时待遇确实不好,刚毕业留在学校参加工作一个月就几十块钱的工资.同学到海南做证券交易的很快就挣到了几十万,差距非常大.”陈雨露回忆说,和同学坐在一起时,物质贫乏也曾让他产生过很大的心理落差.

1990年代前后,这种缘于知识和物质的境遇落差而导致的“脑体倒挂”现象,在中国知识分子阶层普遍存在,很多知识分子也因此而走上经商之路,但陈雨露始终坚守在讲台上,他坚信“教育界应该坚守这种清贫而不坠其志的精神,但‘脑体倒挂’现象迟早也会解决.”

甘于清贫、坚守理想、奋力拼搏,这些都是陈雨露人生历程中熠熠生辉的亮点.

也许,如果仅仅止于对理想的单纯坚守上,陈雨露也很难走到今天的位置.陈雨露很不一般的地方在于,他绝非自闭于书房之内的学究,而是“始终注意接触广阔的天地,更多地从中国实际、从多维的视角去看问题,去解决问题.”

由此,观诸陈雨露的人生之路,既怀揣对教育的热忱理想,又能够以中国实际的多维视角观察、解决问题,可以说是他得以成为一名最年轻优秀大学校长的最好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