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院校国内外联合培养生模式探究

点赞:31122 浏览:14350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作为外语院校,国际化交流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如何建立健全外语院校研究生国内外联合培养机制,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是一个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各外语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现状和各外语院校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尝试,最后提出了对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 键 词 :外语院校;联合培养;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226-01

一、国内各外语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现状

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是由国内外双方教育机构对中国境内选拔的研究生进行共同指导、共同培养、共同管理的一种研究生培养形式.

近年来,各院校采用课程设置、教师及研究生互访、学术讲座、报告等多种形式加强国际交流,然而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合作主体范围总体偏小,主要是在中外高校之间进行,与国外的科研机构、学术组织及国际企业合作较少;二是联合培养的深度和力度不够,项目合作培养时间短、规模小,持续性和系统性不够,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研究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等范围,缺乏发展的后劲;三是经费缺乏,投资渠道单一.


二、目前各外语院校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尝试

(一)不断完善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体制

1、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校长为组长,研究生院、国际交流处等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为成员,并拨付专项基金作为联培生的培养费用.

2、完善制度建设,科学选派与管理.各学校制定了《国家汉办学生汉语教师志愿者派出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招收和培养外国来华留学研究生管理办法》《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资助办法》等规定.对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条件、国外合作方的确定、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申请、审批程序、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选拔、国外学习期限及经费、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学分认定和论文答辩、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派出与管理、奖励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具体规定.

(二)不断丰富联合培养研究生形式

1.交换培养博士、硕士

根据校际交流协议,各学校每年与国内外大学互换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协定合作校之间学生学分互认,学生可申请两校的双学位.

2.开展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

实施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研究生联合培养千人计划”.

3.设立海外孔子学院及派出汉语教师志愿者

(1)海外孔子学院

外语院校国内外联合培养生模式探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优秀教师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在国家汉办的支持下,建立海外孔子学院.遵循“树立教学品牌、传播精品文化”的原则,精心制定教学计划,选派优秀教师执教,不断完善学院的建设和管理,积累宝贵的办学经验,加快学校的国际化进程.

(2)汉语教师志愿者

为响应国家“创新文化走出去”战略,大力支持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在传播中国文化,为两国师生创造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的良好机会,成为加深两国友谊的桥梁.

4.开办暑期国际学校

聘请国外优秀教师为我校学生授课,如为研究生开设学科前沿和学科通识课程.组织暑期留学生短期班,打造国际化氛围,创造多文化、多学科、多层次交融的课堂和校园环境,全面提升了办学国际性,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5.国内外学术论坛、学术交流

充分利用学术资源,举办名人大讲堂、学术沙龙、导师论坛、硕士论坛等学术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大学的专家学者举办专题学术讲座.利用校内导师资源,开展学术活动.硕士论坛是研究生展现自己科研能力、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的平台.通过展示,研究生的自主学习和科研学术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促进了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并提供经费上的支持.

三、对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政策制度保障

国家应积极加强相关政策方针、发展规划、促进体制等方面的建设,制定专门的培养条例,确立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法律地位.

(二)扩大合作主体范围

学校应拓宽新的合作渠道,进一步加强与国际著名大学、知名学者的学术合作、互访,增加合作课题的数量;加强与国内外学术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三)完善培养过程管理和评估体系

根据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提高中外联合培养人才的规模和层次,双方应积极参与和推进双边学生交流和联合培养项目,并将其纳入经常性培养计划.通过深入探讨,切实解决两国大学在培养计划、课程衔接等方面的制约瓶颈.定期对学生培养任务完成情况、合作培养研究生数量、合作基地建设、科研合作项目等情况进行评估,保障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