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何时归?

点赞:3707 浏览:1449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曾有媒体报道,北京某大学一个硕士研究生跳楼身亡.虽原因多多,但事发前一天,导师对其斥责与鄙视的那一句“你这个笨蛋”的谩骂,即使不致该学生自尊世界塌陷,也无疑深深刺痛了这个屡遭挫折的学子脆弱的心灵.

恶语伤人六月寒,闻听此事,作为高校教师,笔者除了心寒,更多的是汗颜,为知识者与师者的斯文扫地而蒙羞.

斯文扫地久矣.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某教授因到课学生少而当堂发难,这一年还有北京师范大学的“粗话门”事件:一位教授因不满外校同行对其著作的批评,在博客上出言不逊,脏话连篇.

此类现象绝非偶然.笔者的一位年轻同事,为考博慕名拜访某名校的中年博导,谈话中,年轻同事小心翼翼地说到某个流行观点,竟引起该博导的愤怒,初次见面就大发雷霆.我的同事尴尬万分,不知所措.

斯文何时归?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校园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联想到去世不久的两位大师级学者,季羡林与任继愈,且不说他们各自专业学问的深厚,后人尚难企及,就是为人处事、一言一行的“范儿”,也尽显谦谦君子儒雅敦厚之风.

新华社记者唐师曾回忆,当年京城文化人聚会某杂志社,畅谈办刊理念.发言者以“我们研究员”、“高级知识分子”自称,惟季老讲话时介绍自己是“北大的教员”,举座哑然.更有布衣平和的季老,被新来报到的大学新生当成“工友”、“师傅”,替他们照看行李的经典故事.唐师曾因此总结说,季老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大师.

清华大学教授葛兆光,注意到老一代知识分子身上的那种教养.他盛赞该校的何兆武等老先生“卑以自牧”、谦和自省的风范.何兆武不仅一再婉拒学校为他开颂寿会、出纪念集的动议,即便平时同事的聚会中,也是在大家谈兴很高的时候,笑眯眯地在旁边听,如果话音稍停,也会很高兴地说上两句,绝不让别人扫兴.

而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中回忆西南联大的生活时说:“大凡在危急的情况下,很能够看出一个人的修养.比如梅(贻琦)校长,那时候五十好几了,可是极有绅士风度,平时总穿得很整齐,永远拿一把张伯伦式的弯把雨伞,走起路来非常稳重,甚至于跑警报的时候,周围人群乱哄哄,他还是不失仪容,安步当车慢慢地走,同时疏导学生.”

教养的核心是对自己的节制和对每一个人的尊重.《艺术人生》那年专访季羡林,朱军问:“您的学生中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季老回答:“你不要这样一个一个地问,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成绩.”

难怪有人感叹那一代人的逝去,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如今在无规则、潜规则的恶性竞争中,人人心浮气躁,个个想占山为王,高等学府也概莫能免,哪还顾及风度仪表.看看《桃李》、《教授》、《风雅颂》等小说中的当今大学校园,那真是喧嚣热闹的名利场.

学者陈丹青更直接地说,教养,用现在的话说是“五讲四美”,用过去的古话说就是“温良恭俭让”.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发表言论,大谈教养的失传.去年他还在《南方周末》一篇访问台湾的见闻中细述了海峡对岸的温良谦恭与斯文之风.

季羡林的老师是陈寅恪,斯文之风,他见过,何兆武先生的老师是梅贻琦,斯文之风,他见过,葛兆光身边的老师是何兆武,唐师曾亲近的老师是季羡林,斯文之风,他们也都见过.再过些年,我们的学子,就只能看到身边说粗话的教授,那斯文之风,如何传承


【原载2010年9月18日《联

谊报钱塘听潮》】

题图/追本溯源/安格尼奥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