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环境下新闻采写课程改革

点赞:6092 浏览:2138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目前新媒体对新闻采写的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媒介融合的加速和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媒介融合要求新闻采写课必须打破过去课程设置过窄、教学方法单一的困境,培养学生跨媒介的思维能力和一专多能的报道技能.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要求新闻采写课在培养学生政治敏感、宣传意识的同时,应加大受众意识、怎么写作意识方面的训练,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公信力;此外采写课还应培养学生在移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创作“微”新闻的能力,为他们将来的新闻报道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 键 词 :媒介融合;跨媒体采写;新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2)03011206

新闻采写作为新闻专业两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不仅影响着数万名在校新闻学子的培养,而且关系到我国新闻报道未来的走向,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本文在认真梳理国内新闻教育和新闻采写课程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新媒体崛起带给新闻采写课程的冲击,尝试着提出一些应对的策略和建议.

一、国内新闻教育的发展现状

分析新媒体对新闻采写课程的影响,首先应该了解国内新闻教育的现状,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新闻采写课程区别对待.

(一)本科层次的新闻教育现状

据香港城市大学沈菲博士和复旦大学张志安博士合作完成的国内第一份《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显示,国内记者中76%左右为本科学历,15%左右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1].由此可知,本科教育是新闻教育的主体,本科新闻采写课程在新闻采写的教学与研究中影响最为广泛.

目前国内本科阶段的新闻采写课程主要涉及两个专业:新闻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三个层次:重点大学(985或211高校)、普通大学、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具体的教学点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就新闻学教学点数量而言,重点大学约占总数的19.9%,普通大学约占总数的51.7%,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约占总数的28.4%,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2 广播电视新闻学教学点数量分布由图1、图2可知,无论新闻学专业还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普通大学教学点所占份额都超过五成(广播电视新学更接近六成);重点大学教学点在两个专业所占的份额基本持平,接近两成;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的教学点在新闻学专业所占份额接近三成,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所占份额接近两成,这可能与新闻学专业设置门槛比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稍低一些有关.近年来随着高考学生人数逐年递减,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招生越来越困难,就山西而言,很多院校需要补招3~4次才能完成招生计划,这些院校在生源、师资、硬件设备等方面与前两类院校有较大的差距.

(二)研究生层次的新闻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传媒教育层次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硕士生(包括少量博士生)走进媒体一线,承担起日常的新闻采写工作.到2011年9月底,国内设有新闻学二级硕士点的高校有67所,设有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高校有48个所[2],具体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见,重点大学是新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从新闻学学术型硕士点分布看重点院校占64%,普通院校占36%,从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分布看重点院校占83.3%,普通院校仅占16.7%.

通过本科与硕士两个层次的分析可知:从人才的培养看,普通院校是新闻教育的重点,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是新闻教育的难点,重点院校是新闻教育的突破口;从就读学生数量看,本科层次的新闻教育是国内新闻教育的主体,其中普通院校、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的新闻教育又是本科新闻教育的主体,因此本文将讨论重点放在本科阶段普通院校、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新闻专业的采写课程上.

二、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无法满足传媒实践的需要

据李良荣教授介绍现在全国记者编辑领域有20万从业者,而在校的本科生已经达到16万,也就是说四年时间就可以把现在的编辑记者全部赶走.再加上这两年传统媒体的不断萎缩,走向新闻岗位的本科生逐年下降[3].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能在媒体找到工作已经非常不容易,很多时候是工作挑人,而不是人挑工作.由于目前新闻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两个专业的采写课程都过于强调“专”,导致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不熟悉广电新闻采写,广电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对报纸新闻采写过于生疏.如果两个专业的学生“跨”媒体就业,在与非新闻专业学生的竞争中专业优势并不明显.随着新媒体的崛起,这种过细的课程设置显得更加捉襟见肘.

除课程内容设置过细外,课程间的衔接也有待改善.如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采访前应先学习视听语言,对广电媒体的语言符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学习采访的同时还应学习摄像等课程,因为广电新闻采访不仅是一项艺术,更是一项技术,缺少了工具的采访是不完整的.就写作而言,有的学校只开设基础新闻写作和深度报道写作方面的课程,没有开设专业新闻写作方面的课程,由于“课程链”不完整,新闻教育无法与传媒实践对接,学生毕业后很难快速地进入角色,进行独立的新闻报道.新闻采写不是孤立的两门课程,而应该和其他课程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课程体系.

新媒介环境下新闻采写课程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新闻学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二)教材建设仍需努力

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新闻采写教材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数量看,20世纪80年代国内出版的采写教材数量极少:采访教材只有5本,采写合一的教材只有8本,写作教材只有45本.而近十年国内出版或再版的采访教材有29种,采写合一的教材有28种,关于写作的教材更是高达100多种[4].国内采写教材不仅数量上有了“量”的飞跃,在内容上也有了“质”的提高.比如采访教材,既有蓝鸿文的《新闻采访学(第3版)》(2011)、刘海贵《当代新闻采访(第2版)》(2006)等老一辈学者精益求精的再版之作,也有张征的《新闻采访教程》(2008)、何志武的《新闻采访(第二版)》(2006)、赵淑萍的《当代电视新闻采访教程》(2010)、朱羽君,雷蔚真的《电视采访学(第2版)》(2010)、曾祥敏《电视采访(第2版)》(2010)等中青学人的求新求变之作.再如写作教材,既有刘明华,徐泓,张征的《新闻写作教程》(2002)、周胜林,尹德刚,梅懿的《当代新闻写作(第2版)》(2004)、薛国林的《当代新闻写作》(2006)、胡欣的《新闻写作学(第3版)》(2006)等深受学子欢迎的传统教材,也有高钢的《新闻报道教程》(2010)、石坚的《新闻写作学》(2008)、李希光,孙静惟,王晶的《新闻采访写作教程》(2011)等让人耳目一新的新版教材.这些教材各具特色,为我国采写课程的飞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