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

点赞:27590 浏览:12987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中医药的发展与进步是全社会关心的大事,而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在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通过分析中医院校教育现状,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跟名师、读经典、重文化、多临床,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律.

关 键 词 :中医药人才培养 中医经典 师承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a)-0213-01

1.中医院校教育现状

中医药作为极具特色的卫生资源,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保障人类健康事业中重要而独特的作用,2011年财政为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安排专项资金达59.5亿元,创建国以来新高.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是全社会关心的大事,而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在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为此,国家更是加大投入力度,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的中医药教育体系,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实现了向现代化教育模式的转变,并逐步形成了以院校教育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成就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但对培养中医药人才来说,西式院校的教育模式存在致命缺陷—— 其问题突显,如中医药人才西化倾向、中医基础理论薄弱、缺乏临床辨证思维能力、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之间未能良好衔接、教学与临床脱离等问题[1].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谈中医药人才成长时指出:“当前,一方面中医药教育在不断扩大,但另一方面中医药人才在不断萎缩.”谈话一针见血地指出照搬西式院校教育模式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致命打击.如果不引起重视,中医药事业将后继无人,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2.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医药人才的成长有其特殊性和自身规律—— 概括为:读经典、跟名师、重文化、多临床,因此中医院校教育不能照搬西医人才培养模式.要将西方现代医学教育模式和中国传统医学模式有机结合,既要体现现代高等教育的共性要求,又要突出中医药人才的个性特色.

2.1 读经典

中医药经典是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圭臬,构建了中医药学的理论框架,涵盖了中医药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不读《伤寒》不知辩证,不读《金匮》不知病源.可放眼现今的各大中医院校,学生们手中捧着的并不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典籍,而是英语书.学校要求中医硕士、博士的英语必须通过四级、六级考试,但对医古文水平并不做要求.一些中医院校的教学本身存在重“西”轻“中”的问题.学生学的东西杂乱繁多,中医的根基不扎实,进入临床后便茫然了,然后逐步“西化”,最终弃“中”从“西”,导致中医药人才匮乏,从而制约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医药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中医院校必须立足经典教学,它体现了将中医的理论基础统一化、精炼化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两大教学原则[2],对培养学生掌握中医专业知识和形成中医临床思维有重要意义.传承经典也是为了更好的创新,由科技部牵头制定、国务院16个部门共同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医药发展的“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四项基本任务,其中“继承”是为了保存、挖掘、认识、利用好中医先贤与经典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此基础上加以丰富发展、充实完善,才会有中医的创新[3].

2.2 跟名师

师承是中医几千年来培养人才的传统模式,以临证为本,融理论教学与临证实践为一体,于学术的耳濡目染、生活的点滴之间让学生感悟中医的深厚内涵,感受名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同时,名师的仁心仁术,视病人之痛为己痛,爱护病人,为病人着想的言行,能唤起学生的职业责任感,让学生掌握与病患交流的方式方法,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树立良好的医德风尚.跟名师,一方面使得名医名家的学术思想、特色诊疗技术和个人临床经验得以继承,另一方面让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形成的医德传统得以发扬.

将师承与近五十年来累积的院校教育经验相结合,可以弥补标准化、统一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中医临床思维,树立牢固的医德信念,从而提高中医药人才质量.

2.3 重文化

中医药学蕴含着中华名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大医精诚”不仅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而且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卓越的文明智慧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集中体现.中医药的传承不仅仅是医学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重视对文化的传承是中医院校教育不可或缺的.

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浅薄,会导致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思维转型困难.中医院校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开设中医人文课程模块,将中医经典课程和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作为主要内容.除了学习中医经典,如《伤寒论》、《》等,还应增加《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哲学基础》等课程.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为系统掌握中医理论体系奠定基础,更有利于坚定学生的专业思想,防止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中医的西化倾向.

2.4 多临床

中医药学是从早期人类的自身实践开始的,延续数千年而不衰,其真理在于病人的实际疗效.临床实践是中医药学的理论根源,更是其发展的核心.中医治疗疾病是通过对病患的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收集病患的症状体征等病史资料,进行辨证论治.而现今中医院校的学生为考试所累,整天埋头课本,没有太多机会接触病人.不接触病人如何辩证,更谈不上论治.有些中医药硕士甚至博士,空有一身理论可面对病人就手足无措,大文凭在手却抵不过一个江湖郎中,这是我们中医院校教育的失败.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临床实践机会,学校在课程安排上需要做出调整—— 设置中医基本技能训练、临床各科技能训练、中医临床思维训练、中药辨识实地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将教学地点从教室转移到医院,按照中医住院医师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培训,并将实践教学的成绩纳入学生考核范围.只有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才能让学生走出校门就走上临床.

中医院校教育要以传统经典为根,各家学说为本,医德文化为灵魂,临床实践为生命线,方可培养出合格的中医药人才.读经典、跟名师、重文化、多临床等一系列措施,是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进行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