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亚洲金融危机的作用

点赞:4005 浏览:941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4-102-01

摘 要 97年正处于我国经济周期的低谷,同时亚洲经济危机爆发,使得我国经济增长明显变缓,并出现通货紧缩现象,因此必须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投资,发行国债,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本文通过研究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浅议我国使用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亚洲金融危机的作用.

关 键 词 积极的财政政策 内需 经济危机 挤出效应

自1993年我国的最高决策层决定加强宏观调控以克服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之后,我国经济增长率从1993年的13.5%回落到1997年8.8%的水平,平均每年下降约1个百分点,1998年初时认为速度还处于比较适宜的区间,但惯性下滑并没有停止.1998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率仅为7%,与全年8%的增长目标形成明显差距.

财政政策中的税收政策作用将越来越重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继续发挥财政支出政策作用的同时,将更加重视发挥税收政策的作用.二是财政政策要积极促进居民收入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反过来增加财政收人,又可以通过财政消费支出来增加居民收入.


当时1998年,所提出的财政政策主要内容为:一是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所筹资金用作国家预算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投资.二是将年初预算中原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180亿元调整为经常性项目支出.三是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了2700亿元特别国债(期限为30年),实际上是将银行对存款人的债务转为财政对银行的债务,财政继而把这笔可用资金如数打入四家国有独资银行的资本金账户,从而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抗风险能力大为提高.

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亚洲金融危机的作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国债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1999年,根据当年第二季度表现出来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出口下降、消费需求持续不振的情况,决策层决定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和具体措施做出进一步调整,在年初原定500亿元长期国债发行规模的基础上,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增加发行600亿元长期国债,仍、地方各一半,相应扩大财政赤字300亿元,以保持投资需求的较快增长.同时又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和部分税收政策,支持外贸出口.

2000年,在上半年国民经济出现好转表现后,为了巩固这种重大转机,并预计到其后会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决定进一步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在年初决定的1000亿元长期国债发行规模的基础上,下半年又实行预算调整方案,经全国人大批准,财政部增发500亿元长期国债,基本用于加快在建国债项目建设,以促使这批项目早日竣工,发挥效益.

2002年,总体上延续了2001年的政策框架,并使国债资金的到位时间有所提前.

2003年,在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持之下,成功地应对了“非典”的冲击,国民经济在三季度之后摆脱阴影,全年的增长率达9%以上.

积极财政政策对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发挥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于GDP增幅的贡献率,1998年为1.5个百分点,1999年为2个百分点,2000年为1.7个百分点,2001年为1.8个百分点.2002-2004年,也在1.5-2个百分点的水平.7年间,长期建设国债共发行9100亿元,截至2004年年末,七年累计实际安排国债项目资金8643亿元.

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使政府扩张性财政支出的效应部分地甚至全部地被抵消,但挤出效应并不是政府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必然发生的.

原因在于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求扩大政府支出,主要表现为发行国债:

第一,增发国债对利率的影响.当时中国尚未实行名义利率的市场化,积极财政政策不会影响名义利率的升降.我国自1996年5月以来,多次下调名义利率,但实际利率是上升的,这是因为物价水平下降,同时银行没有及时随物价变动调整名义利率所致.即,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物价水平的下降.

第二,增发国债对借贷资金量的影响.1998年后的几年间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超过70%,存在较大的存贷差额.商业银行风险意识增强、对企业投资预期不看好认为收益较低等缘故导致资金过剩,这是在满足了政府借款需求之后的过剩.因此增发国债总体上没有与民间竞争有限的资金.

第三,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可能是替代关系也可能是互补关系,这取决于财政支出结构.如果财政支出如招待费,的确是私人消费的替代品,而如果财政支出是公共设施支出则是私人消费的互补品,还有一些公共支出既是私人消费的替代品又是互补品.

以上是论述积极的财政政策并没有带来挤出效应,而是促进私人消费.

1995年以来,我国个体经济的投资增长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说明了政府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扩大投资的过程中,引起了私人投资增长率的下降,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明显的.根据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1995年个体经济的固定投资增长率为上年的19.2%,1996年下降为11.3%,1997年为5.5%,1998年为8.9%,1999年下降为3.5%.80年代以来,一直到1995年,个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都高于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但从1995年以后,个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都低于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这说明了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确实存在着挤出效应.

总之,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外部刺激下,中国财政政策使中国的经济获得长期稳定高速的发展,而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刺激了内需的增长,促进民间投资,保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并没有明确的现象指出产生了挤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