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实践”对我国和谐政治文化建设的

点赞:29174 浏览:13233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科学构建和谐的政治文化是推动我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革命的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对我国和谐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迪意义.因此,从唯物主义出发, “革命的实践”(即科学实践观)主要在于阐释唯物、实践和制衡的内涵,进而分析科学实践观对指导构建和谐政治文化的深远意义,最后重点探讨如何运用“革命的实践”去引领我国政治文化的和谐发展,以期能为我国推动政治文明的进程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关 键 词  “革命的实践” 政治文化 和谐发展 人与环境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主义的迅速发展,人们日渐关注政治文化的发展路径,关注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 “革命的实践”是马克思于1845年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提到的观点之一,它倡导这样一种理念——即事物之间应遵循唯物客观、制衡统一的发展规律,理性地对待一切.这种革命的实践观对指导我国构建和谐的政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革命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本质体现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豍揭示爱尔维修等旧唯物派只从事物的直观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局限,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和实践性.马克思则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豎.《提纲》第九条“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豏要求我们走出直观唯物主义的局限,正视人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客观性,即承认事物的客观实在并有效利用这种客观存在去改造人、改造环境、改造世界.与此同时,《提纲》第八条提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变革实践性.即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环境,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不在革新,而它所变革的一切都是发生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变革实践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人与环境的发展规律,通过理性行为去升华每一次“变革”.最后,制衡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它提倡人与环境是一种互为前提的发展关系,二者无可孤立,要求我们应该协调发展人与环境(包括人与自然环境以及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充分抓住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平衡发展的规律,真正推动政治文化的和谐进步

何谓“革命的实践”?该词源于《提纲》的第三条内容——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方式的改变以及人的主观世界的改变是一致的,是辩证统一的,而辩证统一的基础就是“革命的实践”.该词代言:社会是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人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元素,人的改变不是凭空独立的,是因受周围环境实践过程的影响而从主观和客观方面发生双重变革的;同样,环境的改变也不是从天而降,它是受人的实践活动的客观影响而发生的.“革命的实践”要求我们厘清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马克思唯物主义实践观为基础,努力协调人类活动与环境改变的和谐一致,以此来构建好和谐社会,推动整个政治文明的有序发展.由此可见,“革命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观的历现,它凸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特征:唯物客观性、变革实践性和制衡统一性.

“革命的实践”对我国和谐政治文化建设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文化建设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二、科学实践观对和谐政治文化建设的启迪意义

政治文化起源于20世纪后期由阿尔蒙德和维巴合著的《公民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豐目前我国政治文化正处于转型时期,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多元并存之局面.根据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基本国情和现实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我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取向应牢固树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主导地位,始终以马克思唯物主义实践观为一元性指导思想,在“革命的实践”中结合时代特征和地缘实情创造出一条和谐政治文化的发展道路,使政治文化系统中的各要素之间保持一种在运动中平衡、在差异中协调、在多元中统一的和谐相处状态.《提纲》所凸显的科学实践观(“革命的实践”)是一种包涵了客观唯物性和变革实践性以及制衡统一性等元素的理性观念,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本质.因此,我们可以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分析《提纲》对我国和谐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启迪意义.


(一)唯物客观性是发展和谐政治文化的思维奠基.

《提纲》在开头部分提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等”豑承认事物的客观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哲学的基点,是推动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思想基础,由此可推论:基于马克思主义而蕴生的科学实践观所包含的唯物客观性是构建和谐政治文化的思维奠基.因此,我们有必要实事求是地把握好和谐政治文化建设中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如: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人民价值需求等等.只有当我们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地判断人、环境和社会的客观发展状态,才有可能提出理性的政治文化建设方案,才能构建好真正和谐的政治文化,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升华.

(二)变革实践性是构建和谐政治文化的重要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宇宙万物皆是不断变化的运动实体,变革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且所有变革都蕴含着一个积累的过程,而积累的过程恰恰就是人们发生实践活动的过程.构建和谐的政治文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多层兑变、久经革新的历史实践过程.我们需要充分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变革实践精神,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实践行为去营造良好的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政治文化的发展,让、科学的政治活动得以真切普及.发展和谐政治文化本身即是一场理性的政治革新.在经济、文化日新月异的大环境里,我们正确解读《提纲》,理性认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抓住事物发展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革新的过程”的规律,就可以有效地推动政治文化和谐发展的步伐.

(三)制衡统一性是和谐政治文化建设得以完善的中枢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