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点赞:33134 浏览:15541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古语云:“提纲而众目张,振领而群毛理.”一节课短短的四十分钟,如何做到高效,课前精心预设,找准切入点,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至关重要.

关 键 词 :切入点 关键句 提纲挈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191-01

教师利用教材来引导学生,学生凭借教材来学习知识,获得能力.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古语云:“提纲而众目张,振领而群毛理.”一节课短短的四十分钟,如何做到高效,课堂教学的精心预设至关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如何才能做到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文本呢?世界著名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艺术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焦点,一样的东西,即应该有那么一个集各种光线于一处,从而又发射各种光线的地方.”我们教师平时备课时,若能研透教材,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问题,就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达到科学、合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要求.

那么,阅读文章的关键“一发”在哪里?又如何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做法.

1.聚焦课题,层层生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从课题入手,通过审题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解决问题,这样的阅读思路,可以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利用课题来组织教学主线可以突出重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成吉思汗和鹰》一文时,笔者就紧紧围绕课题来展开教学.上课伊始,笔者让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学生质疑“成吉思汗和鹰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之后,笔者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课文,这是个浅表笼统的问题,通过初读就能迎刃而解;紧接着,笔者又把课题中的“和”擦掉,并进一步深入提问:“你能不能用最简单的一两个字来概括成吉思汗和鹰的关系?”学生经过一番思索,用“救”和“杀”两个字来概括,即“鹰救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杀鹰”,学到这里,学生已经把握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此时,笔者再次发问:“此时,你的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问题?”学生也进一步质疑:“鹰是怎么救成吉思汗的?成吉思汗为什么要杀鹰?”笔者再围绕着这两个问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学生深入地理解了鹰的忠诚和成吉思汗的悔恨,深刻的教训自然也铭记于心.整堂课由课题开始,层层生发,层层深入,水到渠成.

2.抓关键句,辐射全文

教冯骥才的《珍珠鸟》一文,按常规的教法,可以逐段、逐层、逐部分完成.第一部分,写“我”把朋友送的一对珍珠鸟放进精心准备的鸟笼.第二部分则着重写由于“我”给珍珠鸟创造了舒适、自由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它们的信任,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第三部分,写“我”的感受――是人鸟之间的真情,深深感动了作者,于是作者于笔尖流泻下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读法通过多次认真仔细的揣摩当然也能读懂文章,然而这样做是颇费心力的.

其实,如果对这篇教材进行深入解读,不难发现本文的中心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如果抓住这个中心句来设计教学主线,就能起到高屋建瓴、辐射全文的作用.首先,在学生初读全文,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画出这个中心句;接着,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描写的是最“美好的境界”,带着学生美美地感受这“美好的境界”;接下来,继续围绕中心句展开学习,这“美好的境界”是由“信赖”创造的,冯骥才对鸟儿做了什么,才让鸟儿如此信赖他?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人”“鸟”对应,感受信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发现:人呵护鸟――鸟信赖人――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从中心句始,课尾由中心句收,首尾呼应,保持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性,彰显了课堂的层次性和教学的发展性.

找准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课堂教学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2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3.抓思考题,提纲挈领

北师大版小语教材每篇课文后面都有一至两个思考题,这些思考题有的提示了教学重难点,有的揭示了文章的思路,有的体现了重点训练项目,还有的渗透了教法和学法,备课时千万不要忽视了对这些思考题的研究和推敲,因为很多思考题往往就是能牵动全文的关键“一发”.教学《大自然的秘密》一文时,课后的第一个思考题就是――如何理解“人是万物这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这个思考题直接指向了文章的中心,如果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说明学生已经读懂了这篇文章.这是个比较大的问题,把它一下子全抛给学生,大部分学生回答会有困难,笔者紧紧围绕这个思考题设计了几个小问题,帮学生搭了一个梯子:什么叫“自作聪明”?我和同伴们“自作聪明”地做了一件什么事,导致了什么后果?检测如我们没有这样做,事情应该是怎样的?我们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自作聪明”的事情?这件事给了我们一个怎样的教训?学生顺着笔者搭好的这个梯子一级一级往上爬,最终爬到了梯子的顶端,到达了文章的中心.

4.抓住文路,顺藤摸瓜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育专家叶圣陶老先生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 叶圣陶老先生的这个教学理念,揭示了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章思路的重要性.只有理出思路的头绪,才能在阅读过程中游刃有余.在教学《夜莺的歌声》一文时,笔者深入地研读了文本,找到了“歌声”这条线索,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1)初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2)再读课文,思考每一次“歌声”的作用;(3)深入品读,感悟“歌声”的韵味.这样,教学思路清晰,学生的学路也顺畅,沿着这样的思路,学生先找到了课文里五个描写歌声的句子,了解到小夜莺用歌声来引诱敌人、麻痹敌人,用歌声来巧送情报,消灭敌人,最后感悟到这歌声里蕴含着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他对祖国的热爱.由于准确抓住了文路,达到了文路、教路、学路和谐统一.

“牵一发”而“动全身”,用在阅读之中,不过是个形象的比喻.它无非就是阅读者借助语言文字的表达,洞析字里行间的语流和文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一种技法.面对纷繁多姿的阅读个体,要想准确地把握牵动全身的“一发”,不仅要知人论世,还要培养对文章的敏感.这份敏感源于你对生活的观察、发现及深刻的感悟,更源于你乐此不疲的亲身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