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是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有效教学的必要措施

点赞:5205 浏览:1240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前预习更为重要.因为随着学生年段的升高,所学知识难度加大,学生思维水平也有了发展,教师正确地引导和组织学生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更适于新课标要求的学生为主体的、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促进有效教学.我将课前预习作为自己的微型课题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办法,是生物有效教学的必要措施.

【关 键 词 】课前预习 有效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实现的意义构建过程,它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因此有效的预习方式应该是:在学生学习新课前,让学生自主地利用情景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对新知识进行探索.所以,教师在上节课的教学之后,就有必要对下节课的预习内容做一精心的设计及布置.

现行教材跟以前的教材相比,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比较注重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倡导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教材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

生物课有些知识是很难理解的,如果进行课前预习,学生会了解了教学内容的难点,更有利于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更大的好处是,学生在大致了解教学内容,教师再画龙点睛,师生会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师生的教与学都会感觉到轻松.一节课下来,如果预习好的班级,既讲解了知识,有时又会增大课容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预习的要求

1.预习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

我任教的学生,虽然是高二学生,但我发现他们并没有很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所以,一方面我侧重培养他们的预习兴趣、预习习惯,另一方面又在训练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上下功夫.在课前,生物学科课代表检查、督促预习情况;课堂上对于大家都了解的内容就可以一带而过.有些简单的教学内容,我就让学生来讲解,效果很好.

2.教师要提供预习提纲,以增强预习的效果

教师要做好预习提纲,提纲中要突出教学重、难点.

例如: 孟德尔遗传定律是高中生物必修2中的难点,也是高考中每年必考点.学生向来学习难度极大,在讲解孟德尔遗传定律的《豌豆杂交试验(一)》一节课时,我做了如下预习提纲:

1)概念:①什么叫做性状?②相对性状?③显(隐)遗传因子?④显(隐)性性状?⑤纯合子⑥杂合子?⑦基因型?⑧表现型?⑨等位基因?

2)孟德尔采用了什么科学方法?

3)孟德尔为什么用豌豆做实验?

4)杂交实验过程如何?(重点、难点)

5)测交概念及意义是什么?(重点、难点)

6)基因分离定律的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

7)杂交、测交、自交怎样区别呢?(重点、难点)

而经过预习,学生对某些概念和原理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教师在经过讲解、点拨和课件展示,学生能够较轻松掌握知识了.

又如:在讲解选修1《果醋和果酒制作》一节时我设计了如下预习方案:

果酒和果醋的发酵原理分别是什么?(重点、难点)

它们的制作流程是什么?

发酵温度各是多少?(重点、难点)

发酵条件都是需氧发酵吗?(重点、难点)

果酒的颜色是什么体现的

你能写出各自发酵原理中的反应式吗?(重点、难点)

你都喝过什么果酒或果醋呢?

上此节课前我就通知学生,这节内容由学生讲解,要求他们认真预习.上课时,因为对此教学内容非常感兴趣又比较熟悉,学生们兴高采烈,讨论热烈,知识讲解非常透彻.教师最后做了总结评价,并用视频展示实验过程,学生掌握非常好.

课前预习是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有效教学的必要措施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课堂教学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3.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1)通读教材,了解主要内容.阅读时,学生要从教材的情境图中发现信息,试着回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从整体上了解新知识,读懂教材上的结论,把重要的概念、结论画出来.

2)细读教材,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按照教师给予的预习提纲进行预习,理解概念和原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

3)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尽可能理解教材的重难点.这是预习的重要一环.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应该及时记下来.进过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生上课更能够注意听讲、善于思考了.

4)尝试练习,检验预习效果.这是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经过预习,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生物知识,可以做做课后习题,旁栏思考题,试着检验预习效果.这样既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二、预习后如何演绎课堂

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预习后的课堂面临的学习差异可能更大.因此,教师要通过师生交流了解学生的预习成果,然后“以学定教”,把握教学起点.总的说来,可以把握以下原则.

教师要学会“听”

有些知识比较简单,学生预习后基本上能够看懂,教学时教师尽可能少说或不说,让学生汇报自己预习后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结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很显然,课前预习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每个人参与学习的机会增多了,教师的话也随之减少了很多.即学生“看得懂”,教师就“倾听”.


教师要学会“点”

当学生有些只是说不明白时,教师既要鼓励学生思考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就及时“点拨”.如孟德尔分离定律中F2中基因型比例为什么是1:2:1,表现型比例是3:1,教师要突破重点,通过F1雌雄配子类型及比例、配子结合概率来解决解决难点.

教师要学会“扩”

学生的“视力”毕竟有限,有些知识是隐性的,学生在预习时难以看透教材,体会不到教材中所蕴涵的思想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适时“扩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如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一节,学生虽然预习很好,但还是不能总结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内容,教师这时就应该“挺身而出”,一语道破天机.

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生通过预习有时是感悟不到的,通过教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向学生渗透一些隐含的规律或记忆方法:如选修1中《植物组织培养》的MS培养基中微量元素的记忆:新(Zn)古(Go)典(I)铁(Fe)臂(B)阿童(Cu)木(Mo)真猛(Mn),因为学生都看过《铁臂阿童木》电影,虽然有些牵强,但是学生在笑声中还是记住了.

从理论上分析,组织学生预习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二是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三是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课堂上,这类学生可根据预习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利于教学深入开展.通过预习在课堂上可能会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促进有效教学.

“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可以说,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我们应该把预习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它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

参考资料:

[1]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

[2]生物选修1《现代生物技术实践》

[3]《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