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真理标准讨”中两篇文章相关问题

点赞:14352 浏览:5996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2008年,为“真理标准讨论”三十周年.开年以来,各种纪念文章纷纷发表,包括当事人的回忆,参与者的心路,乃至记者文人的描述,亦扑面而来.

上个世纪80年代,我无意中获得了“真理标准讨论”的不少重要资料,特别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以下分别简称《实》文、《马》文)这组“姐妹”文章的一些原始资料,其中有主要参与者给我的《实》文签发付印稿以及相关信函、文章发表的背景、文章形成的来龙去脉等等.然而,其后不少涉及此事的专著和文章,甚至一些参与者的回忆亦欠确切,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或本位出发,且从一个截面着手来描述以至演绎文章的发表经过,有些与客观事实颇有出入.笔者根据原始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章作一辨析,同时略陈对此事的所知所见.

一、关于《实》文的相关问题

《实》文的发表,自有其历史意义,但围绕《实》文,参与者之间却出现了诸多争议,诸如文章的题目、文章的形成、文章的作者等等.

1.文章的题目

这篇文章的题目从形成到确定,实际上出现了四个.其一,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投稿给《光明日报》时的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其次,《光明日报》拟刊发胡稿时,将标题修改为《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其三,1978年2-3月间,时任党校理论研究室主任吴江,嘱咐理论研究室研究组组长孙长江写“检验真理标准”文章时所确定题目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四,1978年4月,《光明日报》总编杨西光将胡福明稿送给党校吴江,吴江将胡稿交给孙长江综合时,孙一度将题目改成《实践是检验真理、检验路线的唯一标准》,但吴江认为,仍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题目为好,不宜再作其他改动.

《实》文题目是怎么来的呢?实际上,这是吴江1977年9月为党校正式复课后所作报告中提出,原文如下:“路线的正确与否,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它不可能完全在理论范围内解决,而要从社会实践的结果来证明,看它是否对发展生产力有利,是否为社会主义、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实际利益.实践标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林彪也好,‘’也好,他们把实践标准践踏得一钱不值,自己另立一个标准,就是权力标准.”据吴江说,这“唯一”两字取自列宁“理论的符合于现实是理论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吴江同时指出,这句话在过去的书籍和文章中时有出现,并非他们创造,不必把“唯一”两字说得神乎其神.由此可见,“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问题由党校第一次以讲稿和文字形式提出讨论.

第二次提出是1977年11月.再度提出,研究党史也要以实践为标准.吴江根据的意见,写出党史研究提纲,特别写出“鉴别路线的正确与否要以实践检验效果为唯一标准”这一原则.其文如下:“应当以实践为检验真理、辨别路线是非的标准,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等路线正确与否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要用实践的结果来证明.”1978年1月,此提纲以讲义的形式下发给党校学员.许多学员看后,反响很大,他们又将提纲寄到本地、本单位,以通达信息.“实践是检验真理、辨别路线是非的标准”提法,又一次悄悄地传播到各地.

关于《实》文题目和其中的“唯一”两字,《光明日报》时任编辑王强华另有一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所以产生很大的历史作用,因为它凝聚了很多人的智慧,光标题就修改过2次,文章前后修改更达10次之多等(1978年)4月23日,杨西光、王强华和马沛文三人经过反复讨论,在该文标题中加入‘唯一’两字,变成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升了主题.”(《王强华回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编辑经过》,《钱江晚报》2008年1月30日)

而孙长江说:早在“1978年3月间,吴江同志指定我为《理论动态》写一篇文章,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题.”(孙长江1984年10月《给光明日报社、杜导正同志的信》,笔者手头有此信的完整原始稿.)

从签发付印的底稿(底稿由两种字体组成,即《光明日报》所供胡稿,系铅印;孙长江写的和吴江修改签发的均为手写,极易辨认)不难判别,“题目”是孙长江用钢笔书写上去的,而不是《光明日报》供给党校理论研究室的刊印稿,孙第一次手写的题目是“实践是检验真理、检验路线的唯一标准”,其后将“检验路线”划去,恢复成原所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题目.如果按王所说在《光明日报》供稿时,已确定文章为正式发表所用的题目,则在签发付印稿上不可能再出现孙的书写笔迹,且孙在书写上去后,又将其中手写的“检验路线”四字划去,最终,《实》文以此题目发表.吴江又说:“自从杨西光将胡文送到我这里后,他再也没有参与此文.怎么可能是杨、王、马他们加上‘唯一’两字呢?”显然,王的说法可能系各种原因导致有误.

2.文章的形成

前已述,1978年4月,《光明日报》准备将胡福明《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一文,在哲学专刊上发表.新任《光明日报》总编杨西光闻知党校也在撰写同类题目的文章,便将他们已精心修改过的胡文送党校吴江,要求吴江审阅修改,并希望先在党校《理论动态》上刊载此文.

吴江看了胡稿后认为:胡文“写得还是有勇气的,只是理论和逻辑性不足”.嘱孙长江将自己所写稿与胡稿综合在一起,题目仍用原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孙对胡稿作了较大幅度的改写.孙说:“最后付印排版的文章,实际上文章吸收胡文原稿的文字恐怕已不及三分之一,基本上是重写了.”笔者手头有此文签发付印的完整文稿,共计9个页面,系《人民教育》编辑部20×25、每页计500字的方格稿(孙此前在《人民教育》工作).其中剪贴铅印小样是《光明日报》提供的胡文的部分;字迹秀气清丽的手迹,是孙长江重写的部分;字迹遒劲奔放的手迹是吴江修改、补充的部分.在签发付印稿上,吴江修改、补充了30多处,其中增加文字23处,删略6处,调整文字结构5处.4月27日,吴江签发定稿,责成《理论动态》组组长孟凡先行排印15份,送及杨西光等人审阅.

胡福明原稿,原拟刊发在《光明日报》哲学专刊,主要属于理论学术层面;而经党校理论研究室合成的实发稿,已经升华到政治高度.至于此后引起的一场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恐怕是参与者也不曾料及的.

3.文章的署名

对于署名,《理论动态》发排稿文末原是这样写的:“《光明日报》社供稿,作者胡福明同志,本刊作了些修改.”照此印出一小部分后,《理论动态》组提出,文章实际上已经重写,整个修改过程胡福明都没有参加,而且文中有些是领导同志的意见,因此作者再署胡福明之名已不恰当.经吴江同意,决定中途改版,删去“作者胡福明”一句,改成“《光明日报》供稿,本刊作了修改”.1978年5月10日,第60期《理论动态》大部分照此付印.其后对署名问题导致的争议,特别是孙(长江)、王(强华)之争,已为社会所悉知.《光明日报》时任编辑人员王强华、张义德认为,胡福明是唯一作者;而《光明日报》时任理论部主任马沛文、党校时任《理论动态》编辑沈宝祥则认为,作者应为胡福明、孙长江,而孙长江更为重要(见《南方都市报))2008年4月28日).

胡福明有时“左右为难”,他有些场合说《实》文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有些场合,又把他投给《光明日报》之稿与经党校所合成的稿混同了,如最近他说:“这也是我这辈子最好的一篇文章,我此生再写不出同样高度的论文了,不可能!我也不希望再写这样一篇文章!”(肖舟《胡福明与真理标准大讨论》,《新民晚报》2008年5月29日)

但无论如何,《实》文发表时所署“特约评论员”不是单数.“李子”与“桃接李”不是同一回事情.

其实,早在1985年1月,针对愈演愈烈的《实》文作者争议问题,杨西光主持《光明日报》社相关人员,整理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写作和发表经过》,作出如下结论:“综上所说,这篇文章是同志支持并审查同意的.《光明日报》和党校的上述几个同志(即杨西光、马沛文、王强华和吴江、孙长江)支持和参加了撰稿和编发,作了多次重大修改.”随后又作如下表述:“胡福明同志是初稿的执笔者,孙长江同志最后执笔完稿.”所以,《实》文的作者事实上早有定论,我们某些参与者不应该再写“历史之谜”的文章了.

关于“真理标准讨”中两篇文章相关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真理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0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二、关于《马》文“顶风”出炉的问题

《实》文1978年5月10日在党校《理论动态》上首发,5月11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在《光明日报》发表,5月12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