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2016年第6期

点赞:32442 浏览:15387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个性化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生的阅读要个性化,教师的引导更应具有个性化与艺术化.教师设计教学要有策略,“利用教学经验,可以使得知识技能的获得更有效率,更有效果和更吸引人.”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使语文教学达到最优化,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智慧,“有目的地选定 语文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对过程中各有因素进行最优控制,以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为了达到教学最优化,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教师精心设计和选择教法,但很多人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课堂的切入.没有找准一个切入的角度与口子,不能摆脱教参的束缚,结合自己的独特感悟与发现,结合学生具体学习文章的实际情况,抓准一个于众不同 ,“牵一点而动全课”的切入点.切入巧妙,激活全篇,效果出人意料,这其实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关键一点.

所谓切入点,是指能对全文起到提纲挈领学习作用的关键点.切入到位,就能“高屋建瓴,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的学习拥有自由驰骋的天地,思维有充分发挥的空间,课堂上能够形成文、学生和教师的多重对话.”使课堂进程自然地生成推动,快捷深入地把握文章内容,从而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

下面以《师说》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巧妙切入.

《师说》是高一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该单元学习唐代散文,本文恰是韩愈“古文运动”的代表作.文章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错误观点,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为师.不仅宣扬了他的儒道思想,也体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的勇气.这是一篇论说文,作者按照提出观点,论述观点,最后总结,这一顺序构建全文的,但如果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二段无疑是本文的难点,理性色彩浓厚,作者的观点很难找到,而且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何切入文章,根据学生的实际,找一个巧妙的切入点,是一名教师的智慧.经过认真思考,我决定从最后一段切入第一段结束,引导体感知课文内容,从第一段切入最后一段结束,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这种浅入深处的方式不仅让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还能够理解作为一篇论说文组织材料、安排材料的结构特点.为此围绕课文内容设置了四个问题:

1.本文为谁而作?

这是文章第四段的内容,学生非常容易回答这个问题.这个简单的问题就成了引导学生走进文章的“导火线”,一系列问题就会被它“引爆”:为什么韩愈为李蟠作文?李蟠具有怎样的品行?因为他能行古道,不拘于时,紧扣这两点第二、三个问题,学习第二、三段的内容.

2.从文中找出行古道的例子.

学生很容易关注第三段内容,找出孔子师苌弘、师襄、老聃的例子,文章内容会迎刃而解.

3.当时的社会风气怎样?

既然李蟠不拘于时,谁又拘于时?当时的社会风气怎样?自然而然会引出第二段的内容.学生阅读本段有困难,但根据老师的提问,他能明白这一段的重点是批判时风.老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找出三组对比,明确对比的对象、对比的内容,就可以看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错误观点,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韩愈既然惋惜、痛恨这种风气,他倡导怎样一种精神?自然过渡到第一段内容,第四个问题.

4.韩愈倡导怎样一种精神?

引导学生找出作者的观点:学者必有师.分析教师的作用,择师的标准.

这四个问题中,第一个尤为重要,它是“牵一点而动全课”的切入点.找准了这个关键点,无疑就降低了本文的难度,激活了全篇,其他三个问题都是第一个问题的延续.学生在回答、讨论的基础上浅入深处地整体感知了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

(一)提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

(二)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

(三)援引圣人,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四)说明写作缘起.

余应源老师认为:“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好好引导”.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这也是有效设计教学的本质所在,教师教学应该运用策略,整合教学经验,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更有效果,更轻松,更有兴趣.

巧妙切入正是教师教法的具体体现,如何做到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切入点要小,以小见大.管中窥豹,而见全貌.切入点无需宽泛、空洞、深刻,它只是一个聚焦点,一个能起统帅作用的引子.可以是文中的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甚至一个人名、物名或事件,可以是文章的题目,文中的一副插图,一条线索,这些都能够作为牵动点,教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深刻挖掘教材,做一个有心人,有创意的人,艺术设计教材的人!


2.切入点要准,牵一毛而动全课.解读教材恰如解牛,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招式,或“折”,或“割”,或“以无厚入有间”,不是文本中任何地方都可以作为切入点,角度如果选得好,就会营造出“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的效果.整堂课顺手拈来,或提纲挈领,或中间开花,或声情并茂,或千回百转,最后曲径通幽,效果出人意料.

3.切入点要浅,浅入深处.余映潮老师说过:“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他又说:“在教学艺术上,我们要孜孜探求这样的境界: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切入点太深,不仅没有简化教材,反而增加难度,课堂效率不高.化难为易,浅入深处,让学生跳一跳摘到了桃子,克服了畏难情绪,领略到了进行智力劳动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

曲径通幽2016年第6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教学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切入点也丰富多彩,选择一个到位的切入点就像给学生打开了文本阅读的一扇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真可谓曲径通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