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视域下的自由观

点赞:6280 浏览:2177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对“人的本质是什么”的解答有千百种,但它们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话题:自由.马克思在他大量的论著中对自由进行了阐述,这也是马克思全部理论的价值取向.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前人的哲学思想,提出了劳动本质论和社会关系本质论,以人的本质思想为线索,马克思的自由观经历了从对理性自由和政治自由的探索,到劳动自由和实践自由的发展.

[关 键 词 ]人的本质;自由;劳动;实践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213-03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刻着一句苏格拉底的箴言:“认识你自己”,这是西方哲学史上对“人的本质是什么”的最早的追问.对“人的本质是什么”的解答有千百种,但它们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话题:自由.古今中外不少学者也都试图对自由问题加以解释.马克思在他大量的论著中对自由进行了阐述,这也是马克思全部理论的价值取向.

一、马克思自由观的理论来源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提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一命题,认为人具有天生的合群性,必然过政治生活,鼓励具有一定政治自由的平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因此,他所涉及的是作为整体的平民的政治自由.这一提法对后来人们对自由的认识具有深远影响.英国在1215年颁发的《自由大宪章》时,就对教会、城市、港口等给予种种自由的规定.13世纪以来,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在他们的著作中论及自由时主要是指城市独立共和自治.美国1776年制定的《独立宣言》中指出“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第一条就明确宣布“在权利方面,人民生来是而且始终是平等的.”从斯宾诺莎到卢梭的社会理论,从配第到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都在用不同的话语阐释着自由,为马克思自由观的提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古希腊哲学家对马克思影响最大的是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作为大学时期哲学研究的一个总结和重要成果,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就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差别》.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设想原子偏斜运动,是为了站在自我意识的立场上保证人的主体性和自由,只有打破命运的束缚,才能在世界中确立自由.马克思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马克思把自我意识看作最高的原则,看作主体,看作世界万物的决定力量.可见,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我意识”,在继承了黑格尔的观点的基础上,把伊壁鸠鲁哲学的原子理论和天体学说当作自我意识的经典论述,把伊壁鸠鲁的哲学理解为自我意识哲学.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对人自身力量的重视,使主体哲学有了萌芽的土壤,笛卡尔通过“我思故我在”彰显了人的自由意志,奠定了主体哲学的基础.

康德的批判哲学综合吸收了前人的思想,他通过三大批判创立了自己的自由观: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康德反对从人的自然本性和本能欲求中引申出人类行为的道德原则,认为理性为人的行为提供了道德原则,同时也赋予了人所特有的自由意志.他把人的自由意志看做人的最高本质,以人为自然立法和为自己立法为主线,全面系统地弘扬了人的主体性.

黑格尔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绝对精神”演化的结果,人也是如此.“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本质”.黑格尔从理性主义出发,把人看作是绝对精神从主观精神到客观精神再到绝对精神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他把自由看作人的本质,并且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

主体哲学的思想家们追寻着自由,追寻着自由与人的关系,他们肯定地回答人类是拥有自由意识的,但他们侧重于从思辨的角度探寻人的理性自由.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前人有关自由理论的合理因素,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劳动自由”和“实践自由”的观点.

二、劳动本质理论下的自由观

早期,马克思受黑格尔的影响,注目于理性自由,他在博士论文中高度赞扬了伊壁鸠鲁的自我意识哲学.1842年-1843年间,马克思当任《莱茵报》的编辑,开始关注现实问题.这一时期,马克思关注的是政治自由.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制度》一文中,马克思通过揭露普鲁士国家书报检查制度的不合理性,要求实现作者的“现实的自由”或者是“观念的自由”,其目的在于探寻“人类本性的普遍自由”的实现.在另一篇文章《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中,马克思指出:“自由确实是人的本质,因此就连自由的反对者在反对自由的现实的同时也实现着自由”.可见,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所固有的东西,自由向来就是存在的,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本质.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中,马克思关注贫苦劳动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探讨了物质利益同国家和法的关系,公开捍卫了劳动群众的利益,抨击了普鲁士的国家和法律制度.国家和法“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而不是相反,“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对于现实经济问题的关注成为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转折点,马克思已经明显意识到物质利益对国家和法的影响,开始从现实的生活状况出发考察人的本质,探寻人的自由的实现.


之后,在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进行批判性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公开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

《论犹太人问题》的写作缘于布鲁诺鲍威尔在1843年发表了两篇关于犹太人问题的文章,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就是对布鲁诺鲍威尔这两篇文章的批判.布鲁诺鲍威尔把犹太人问题看成是纯粹的宗教神学问题,认为犹太教太狭隘,只有从自己的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获得政治解放.而犹太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要求,是由德国犹太人的现实状况决定的,德国政治化落后,现实制度的封建色彩浓厚,犹太人在德国无政治权利.犹太人不仅遭受普遍压迫,还遭受着特殊压迫.马克思批判了鲍威尔把社会政治问题仅仅归结为宗教问题,认为鲍威尔的解决方案具有片面性和不彻底性,政治的解放只是使人成为了法律规定的有平等权利的公民,这是虚检测的平等,因为世俗的狭隘性仍在市民社会起作用,市场经济原则中的私有财产、文化程度、职业所带给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仍然按其固有的方式在发挥作用.因此,马克思认为解决犹太人的问题,只消除宗教的狭隘性并不够,而是要实现真正的人类解放.政治解放只为人的解放创造了前提,而人的解放要消灭尘世中的市场经济原则,要突破政治解放的历史局限性,对社会进行改造,消灭私有制,消灭人的生活本身的异化.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第二篇文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进一步意识到要实现人的实质平等,要实现德国的解放必须依靠无产阶级、通过共产主义革命这一途径.

这两篇文章,表明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上,已经从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发展到了人的本质是“社会特质”、“类存在物”,也把自由的最终实现诉诸于人的解放.那么实现人的解放的根本途径是什么呢?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巴黎手稿》)中作出了解答.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认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并且对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地租、利润、利息作了研究.黑格尔第一个把劳动当作一个哲学命题来研究,提出“人的本质是劳动”.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思想则把人们的目光从思辨引向了现实的人.马克思在批判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劳动本质论.

《巴黎手稿》是马克思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1932年发表后,引起理论界的剧烈震荡.马克思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彰显了人的自然属性.劳动在历史发展中产生了劳动手段的不同社会结合方式,就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社会关系,并演进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劳动在创造人的同时也创造了人的感觉.

劳动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的活动.劳动实现了人的本质,也完善了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是人的本质,然而在资本主义现实生活中劳动却是异化了的.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看到了国民经济学学说中的内在矛盾:工人用劳动生产出来社会的全部产品,却只得到产品中的最小的部分.本应是人类自由自觉的劳动变成了人们仅仅是维持肉体生存的谋生手段,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产品是劳动者通过他们的劳动能力生产出来的,他们却不能占有、享用它们;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作为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者本应在劳动中感到满足、快乐,但在私有制条件下,他们却感到无比的痛苦和折磨;人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产品和劳动的异化必然导致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前三种异化的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相敌对.

因此,要想消除异化实现自由,首先要有无产阶级的解放,而无产阶级因为其受剥削最为深重,具有彻底地革命性,因为无产阶级能“与整个社会亲如兄弟”,“是社会的总代表”,它“为了社会的普遍权利”而革命,所以无产阶级的解放要以整个人类的解放为目标,在马克思的劳动本质理论中,劳动解放是人类的解放的根本途径.共产主义就是通过私有制的消亡和阶级对立的消失以及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最终达到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复归.

三、社会关系本质理论下的自由观

1845年春,马克思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写下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以此为标志,马克思开始从社会关系出发来考察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提纲》中马克思开始了对人的现实性的思考,开始从现实的人出发理解人的本质.而在随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一书中,马克思进一步系统地揭示了现实的人的内涵,以现实的人为前提和出发点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的本质思想.马克思确立了一条“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的思想路线.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生产实践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实践活动,也是整个人类最重要的基础.在生产实践中存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和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这两种关系,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发展.

马克思在《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多次强调,自己所说的人是“现实的个人”或“现实中的个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马克思在这里十分明确地指出了“现实的个人”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着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人.这样,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现实的个人”,不仅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也是构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从而成为马克思探讨人的本质思想的前提和出发点,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最终创立.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视域下的自由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自由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0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马克思的自由观也由之前的劳动自由发展为实践自由:1.自由是社会实践中人的自由.“现实的人”和“人们生活于其中的各种境况和关系”是自由的前提,马克思的哲学是关于人的哲学,出发点是现实的人,最终落脚点是全面而自由的人.在《宣言》中,马克思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自由是属人的东西,自由是社会实践中人的自由.2.实践是自由现实化的客观基础.实践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在为主体生产对象的同时也为对象生产了主体.自由是主客体在实践基础上达到的统一,人的自由在现实性上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的表现.自由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真正的、现实的自由是存在于实践活动之中的,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人的实践活动与人争取自由的活动属于同一过程.从改造客观世界的角度来看,自由所达到的程度取决于主体的实践能力与水平.人们要获得自由,不在于从认识上摆脱必然性的限制,而在于不断实践,不断扩大实践的范围、深度与水平,从而不断打破对自由的种种限制.

在此基础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自由观的最终目标.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个人的存在和发展,是以人的活动的不断开展为基础的,而自由活动的最终结果要不断超越必然性的束缚,是人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类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人类的彻底解放是与其一致的.马克思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把这一过程概括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自由个性”三个阶段.最后个阶段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于人们的共同控制之下.“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共同的社会财富”,人们将在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而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消灭私有制,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即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

四、结束语

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前人的哲学思想,提出了劳动本质论和社会关系本质论,以人的本质思想为线索,马克思的自由观经历了从对理性自由和政治自由的探索,到劳动自由和实践自由的发展.建立在劳动解放和以“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的自由观,对我们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以“人民群众”的概念来概括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体,把普通个人的独立性完全溶解在这一抽象概念的汪洋大海之中.但“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对于马克思自由观的理解与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表明了我国尊重和保障所有公民的人权、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态度.马克思的自由观中所追求的人类解放、自由的实现在现实意义上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共产主义的实现既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类追求自由、追求解放的过程.人类追求自由的愿望永不止息,自由发展的前景是无限的,具体每一代人在争取自由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实践活动都为我们获得更广泛的自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马克思自由观对于我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