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外阅读之

点赞:29359 浏览:13992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语言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从文字系统(包括具有一定意义的其他符号、图表等)中提取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说,通过视觉器官接受文字符号的信息,再经大脑编码加工,从而理解课文的意义.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和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阅读实践问题.而构建阅读的基本过程,教给学生阅读的科学方法,更具有举一反三,促进其终身发展的深远意义.阅读过程中由传授知识向传授方法过渡,变重教为重学,变获得为获取,变被动为主动,这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确立的素质教育观.只有这样,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就等于获得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所谓“授之以鱼,只供一饭所需;教之以渔,方为终身之用”的道理也正在这里.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阅读目标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促进他们的语言流畅性,增强他们的文学底蕴呢?下面就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一些实践做法和经验,权作管窥.

一、正确理解阅读教学的支点价值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撬起阅读的“支点”.阅读就是语文学习乃至所有学科学习的支点和基石.如果学生的眼界只局限于课本,哪怕把课文啃得一字不剩,背得滚瓜烂熟,语文成绩也未必上得去.因此,还要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把课外阅读放在从属的地位.泰戈尔说过:“在我浏览过的书的太阳系里,学校里的书像地球,而课外读的书像太阳.”可见,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课内阅读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是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海洋里航行的帆.

学生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的,而是意识性的知识,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课外阅读不仅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学习难点的消化解决,而且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催化剂.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从而为阅读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与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融汇起来,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所以,教师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读书生活.让读书成为每个学生最强烈、精神上不可压抑的,让图书成为知识不可缺少的源泉,成为学生精神上取之不尽的财富.

二、有效引导阅读思维的科学方式

正确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效果的保证.读书的目的在于获得书中的意义、思想,因此,语文教师的任务就不仅仅是局限于教学生去解读一篇篇范文,而在于指导学生掌握多种不同的阅读方法,如精读与略读,朗读与默读、速读等,还要根据书的内容、目的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鉴赏性阅读、积累性阅读、应用性阅读等.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等因材施教,分而治之,引导他们喜爱和欣赏具有教育性、开拓性、鉴赏性、趣味性等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优秀图书,体会社会、生活的百般姿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活动的核心是自主性,之所以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只让学生知道答案和技巧远远不够,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只有有了较强的自主阅读意识,才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师适时创设一种专题阅读的情境,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对大量的语言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判断,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思考力和创造力.这种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活动,学习认知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这种创设专题情境的阅读活动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也讲究方法技巧,但更注重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阅读活动要突破原有的封闭状态,将学习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展开阅读,用他们自己的视野去审视世界,去体验复杂而有序的生活真谛.

三、重点夯实阅读方法与技巧

阅读方法多种多样.阅读可分成四种情况.第一种是信息式阅读法;第二种是文学作品阅读法;第三种是经典著作阅读法;第四种是麻醉性阅读法.对于学生而言,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四要点”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学作品与阅读对象,变换不同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学生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另外学生还应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我与学生研究出了“粗细问题法”作为平时常运用的阅读方法,通常按下面五个步骤进行.

1.整体感知,去细存粗

首先将文章浏览一遍,用较短的时间通读一遍,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格调、主题与方向,想一想文章是以记事为主的,还是以写人为主的,是以状物为主的,还是以抒情为主的,是写个人的还是写集体的,采用的是第几人称,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哪一段是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重点段等等,从而获得对文章总体的印象,概括出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或观点.

语文课外阅读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心存疑虑,细细研读

通读文章后,再仔细看一遍文章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二次阅读.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遍阅读与上一次阅读有所不同,第一次阅读是宏观把握,整体感知,是初步印象,是粗读;而这第二次阅读是细细感知,深入体会,是精读,可以通过圈点、批画、评注等多种形式,从内容(包括中心思想、社会意义、作者情况、写作背景与动机、内容要点、主要章节和段落研究等)与形式(包括文章的结构布局、各个部分的关联、体裁形式、表达手段、用语特点、词句的推敲等)两个方面去深入理解把握,还可以针对提出的问题作摘 要 、抄卡片、写笔记、列提纲、绘图表等,切实具体地解决问题,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心中有数,联系问答

在二次精读后,一一回答文后的问题,回答问题时可结合精读时的圈点、批画、评注来完成.另外,主要把握两大原则,一是尽量使用文章中的原字原句,原汁原味的句子往往要比自己概括的准确一些;二是“剥洋葱”原则,即回答问题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牢牢把握写作主旨这个中心轴,要把作者设置的情节,描写的人、物、事等都与写作主旨这个中心轴联系起来,这样对于文章的理解与把握要容易得多、准确得多.

4.广泛讨论,自问自答

在学生回答完文章的问题后,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圈注的重点和对文章的理解来自问自答,看看这一篇文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如何回答这些问题,阅读了这一篇文章后,对自己的写作有什么样的收获.这样,既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又将学生对文章的阅读进行了有效的延伸与拓展,长此以往,学生就有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

5.跟踪整理,温故知新

包括系统整理提纲和读书笔记,重温主要问题解决的办法,并通过一定的后续练习来巩固学习效果,加深记忆.

四、科学辐射阅读教学的读写技能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是写作的基础.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开拓视野,丰富学识,还可以激发创作的,培养创作的灵感.在日常这些有目的的阅读训练中,一方面,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了不少语言素材,积累了较多的语言运用、结构设置、文章构思等多方面的写作技巧,学生可以努力模仿、不断创新这些写作技巧,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色,有效提高写作水平;另一方面,学生在阅读中会激发出一定的阅读情感,在一篇篇课外阅读中语言成了作者心灵最好的表达工具,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生活感受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手随心动,写作便成了内心情感的最好释放,而这正是写作的最本质的功能体现.

《礼记》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只要我们按照正确的阅读方法,坚持不懈,勤于思考,善于总结,长此以往,阅读再也不是难题.就让我们驾着文字的小舟,自由掌舵,在这片浩淼的文学海洋中寻找乐趣吧!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