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断句题应对技巧

点赞:28105 浏览:13067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的结构类型趋于稳定,考查的内容及形式稳中有变,变中求新,各地都在努力探索适应高考新课标需要的命题方向.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作为高考试题中较为成熟的板块,也体现了这种趋势,文言文断句题就是其中的代表.

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项基本功.通过停顿可以把句子结构、说话的语气、词语的性质及作用等准确地表现出来.相同的一段话,停顿的方式不同,句子的结构关系就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可以说,断句直接关系到能否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原意.因此,这种题型对于检测考生能否初步读懂文章,是具有可信度的.同时,文言文断句考查也具有综合性.断句题首次出现在2004年高考北京卷中,后来被越来越多的省市所采用.2012年,湖北继北京、江苏、浙江、湖南、广东、重庆之后,首次将文言文断句题设置于高考试卷中,以检测考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下面,笔者就以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卷为例,从试题选材、设题形式、应对技巧等方面对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 选材特点

文言文断句题主要有两个命题来源:一是来源于文言文阅读材料,多选择一些评价、议论性语句;二是来源于另选文段,多为名家名篇中的选段,从体裁看多为议论性文体.

二、 设题形式及分值

从文言文断句题的设题形式看,多数省市采取“用‘/’给下列文段断句”的形式,少数省市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分值一般为3~6分.如:

2012年高考湖北卷: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

参: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2012年高考湖南卷: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B.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C.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 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参:B

三、 应对技巧

想要正确断句,准确地把原文的语意、停顿、结构、语气等表现出来,不是易事.它需要考生具备多方面的修养和文言文功底,并掌握有关断句的方法和技巧.那么,文言文断句有哪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呢?

(一)统览全文,分析层次

我们在做文言文断句题时,首先要对文章进行整体阅读理解,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其次,要分析层次.弄清这段话中讲了几层意思,每一层意思起于何句,止于何句,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何.对这些做到心中有数了,断起句来才能够做到准确无误,完美地体现出原文的层次关系.如:

2011年高考北京卷: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 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说明:单斜线处为必断句处,双斜线处为可断可不断处)

这段话取材于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文章通过古今对比,对“今人之为学者”钓取名利的学习目的进行了批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如果理清了层次关系,则不难断句.

(二)辨析词义,弄清语法关系

给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要求是句子能各自成立,意思讲得通,合乎情理.因此,断句前首先要弄清每个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然后弄清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把这两者弄清楚了,文意也就基本清楚了,确定文句的断顿之处就不会太难.对词义的误解及对词性的误判,常常导致断句失误.如:

2011年高考浙江卷: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本题难以点断的主要是“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和“与文议未若不者”.从文意上来看,断句部分主要叙写皇帝非常信任张文,将大事托付于他处理.前一处应参考注解,“移疾佗”不通,“佗宰相”应理解为“其他宰相”;后一处的“未”表示询问,应用在句末.

(三)抓住主干,理清语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大致相同,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词在后;状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补语在后.给文言文断句时,要先抓住句子的主干,然后根据语序逐层理清关系.谓语是句子的核心部分,我们可以先找出句子中谓语的动词,通过它先找主语,后查宾语,抓住主干,理清语序,正确对文言文进行断句.但同时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在古代汉语里,由于受语法的限制,或是为了修饰的需要,有些句法成分的位置不同于现代汉语.如宾语和谓语往往前置,定语和状语有时后置,这就需要在断句时特别小心.如:

2012年高考北京卷: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故事是讲秦武王请名医扁鹊来治病,手术尚未开始,就因秦武王身边的小人进谗言而中断.文章以治病喻治国,告诫国君要用人不疑,不能为小人所左右.断句时应搞清人物关系,通过找主语,查宾语,抓主干,理清语序,正确断句.

(四)借助标志,恰当断句 1. 以虚词为标志,恰当断句

古代汉语中有些虚词在文句中出现的位置相对比较固定,或在句末,或在句首,或与特定词语组合在一起,形成固定性结构.给文言文断句时,同学们应先找出句子中的虚词,再根据其位置的特定性,从而准确断句.如“也”“矣”“耳”“焉”“而已”等语气词经常用于陈述句的末尾;“乎”“邪”“耶”“与(欤)”等语气词经常用于疑问句的末尾;“哉”“兮”等语气词经常用于感叹句的末尾;“唯”“夫”“若夫”“且夫”“是故”“然而”“然则”“至于”“至若”等词则经常出现在句首.需要说明的是,运用上述方法判定文句的断顿之处,不能绝对化.以“夫”为例,它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不是单一的,有时作为语气词用于感叹句的末尾,有时作为代词用于句中.所以不要见到“夫”字就以为是发语词,而在其前断句.是否为句首发语词,有时还得依据文意、语气来判断.

2. 以“曰”“云”为标志,恰当断句

“曰”“云”是古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断顿处标志性词语.当“曰”“云”用于句中表示“说”的意思,且其后有引语时,往往需要停顿.

3. 牢记固定结构,恰当断句

例如“奈等何”“如等何”“若等何”等,表示询问的固定结构;“无乃等乎”“得无等乎”等,表示揣测语气的固定结构;“何等之有”“何有于等”“何以等为”“不亦等为”“不亦等乎”等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唯(惟)等为等”等,表示强调的固定结构;“与其等不若(孰若)等”“与其等无(毋)宁等”等,表示选择的固定结构;“诚(苟、若)等则等”等,表示检测设的固定结构.我们在断句时,都可以在固定结构的后面点断.如: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应对技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言文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5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012年高考浙江卷: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欧阳修在《与荆南乐秀才书》一文中,谈到了“时文”之弊.说自己年轻时家贫,为取功名只能随俗写一些所谓的“时文”.那都是些在经传中穿凿剽窃、东拼西凑出来的浅薄文字,称不上自成一家的言论.直到中了进士以后,才开始改变自己的文风,然而文章一出便招来了罪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同学们可以根据语言标志,先断开容易理解的语句,再依据对上下文的理解难点.如上文中可借助断句的语言标志有“而”“姑”“皆”“惟恐”“非有”“者”等.

(五)依据对文,互相参照

对文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属词之例.具有对文关系的句子,不仅在意义上有对应关系,而且在结构形式上往往相同或相近.根据对文的这种规律和特点,我们在给具有对文关系的句子断句时,就可上下参照,确定文句的断顿之处.对文有时出现于上下相连的对句之中.如:

2012年高考重庆卷: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得.

其中的“考迹以观其用”和“察言以求其心”这两句,不仅在意义上互相联系,而且在结构形式上也相同,中间就应该断开.有的对文出现于相隔较远的两句之中,如《韩非子·五蠹》:“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其中“轻”与“重”、“高”与“下”、“势”与“权”分别形成隔句对文.

(六)熟谙典章制度,明确专用名词

古代的很多专用名词(如官名、地名、族名、书名、物名、制度名等等),到了今天,人们都普遍感到陌生,成为今人阅读文言文的重大障碍之一,也成为今人文言文断句的一个难点.同学们在文言文断句的时候,遇到这类专用名词,稍有不慎就会出错.如:

2005年高考北京卷: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句中画线词均为专用名词,有年号、时间、地名、人名及事物名等,断句时应特别留心.

(作者系湖北省武汉市口区教研室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