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故乡人物记(二题)

点赞:4255 浏览:1466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我是朱老总的小老乡

唐克碧,我们称她唐大姐,60多岁了,曾任四川省委副书记、全国总工会女工部部长.为“官”几十年,别以为她身居高位,退休后在北京养尊处优,我头一次拜访她,却是在仪陇县赛金镇村修路的工地上.

原以为山路崎岖不平,我们坐了越野车去.不曾想,原来坑坑洼洼的泥泞村路,已铺上了碎石变得平平坦坦.村小学的学生放学了,跑着闹着追赶和嬉戏在这碎石铺就的村道,不再摔跟头不再泥坑了.看到眼前的情景,我不禁心热眼亮.

过了村委会几百米的岔道口,二十几副扁担和篾筐,挖的挖,挑的挑,形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现场,没有一个站着指挥的人.但我们还是一眼就识别出了唐大姐,尽管她也穿着一样的解放胶鞋和粗衣布裤、一头扎在修路的热潮中.她领着大家,要把最后一段路抓紧彻底修好.

两年前,唐大姐回到仪陇,在自己姑侄女家租了一间房住.在不足10平米的斗室里,白天,她生火做饭,在猪圈旁如厕,用凉水洗浴;夜晚,她走家串户,嘘寒问暖,和乡亲们摆龙门阵.开始人们疑惑不解,猜测纷纭,慢慢地,小院儿里有了乡邻的探望,人们背来半袋米,拎来一只鸡.唐大姐也不推辞,只是过不几天,她总会挨家登门,给农家的老人和孩子送去零花钱或书本费,礼尚往来,越走越亲.

退了休的唐大姐,放弃了条件优越的北京养老生活,回到川东北生她养她的仪陇老区.虽在北京身为“高官”,穷乡僻壤的仪陇父老乡亲,却始终让唐大姐魂牵梦绕.对乡里情况熟悉了解以后,唐大姐说起要在赛金镇王铜罐村盖养老院,还要修一条公路,路是通向致富的坦途,养老院能实现老有所乐的和谐.

开始大家以为她只是说说,没想到唐大姐说干就干,立刻开始修路、建院.她拉上老伴:“到村里一起住,把北京的住房卖掉.”既而拿出了自己数十万元的积蓄和大部分的退休金,作为启动资金.唐大姐在省委工作时的秘书王安琴,现在已是省委机关副厅级的退休干部,她也追随老首长一起来到仪陇鼎力相助.工程动工后,她协助唐大姐多方联系老朋友、老同事和过去身边的工作人员,先有人捐钱,既有人跟着加入“志愿劳动队”.比如林源方,退休前是成都市规划局监督管理处处长,捐出20万元积蓄,不顾身患糖尿病,还带上老伴上工地;刚转业不久的正团职干部胡友全,主动参加到志愿队.唐克碧大姐向“志愿劳动队”成员提出:“人人都要参加劳动,住在乡亲家要付房租,每人每天要缴10元的伙食费.”

现在,我眼前的景象正是唐大姐带着志愿劳动队修路.如今的山里,年富力强的都走了,劳务几乎都输到外头去了,他们正动手筑通连接乡镇与养老院的一段村道.

村里人最惊讶的是这些曾经当“大官”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就像最朴实的农村劳动者,天不亮就起床,工地上一干就是一天,背砖块、担泥巴、搬石头,样样都干,样样出色.

村里人说:“为我们修路、修养老院,她掏钱!一个60多岁的人,这么勤快;何况她还是的大干部!现在有的干部,请到我们穷山沟走一趟也不容易!”

唐克碧用行动证明着自己心系家乡的火热情怀.每逢春节,她都要拿钱,写上糖果、营养品,访贫问苦,让村里每一个孤寡老人都过上一个好年.为改善修路民工的生活,她背着竹篓步行好几公里,冒着倾盆大雨写来酒、肉和蔬菜,亲自下厨为民工做饭烧菜,感动得大伙掉泪.于是,村里人奔走相告:“北京来的女干部,是天大的好官啊!”

我问村里人:“知不知道她这样做图个啥?”

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面色严肃地说:“你们总要这样问,别个不图一分钱回报,立了字据的!”

老乡们所谓“字据”,是唐大姐和志愿队的所有同志昭示赤子之心而写下的“遗嘱”――“我们对养老院和公路投入的一切钱财、一切精力、一切心血,子孙、亲人、亲属没有任何继承权.”

通过访问,唐大姐心里的秘密终于掏了出来.

1974年,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唐大姐被朱德委员长的专车接到家中.88岁高龄的老元帅、全国人大的委员长亲切地对她说:“我们都是仪陇人,你是我的小老乡,这么年轻就当上了省委领导干部,这是仪陇人民的骄傲!”那一刻,唐克碧热血沸涌,无比激动.

1976年,唐大姐出差到北京,看望病中的委员长,朱老总拉着她的手说:“小老乡,1960年我回过仪陇一次,家乡很穷,我这一辈子看来已经没有多少为家乡做事的机会了等”不久朱老总便去世了.唐大姐永远不会忘怀朱老总念着家乡老百姓那深情而凝重的面容.

为了朱老总的遗愿,唐大姐退休回到仪陇,和她的伙伴们拿出了80余万元,上上下下筹措资金370多万元,在偏远的山村修筑起4公里的通乡公路和一幢2000平方米的养老小楼,上面悬挂着田纪云亲笔题写的院名“静诚安乐养老院”.落成剪彩那天宾客盈门,北京的、省里的、市县的,最多的还是十里八里的老乡.唐大姐对我说:“为乡亲们做点事,才无愧于朱老总当年叫我小老乡啊!”

矮桥村小的傅老师

他是一名教师,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他一直教书,快60岁了还在教书;过去不稀奇现在稀奇,在城市不稀奇在农村稀奇,对于贫困农村来说,更稀奇.

20岁那年,傅长林师范毕业被分到日兴镇中心小学任教,学校在场镇上,方便、条件好.刚过一年,好几个村小缺教师都希望他去.校长说,干脆你到我老家的村小去教吧!他点点头搬进了洪山村小教书,一干就是十几年,学生的成绩“顶呱呱”,傅老师的名声大振,村村争着请他去.校长又说,你是先进你带个头,到条件最差的矮桥村小吧!傅老师点点头,便到了矮桥村小.破烂的平房教室,简陋的课桌凳,学生连活动场所都没有,傅老师心里着急.他利用课余时间东奔西跑筹集了资金,村社支持了土地.为了节约,傅老师和乡亲们一齐干义务工,一干就是好几个月,没有节检测日,常忘了吃饭,手背伤肿了也不管;一心想的是教室要换新,过道要平整,操场要规则,厕所要遮雨避风.


矮桥小学的学生来自周边四个乡镇的部分村社,离家远的自带粮、菜,中午在学校就餐,他利用自己寝室办起免费“伙食团”,花钱写燃料、佐料为学生加工饭菜.路太远的学生晚上就同他一起食宿.矮桥村有两条小溪河,一条高桥河,一条矮桥河.一到夏天的洪水季节,学生上学放学傅老师义务接送,几十年如一日.村民说:“在傅老师那班读书是孩子的福气.”

山村生活,劳累,清苦,缺医少药,长期过度疲惫的傅老师身体越来越差.12年前的秋季开学不久,他的胃病又犯了.教学工作忙,教师人手紧,他坚持不请检测,一天天硬挺在教学岗位上,直到起不了床;妻子和同事一道才把他送到大医院,一诊断发现是胃癌,必须做切除手术.他不干,说教的是92人的超级大班,学生的课程耽误不起;县财政穷学校经费紧张,医药费拿不起.医院只好通知学校,校长硬着喉咙说:“哪怕是砸锅卖铁,我们也要把傅老师抢救过来.”术后,傅老师在昏迷中断断续续地说“上等课等了”,“路上等小心等”.他苏醒后,问妻子的第一句话是:“班上有人上课吗?”问护士的第一句话:“我啥时出院?”当他得知至少要疗养三个月时间,从没掉过泪的傅老师,伤心地哭了.因为他知道:学校正为缺教师发愁,学生肯定在盼望他.傅老师住了20多天就硬性走出了医院,回到了矮桥小学的课堂.之后,他利用学生放农忙检测一周的时间去医院做过一次“化疗”,再也没有耽误一节课.傅老师一心为了学生,他父亲临终弥留之际,他不在父亲身边,而在讲台上.校长专门找他谈话,转告县教育部门安排他进城任教,他一直摇头;“那就回完小,条件比这里好些!”校长愧疚地劝少言寡语的傅老师,他还是摇头.他的子女早已成家立业,日子都比他过得好,劝他退下来休息;老伴埋怨他,比你年轻的几年前就到城里享福去了,他总是一笑了之.

不知有多少个夜晚,他在灯下苦读冥思,钻研教材,书写教案,批改作业;不知有多少次他为学生挑水煮饭,洗脸擦手,不厌其烦,不知他为了学生究竟贴补了自己多少工资.但有的数据和事例,历史做了清楚的记载:他送走了七届小学毕业生,参加全县会考,他班里的成绩一直位居前茅,排在第一、第二,最低位次在第七;他所在学校曾获“合格村小”金匾、“普九优胜”;他个人先后五次被评为全县“优秀园丁”、“优秀主任教师”、“师德标兵”、“全国优秀教师”和南充市首届“劳动模范”.

朱德故乡人物记(二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姐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面对成绩和荣誉,傅老师从不张扬,但学生和家长们常说:“全国有多少这样的老师我们不知道,在仪陇县像傅长林这样的好老师,恐怕难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