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河作品三题

点赞:3509 浏览:1257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踏遍青山人未老

――泮子山秋色篇

10月6号时至寒露.上午十时,同侯兄如约登泮子山.国庆期间天气甚好,前两天下过的雨,放晴已有两天了,可山上的地石还是湿漉漉的.沐浴上午的阳光,呼吸着湿润的空气,十分的惬意.由于背向太阳的照射,更由于攀登的缘故,到半山腰时已经是汗流浃背了.脱掉外套,又脱去了羊毛背心,经过稍事休息和水分的补充,再往山上行进时的感觉,已觉得身轻气爽了.由于季节的原因,今日的风景同前九次都不一样,山腰处成片的青杨换上新装,成片叶在蓝天的衬托下分外养眼,让人想起了“层林尽染”的诗句.路边的沙棘枝上黄橙橙的果实累累,青海云杉依然郁郁葱葱.行进在这生机勃勃的山野中,呼吸着山野中的新鲜空气,实在是一种美好生活的享受.当然,要体验这种感受,你必须热爱出行,乐于攀登,是那种敢于向高峰挑战,践行山高人为峰的行者,是那些视汗流浃背为小菜,把气喘吁吁视为家常便饭的勇者.

约近两个小时的攀爬与歇息,我们到达了山顶,山上的秋景令人耳目一新.天是蓝色,树叶都黄了,寂静的山顶农田里,农民们正忙着收获土豆,路旁的土豆秧子里似有一些小土豆.

行进在山顶平坦的水泥公路上,向南可俯瞰盆地中古城全貌,向北则是高度无几的连绵群山,让人想起了《青藏高原》中“你看那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相连”的意境.当看到西北方向的山上有些建筑,以为是远处的村庄,可用望远镜一看,才知是大墩岭上世纪公园的仿欧建筑.再往北看去,就是白云之下横亘北部天际连绵不断的祁连山脉.带望远镜来,原是想居高临下,好好观赏全城景色,可一则是大气污染,限制了望远镜的功能.二则就是如雨后春笋般的高层建筑破坏了城市的平面布局.除了建国路、德令哈路尚可看到外,其他的街道路面均淹没在高楼大厦之中,让人甚感失落.

信步在下山的路上,则有新的收获,一是或在空中或在地面秋日的蚂蚱,空中飞舞时振动着翅膀,发出颤抖的声音.又见到几只蜻蜓在身边悠然飞过.到了公路上,一条一尺长的小蛇弯曲着身体穿过路面进入了草丛.休息的时候,侯兄还见了一只嘴硕长的蜂鸟,再加上在山上常见到的旮旯鸡、野鸡、野兔,有时就在我们身边的草丛中忽然起飞、跑动.还有那山野间飞翔的乌鸦、鸽子.不投入大山的怀抱,你是不可能感受到在这泮子山上的绿野中,还真埋伏着动物世界的“千军万马”呢!

环视泮子山的秋色美景,使我们不能忘记为南北山绿化做出贡献的人们,因为有了他们的不懈努力,尽心养护,才取得了南北山绿化工程的丰硕成果,昔日的荒山童岭变成了今日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的绿野仙踪.

初访文峰碑

西宁旧八景的文峰塔是我们向往已久的去处.知道它就在乐家湾南边的山巅上,对我们这些喜欢出行的驴友还是颇有诱惑.为此行我专门在网上对去文峰塔的路线、距离等进行了查询,得知从南川东路好走.

10月17日是个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同侯兄约好在南川东路的烈士陵园站汇合,11点15分我们向文峰塔进发.一路地漫上坡,我们穿过了南酉山村,远处的塔就在东边的山顶上.我们没走公路,沿山路径直走向目的地.由于在此之前我们曾多次登泮子山,两处相比较,南山的景致同泮子山差距甚大.这主要是朝向不同,得到的太阳照射强度不同,泮子山处在阳坡光热条件好,南山基本上是阴坡,地表温度较低,低洼处的地面已经上冻.同泮子山的植被及绿化程度相比较,南山上的草木枯黄、缺乏生机.我们经过这里已经是正午时分,上冻的地表层又化冻了,走到这种坡面上一不留神就会滑倒.

俗话说“望山跑死马”.塔就在前方,可就是可望而不可及.这里的地形是呈东西走向的三道山梁,由于初次踏上此路,路况不熟,有点偏离方向.从一道山梁下去,翻上沟壑,才走上了正道.山野中,大多草木已经枯黄了,但许多野花枯枝挺立,花形如同干枝梅一样,虽然干枯,却保持了完整的形态.枝头毛茸茸的花形,不失盛开时的美丽.偶尔也能见到个别仍在开放的野山菊,同以往见到的一般山菊不是一个品种,花形较大,花茎较长.虽然少见,但形状明显好于一般的山菊花.许多开败的花卉已经结籽了,仔细辨认出有野葱的种子.一路上采摘了许多,准备在家里试种.


约过了两个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在看了碑文及同游人的交流后方才知道,这里并不是文峰塔而是文峰碑.据碑文介绍该处建筑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产生与明朝弘治年间.是倡导西宁文脉顺畅、文峰兴旺、文人辈出之意愿.原来的文峰碑为方形五层的阁楼,楼高25米.阁楼内塑有魁星、文昌两尊神像.原建筑毁于上世纪60年代的“”时期.于2007年,西宁市及城中区政府应群众要求重建,文峰碑建筑群,包括塔楼碑壁、廊道、亭子、铸铁香炉等.由于建成时间才三年,看上去如同新建成的,还是动用了相当的人力财力.新的碑楼建在原址之上,其中保存了原建筑的遗存.新阁楼仍是方形五层,高33米.碑身每层的四角悬有风铃,塔的东西两面刻有“钟灵毓秀”“文运昌盛”字样,塔高层的东西南北面分别刻有青龙、白虎、玄舞、朱雀的图案,塔形建造得非常古朴壮观.

据这里的管理人员介绍,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常聚之地.从地图上查询得知,文峰碑位于熊家山的山头上,海拔高度为2700多米,比城里高出500米.登高眺望,东面隔一条川,对面山顶上的塔才是文峰塔.向西望去,南酉山村的全貌尽收眼底.南山上的帆亭在北面的南山的西头,却是十分矮小.许多在城里位于南边的景物这会儿都在北面了.向北望去,北山的全貌呈现眼前.用望远镜详观,大墩岭泮子山尽收眼中.在文峰碑四周的山坡里望见最多的仍是方形的蓄水池及南部山梁上的蓄水池.以及一层层鱼鳞坑里的油松、祁连圆柏,南北山绿化工程的成果比比皆是.如果时间提早两个月,这里的景色一定非常的清秀.

贮立在文峰碑下,遥望文峰塔,聆听碑楼上风铃发出悦耳的铃声,一路攀爬的疲惫顿消.就觉得10公里的山路没有白走,收获颇丰,不虚此行.

宁静的天门寺

我的工作单位位于西宁最繁华的闹市街区西门王府井的楼上,这里有王府井超市、西大街百货商店、三丰商场、水井巷市场等大小不一的超市商铺,这里车水马龙,人流如织,身处闹市之中,整日车辆行驶的轰鸣声、商家的叫卖吆喝声、大屏幕影墙中不停滚动播放的配乐广告声不绝于耳.除了以上声源之外,这里还是乞讨者的集中地,现如今的乞讨者多以唱行乞,且都配有扬声设备,于是乎你方唱罢我登场,楼下传来的各种高音的低音的、远处的近处的、悦耳的刺耳的此起彼伏的“交响乐”就形成了名副其实的都市喧嚣,这种声音极具穿透力,即使关闭办公室的所有窗户也无济于事,满耳还是这种无休止的噪音污染.

在这样的环境里呆的时间长了,会产生都市恐惧症,烦闷之余就幻想着,能回到原生态的自然怀抱之中,没有车行的轰鸣,没有高低音喇叭的刺耳,寂静之中只有鸟儿的清唱,风起时松涛的余音等

如今的西宁人,知道佑宁寺的人不少,知道天门寺的人真不多.其实这两座寺院相隔并不远,天门寺就位于佑宁寺所在的这条山沟里.过了佑宁寺,往里几里之外的山上就是天门寺.

常言道,“天下名山僧占绝”.天门寺就建在松柏掩映的红色石灰岩山体之上.如今路修好了,游客乘车可到达半山腰处的八座如意塔处.据史书记载,天门寺是佑宁寺的创建者,来自西藏的嘉色活佛闭关修行之处.游客到此放眼望去,山势嶙峋,十八罗汉峰、一百零八个修行洞,还有蜿蜒上山的道路及漫山遍野盛开的雪青色高山杜鹃尽收眼帘.山风拂面,清新的空气中飘来阵阵山野花香.

张宏河作品三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天门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从这里往山上望去,古松柏树间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经幡,外加作为背景的红岩、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处神圣、壮观的景色.沿着小路向上攀登,信徒堆放的嘛呢石堆随处可见,各种造型的苍松古柏散布山坡,尤其是那棵形似母携子爬山的柏树,造型十分别致,让人称奇.这里的山体为石灰岩风化层,路边的许多松柏为了求生存,硬是将根扎在岩石的缝隙之间,形成了“树抱石”的奇观.上山的石阶边上随处悬挂着新旧不一的经幡和哈达,及散落在路边的花花绿绿的“鹿马”,似乎在提醒游客,这里是神圣之地,任何的张狂和轻佻都是不允许的.

脚踏着花岗岩石阶,沿阶而上,徒手的人也会气喘吁吁,但路边的宗教建筑、道路石阶比比皆是.这里的一砖一瓦无不凝聚着出家僧人的汗水和艰辛.让游人不得不感叹宗教信仰的力量.不觉中已到了天门之处,这里像是一个形似竖起的葫芦的细腰处,僧人为了天门寺的安全特意在这狭窄上山通道口安置了木门木梯,游客只能由这只能一人通过的通道上下进出,所以这里真正是一处“一人当关,万夫莫开”的险隘.据传,在公元1724年反清事件中,清军攻打天门寺,这里的僧人就占据这种有利地形用滚木擂石,硬是没让清军攻上山来.而且让清军丢盔卸甲,狼狈撤回.据说有副属于清军大将年羹尧的铠甲,还被北京故宫收作文物,保存起来了.

过了天门再上二十多层石阶,有颗高大的古松树,传说这是嘉色活佛在此休息时,自己的手杖化长而成的.也就在此处,许多哈达系在路边的岩石上,向寺僧请教才知,系哈达的地方原来是个石洞,是守门的僧人值班的地方.出家人是不怕苦的,而信教徒们怜其辛苦,用哈达堆系起来当门帘,为这守门的僧人遮挡风寒.在此处俯视天门,越觉格外的神奇.天门由形似围脖般的岩体构成,岩体上遍布松柏,这一切构成了天门奇观.天门的木门一旦关闭,就没有人能再上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天门,也才有了天门寺.

据同行的寺僧介绍,当地人有登高上天门的传统.跃上天门就预示着行者的一切会更上一层,就如同鲤鱼跳龙门一般.难怪求学的学子、城乡三教九流络绎不绝都要常来这里.寺僧讲,天气好的周末,上天门的人要排长队才能上去.

到了天门,离天门寺就不远了.再往上爬二三十米就登上了天门寺.该寺建造在红色石灰岩山洼之中.周边有狭窄的通道可绕寺一周,寺边挂一口钟.寺僧说游人最好绕寺一周,敲钟三下,表示对佛的祈福和良好的祝愿.该寺建筑面积不大,壁内供奉着该寺的历代松布活佛的灵塔及松布六世(原省政协副主席,2005年圆寂)、松布七世小活佛的照片.供桌上点着数盏酥油灯及信徒供奉的食品香钱.由于防火的原因,寺内不燃香火,门外设一座煨桑台,松枝焚燃时飘出阵阵的松烟.

漫步在下山的路上,沐浴着充满松柏香气的清风,聆听着林间清脆的鸟鸣声、松涛声和经幡舞动声,满耳天籁之音,身心得到了充分放松.想想工作生活在都市中,不绝于耳的是不断的喧嚣和纷扰,就十分庆幸能有天门寺这样的圣洁天地,可以常来这里,享受清风,享受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