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历史材料题常见的解答误区

点赞:18240 浏览:8167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阅读与分析历史材料是高中历史教学要培养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高考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首要内容.如何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既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本文试图从学生材料题解答时出现的常见错误入手,分析错误原因,寻求相应的对策,以期达到提高教学实效和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愿望.

关 键 词 :材料解析题;考查;阅读

自1989年在全国普通高考中首次推出材料解析题这一题型后,经过二十多年的高考实践,不仅已经成为非选择题的基本形式,而且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是高考的必考题.最近两年浙江省高考试卷也把考生的史料解读能力的考查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且在当今文综考试的背景下,这种题型分值极大,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也高,所以常常让学生产生错误.下面是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以供同仁参考.

其一,问题材料,孰先孰后.很多学生平时在材料题作答时有这样的一种习惯,就是先看材料,再看答案,这种不带问题的阅读几乎是在浪费时间,在“一寸光阴一寸金”的考场上,这是大忌.所以平时必须要求学生养成带着问题看材料的习惯,即先明确题目要求,再有的放矢地去阅读材料,这样可以提高解题的时效.

漫历史材料题常见的解答误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材料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其二,囫囵吞枣,冤枉失分.现在高考题一般一组设问中往往是一个大问题中有几个子问题,而且有些子问题又比较隐蔽,这种情况很普遍,所以要求学生明确圈画出几个问题,以免在答题时遗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其三,课本材料,无可适从.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般分三种类型.一是“材料型”,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这种问法的答案应该要通过解读材料,从材料中直接或间接获得,“论从史出”,首先要忠于材料,老老实实在材料中去找答案.二是课本型的,即“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种设问材料只是供切入情景,要通过联系、回想所学知识才能获得答案.三是“结合型”,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类答案不能完全从材料中得出,部分答案必须结合所学相关知识来回答,不同的设问方式决定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和答案的来源,否则就会文不对题.

其四,忽视限制,南辕北辙.有些学生出于习惯,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设问的答案语上,对于语文中的“定状补”部分有意无意地忽视,似乎无关核心,殊不知,这样往往给答题造成了方向性的错误.规范的材料题的问题中,一般都有限制性的条件,包括时间、空间、角度等的限制.关注这些限制性条件就明确了设问的考查要求,并直接决定了要具体回答的内容.

其五,顾此失彼,错失信息.这是在材料阅读环节学生常犯的一个错误,即关注材料正文,一些看似“附件”性质的引文的出处、时间、作者等不加注意,而恰恰是这些往往蕴含着很有价值的信息,能给我们某种有效的暗示与引导,给问题的解答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于一些小问题,如果从正文入手,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概括答案往往会词不达意或不够简练,再结合材料正文的内容,便很容易得出实质,而且也直接影响到下一个问题的解答.

其六,标点符号,熟视无睹.作为文字材料题就必然有标点符号,正因为太普遍了,所以往往让学生熟视无睹.而其实巧妙地运用标点符号对文字材料内容层次的迅速把握非常有用.我们按照行文的习惯,都会自然断句,找短句中的标点会使我们省去很多阅读时的障碍,比如个别字不认识、不理解等等.找标点主要是找句号或相当于句号的分号、问号、感叹号等,一般一个句号表示一个意思,看一段材料中有几个句号,把每个句号的意思归纳一下,很容易把一段材料的要领把握.另外标点中的省略号还有特殊的功能.由于受答题时间和试题篇幅的限制,在引用大段原文时往往有所删略,而保留下来的文字自然是与命题者的考查方向紧密相关,尤其是对于要求概括材料内容的题目来说,每一个省略号的前后可能就隐含着重要的解题信息.

其七,不问分值,随意作答.在解答材料题时,学生在文字量的把握上常常会走两个极端,或大肆铺张,或片言只语.规范的材料解析题,每个设问后面都注有分值,从某种角度说,分值暗示着答分点,比如高考试题中,分值8分的极有可能意味着四个答分点,三个答分点的可能性极少,而你回答时一句两句,显然是没有把命题者试图考查的知识层次充分地表达出来,这时就必须思考怎样从广度上展开或深度上去挖掘,而相反如果分值很小,哪怕是非常熟悉的题目,选择最核心的回答.不然随性而动,洋洋洒洒一大段,结果浪费了时间,还有可能把要点给掩盖了.

其八,语言表达,意气用事.阅卷时常常会碰到让人忍俊不禁的时候,比如日本蓄意发动甲午战争,学生用上“小人之心”,国民党统治后期用“水深火热”“生不如死”等词,把历史学科与语文混为一谈,把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所要求的语言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漠视了,滥用文学修饰语口语俗语.这就要求在平时加强学生的语言使用的学科意识,以历史教材语言表达为范本,平时阅读历史课本不仅要关注史料和史论本身,同样要揣摩教材在史料叙述和史论阐释的科学严谨的表达,让学生以历史的语言去解答历史的问题.


当然,不同层次的学校和不同认识能力的学生,在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方面所暴露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为此类题目本身就是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有点是属于信息获取的能力,有点属于分析理解的能力,有点属于知识迁移的能力等,所以针对不同的情况,教师在具体指导的时候更要注意区别情况,有的放矢,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帮助学生提高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能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