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的解题技巧

点赞:11273 浏览:4631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在新课标《考试大纲》中,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能力是这样要求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这个考点有以下三层意思:1.“从不同的角度”,实际上是要求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具体地说,有作者角度(作者的思想观点、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都可能对写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作品主题的表现)、作品角度(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读者角度(主要是读者的个性化解读).2.“不同的层面发掘”,就是要求对文本进行深浅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和发掘.3.“作品的丰富意蕴”,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内容,是指读者从作品中领悟到的意义,即通常所说的言外之意.

本考点就是要求考生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善于进行层面切割,实现多元化鉴赏文学作品的目的.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的命题往往具有以下特点:1. 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难点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2. 设题讲根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的内容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3. 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进行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4. 答案有限制.它不能像平时阅读那样可以见仁见智.这是选拔人才的高考,阅卷时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5. 表述有区别.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等问题”;有的不明说,表述为:“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请作简要分析”等.

在解答文学类文本探究题时,要注意以下技巧:

一、 读懂文意

鉴赏与评论前首先应该对作品进行充分的理解,要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解题的首要条件.要边读边想,特别关注重点词句和文段.要精读,而不是粗读,更不是一目十行地跳读.一般来说,读两到三遍是必须的.阅读文本时,要全神贯注,做到字字入眼,句句入心.因为鉴赏与评论的突出特点就是依附于文本,而不是完全独立于文本之外.读懂文本,直到悟透文本,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

比如,2012年高考全国卷(新课标版)文学类文本阅读第4题: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马裤先生》写的是一个身穿马裤的乘客如何在火车上颐指气使,让火车上的茶房伙计十分烦躁,也让同车的“我”不胜其扰,以至走出车站后呼唤声仿佛还在耳边萦绕.在解答这道题时,要意识到是要求回答“我”是否具有人性弱点.这道探究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无论对这个观点认同与否,要想获得高分,就一定要从文章中找依据.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的解题技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作品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2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 选准角度

选准角度是指要找到评论的切入点.一般来说,对文学作品的评论与鉴赏,可以涉及它的内容、形式、思想等方面.但高考考查的是考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常题干中会有“某个角度”“一个角度”“两个角度”的限定.针对限定的分析角度,要集中笔墨进行有理有据、条理清晰的分析,力求以小见大.

比如,2012年高考湖北卷第19题: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

几千年来,杜鹃鸟被美化的原因有很多,文章中也给我们提供了不少角度.比如,“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杜鹃鸟已成为中国文学中表达思归之情的符号”“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你只要选择其中一个角度,结合文本材料中所提供的内容,解答出来即可.比如,从“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角度:杜鹃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文章引用贺铸词《忆秦娥》句“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和唐诗“杜鹃枝上月三更”,烘托了杜鹃鸟啼的凄美.啼血化花的传说,用杜鹃花的美丽衬托了杜鹃鸟的美好.杜宇望帝和“姑嫂鸟”的传说,则赋予杜鹃鸟道德和情感意义.上述诗词和传说,赋予杜鹃鸟美好的外形和高尚的品格,美化了杜鹃鸟.把不无恶名的凡鸟提升为具有美彩的文学形象,显示了文学的力量.


三、 紧扣文本

鉴赏或评论要符合作品的实际情况,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名词术语,要避免泛泛而谈或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喜好而随意地褒贬.要从整体出发,把握作品的基调.同时,要知人论世.因为文学作品往往表现作者的理想、志趣,并与作者的经历、思想状况以及个性有关,所以要知其人;又因为作品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往往跟社会的变迁、时代的风云密切相关,所以要论其世.

比如,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18题:在②段和③段中,“我”都见到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必须明确探究的方向,结合文本,深入文本,多元化地感悟和体验.提出自己明确而又有创意的见解,辅以辩证、规范的答题.首先,要了解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以及这个人物形象生活的背景;其次,从文章中得出二者的不同感受是什么;再次,确定二者为何会有不同的感受,林黛玉的感受基于她的身世,作者的感受来自于自己的生活;最后,分点表述.

四、 言简意赅

首先,要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也就是提出自己对该文的总体评价;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介绍和引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采用“述评结合”的方法.结构要清晰,短巧,完整;语言要精炼,明晰,严谨.不刻意地去追求语言的华丽美或雕琢美,而要力求做到语言表述得简洁、流畅和规范.一句话,语言表达时切忌拖泥带水,而要做到准确流畅,言简意赅.

比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第14题: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作品这样写对表现小说内容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比如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作用,比如对小说中典型环境的作用,比如对小说中情节内容的作用等.答题时只要围绕小说中的三要素来回答即可.首先,要抓住这样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它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特征,如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其次,是从环境角度来考虑,有助于表现小城平时的生活状态;再次,从情节内容来考虑,这样写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在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的意蕴时,要注意避免以下失误:

一、 漫无边际

对文章的分析和评价脱离了作家创作的目的和作品中的时代背景,脱离了作品实际.对作品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甚至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证据的材料进行无限夸大.

二、 有失客观

有些考生不能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不能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方法,不能结合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进行评价,而是根据个人之见,无限拔高或贬低文章的思想和观点.

三、 述评分离

或者照搬文中词句,罗列堆砌,不作评析;或者脱离文本,单纯评析;或者引述的词句不能恰当地来支撑评析.

四、 人云亦云

在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没有表现出针对文本的独立评判,而是盲目地引述某些通用的评价用语,企图“放之四海而皆准”.

(作者系河北省辛集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