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二题2016年第3期

点赞:3389 浏览:1087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沅水,源源流淌着文学的河流

发源于云雾茫茫的云贵高原都匀大山峡谷里的沅水,天赋其神秘莫测、激扬汹涌,时而如龙腾,时而似虎跃,穿越黔东、湘西三十五个县、市,从常德骤然注入八百里洞庭,尔后缓缓融入烟波浩淼的长江.

沅水属于山谷型河流,干流全长1050公里,水势陡,流量大,河道弯曲,险滩重重,仅在湖南省境内的500多公里干流,就有128处险滩,平均4至5公里一处.

如此陡险弯曲的长流,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属罕见.

正由于它独具陡险、弯曲、漫长的特性,上天才赋予了它文学的灵性.沅水是洪荒时代天上大神张果老犁的河——这一流传千古的神话传说,说明开辟沅水古老文明的始祖,即是民间传说的八大神仙之一的张果老,他为人类造福而备受崇敬与颂扬.

远古时代,高辛王帝的女儿辛女与抗敌功臣、苗族英雄盘瓠私奔婚配,从京城来到沅水中游西岸这蛮荒之地开辟天地,创建家园,播种文明,繁衍生息.后来盘瓠不幸遭谋杀抛尸于沅水,辛女沿着沅水流域寻夫尸体,哭干了泪水而气绝化为一石,屹立于沅水之滨,后人称之“辛女岩”.湘西苗人尊辛女为“神母”,尊盘瓠为“神父”,并立寺庙“辛女祠”“辛女庵”“辛女宫”“盘瓠庙”祭之.

从此,辛女与盘瓠的传说故事,动听而凄婉地流传于沅水流域,且在诸多古籍与地方志中均有详细记载等

由于上述神话、传说故事的诱惑,楚臣屈原被流放时竟选择了这条神秘的河流,去寻找自我解脱的精神慰藉,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不朽诗章——《九歌》.正如沈从文在其散文名篇《箱子岩》中写道:“两千年前那个楚国逐臣屈原,若本身不被放逐,疯疯癫癫来到这种充满了奇异光彩的地方,目击身经这些惊心动魄的景物,两千年来的读书人,或许就没有福分读《九歌》那类文章,中国文学史也就不会如现在的样子了.”这就是说,中国文学史的重头文章是在这条神秘的沅水上书写的!可见沅水对中国文学史的重大贡献.

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系唐开元十五年进士,先后任过补秘书郎、汜水尉、江宁丞,晚年被贬沅水上游龙标(黔阳县)尉,迷上了这条旖旎而富于诗意的河流,常乘船上下沅水游览、体验,曾在沅水中游卢(古“泸”为“卢”)溪县城武溪镇驻足与友人会聚、话别,并赋诗《卢溪别人》,诗曰:“武溪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同时,他还写了很多与沅水“沾亲带故”的诗词,如《留别武陵袁丞》《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送魏二》《送程六》等.唐代还有许多大诗人游历沅水时也写下优美的诗词,诸如刘长卿的《送任侍御谪黔中》,刘禹锡的《蛮子歌》《晚岁登武陵城顾望水陆有感》,诗仙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曰:“桃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国现代文学巨匠沈从文十五岁开始从戎,在沅水流域漂泊了五年,对沅水情有独钟,他曾写道:“海虽然很大,给人的幻想也宽,但那种无变化的庞大,对于一个作家灵魂的陶冶,无多益处可言,黄河则沿河人口都市太多,地宽人少,也不能教训我们什么.长江还好,但到了下游,对于人的兴感也仿佛无什么特殊处.我赞美我故乡这条河,正因为它同都市相隔绝,一切极扑野,一切不普遍化,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点原人意味,对于一个作者的教训太好了.我倘若还有什么成就,我常想,教给我思索人生,教给我体验人生,教给我智慧同品德,不是某一个人,却实实在在是这一条河.”沅水赋予了他文学的灵性,使他写出了很多与沅水相关的文学作品名篇:《箱子岩》《泸溪·浦市·箱子岩》《老伴》《船上》《辰河小船上的水手》《桃源与沅州》《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常德的船》《沅水上游几个县分》《丈夫》等等.直到晚年他仍常说:“我人来到城市五六十年,始终还是个乡下人,不习惯城市生活,苦苦怀念我家乡那条沅水和水边的人们等”可见沅水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影响着沈从文的一生一世.


当代众多文人、作家,更是对奇特的沅水赋诗撰文,讴歌不绝,正如生于沅水下游、长于沅水下游当代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水运宪所言:“沅水,是一条源源流淌着文学的河流等”

翠翠绒线铺

凡是读过沈从文先生当年描述泸溪县老城绒线铺人和事的纪实散文名篇《老伴》的人,知晓翠翠是泸溪历史上一个真实的女子,而他的中篇小说《边城》中的翠翠则是虚构的艺术形象,只是印入了真实翠翠的影子而已.沈老在《老伴》一文中这样写道:“等这小孩子年纪虽小,心可不小!同我们到县城街上转了三次,就看中了一个绒线铺的和他年龄差不多的女孩子,那时节其实连一双多余的草鞋都没有,把带子写得同我们回转船上时,他且说:‘将来若作了副官,当天赌咒,一定要回来讨那女孩做媳妇.’那女孩子名叫‘翠翠’,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女孩印象而来.”

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文坛兴起了沈从文文学热以来,前来我们泸溪县老城寻访翠翠绒线铺的文化名人确实不少.那时,我系县文化馆文学专干,省作协会员,小有名气,凡来泸溪寻访翠翠绒线铺的文化名人,都要先来文化馆找我,而我感到这是一桩极有意思的差事,且又认为这是一个喜爱沈老文学作品的作家的一份责任,一份荣耀,所以我是“有求必应”的,乐意当向导.

我有得天独厚的地域区位,所在的县文化馆是一座古老的高围墙四合院,与翠翠绒线铺背靠背的相隔一道高墙,也可以说是邻居,都位于十字街边,绒线铺店门临大街,文化馆大门临小街,即小巷弄——从十字街口通往沅水与武水交汇处的东码头,是当年沈从文和他的伙伴们上码头进县城大街上的翠翠绒线铺的必经之处.关于翠翠绒线铺的故事以及其历史变迁等等,近十字街边的老人们无不知晓,我当然也是心里自有底儿,成了讲述那个历史人物故事的“专家”等

确切地说,我是从祖居十字街边与县文化馆相邻的金光誉、邓师傅等老人那里得知的,翠翠绒线铺是从十字街口往北傍右边长长一排木质结构店铺数去的第三间,尽管历经岁月沧桑,店铺几易其主,但老房子、老地盘依旧存在,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仍然如此. 记得一九八四年金秋,上海青年女作家蒋丽萍赶着沈从文文学热的浪潮,从大城市上海千里迢迢来到我们湘西泸溪这个小县城寻访沈从文笔下的翠翠绒线铺.那天清早,我引她到原绒线铺店门边一看,令她十分诧异的是:这里已不再是她梦中的绒线铺了,而变成了斋粉店,因口味好,很招客,许多人自行排着长队等候吃斋粉,这是泸溪古老的传统饮食特产,一个装束简朴而十分干净的年约七旬的老妪和她约十五六岁的俊美孙女正忙得手脚不停.人们将老妪喊“杨婆”,将其孙女喊“甜甜”.蒋丽萍面对这“一老一少”痴凝良久,然后对我悄声说:“当年翠翠绒线铺已变成了斋粉店,真的是世事如棋局局新呀等”须臾又对那“一老一少”审视起来,似乎发现了什么“秘密”,轻声问道:“那一老一少的俊模样,我好像感觉着——莫非就是翠翠与她的孙女已将店铺改弦更张了?”

时过年余,即一九八六年六月中旬,湖南著名侗族作家、《楚风》杂志主编李鸣高(林河)老师来泸溪考察盘瓠文化时,要我引他去看翠翠绒线铺,我说它已变成斋粉店了,他说:“变成斋粉店了,那就让我去尝尝泸溪特产斋粉吧等”

我顺应了他的心愿,引他去吃斋粉等

他边吃斋粉边赞美道:“嘿,倒看不出呢,那婆孙的手艺真不错,这斋粉香喷喷的,非常可口,我还要吃一碗呢!”歇会儿又说:“我倒有个想法,那婆孙俩是否粘了翠翠的灵气,要不怎能弄出这般美味呢!”

更有甚者,一九九〇年十月全国首届盘瓠文化学术讨论会在泸溪县召开之际,不巧,那几天杨婆因病关闭店门,与会著名民族文化史学家龙海清、石建中、徐华龙、肖兵等人未能入店去品味斋粉,竟要去摸一摸往年的翠翠绒线铺而现在的杨婆斋粉店门,因那毕竟是绒线铺的老房子,说什么自己亲手得摸了,心里也愉悦了等

湘西二题2016年第3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绒线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尽管时代变化异常,沈从文笔下的翠翠魅力依旧,她所经营的绒线铺仍然令人神往.

一九九二年八月,北京《民族文学》编辑、青年作家尹汉胤来湘西组稿时,特地从沈从文的故乡凤凰过来,寻访翠翠绒线铺,此时,他才得知,当年的翠翠绒线铺已历经几变:先变成了斋粉店,而现今又变成了南杂店,是四川人曹氏在经营,据说杨婆孙女已远嫁,她年老体衰,力不从心,才将店面出租等

回京后,尹汉胤写了篇散文《泸溪,一颗出水的明珠》发表在《人民日报》“大地”文学副刊上,有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初到泸溪的我,不管是泛舟在洞河、沅水,还是漫步在小城的窄巷、小街,竟然不感到陌生,各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隐隐在心中还有种莫明的亲切感.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想来是陶醉在沈老的那些描写湘西的散文太久了的原因吧.”转而又写道:“沿街的旧屋,沅水上来往的船只,满脸皱纹的老人,全都古风犹存地续写着自己的历史.听说就连那家沈老曾去过的绒线铺,房子依旧在街口,只不过换了营生.是岁月有意挽留这小城的脚步?还是这小城格外眷恋过去?望着泸溪苍老的容颜,我心里不免矛盾着,更有些不解.”

时过两年多,历史终于作了解答:一九九五年沅水下游五强溪电站库区关闸发电,泸溪县府迁至新城白沙,老城楠木洲变成了一片废墟,因此,翠翠绒线铺只留了个遗址等

二〇〇三年十一月,沈从文的次子、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沈虎雏偕夫人张之佩在吉首大学教授郑英杰的陪同下,特地来泸溪县老城寻访翠翠绒线铺遗址.当我带领他们前往楠木洲那片废墟上找准了翠翠绒线铺遗址时,他们高兴得不得了,虎雏老师赶忙拉扯我,要与他们在那里合影留念等

二〇〇四年六月,湖南卫视公共频道“风情地理”栏目组总编导、湖南十大名记者之一的柳中谦带领一马对当年翠翠绒线铺进行了深层次的调查,走访了在老城土生土长的年届八旬的金光誉老人,尔后又走访了在老城土生土长的儿时曾常去十字街边绒线铺写针线,与翠翠面熟的九十八岁老妪杨玉桂,通过他们讲述翠翠绒线铺的故事,再现了那段生动的历史风貌,拍成片子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于是,世人皆知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是泸溪历史上一个真实的女子,翠翠绒线铺是泸溪历史文化扉页上的一点璀璨的光斑!

责任编辑 张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