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二题2016年第12期

点赞:5108 浏览:1920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感受庐山雾

庐山是集冰川、湖泊、森林、草原、牧场、河流、珍稀动植物于一体的,这里有壮观的冰川、宁静的湖水、茫茫而幽深的原始森林,而这些原本都只是书面的,是苍白的,是容易被人忽视的.只有当你天马行空地自由行走在其中去感受时,才会理解这生动的一切是真实的存在.我有意识让自己没离开庐山前,有更多的行走.贾令伟也有同感,于是,我们结伴再一次出来,最后一次出来.他觉得,在山里走,随便到哪里走,都比坐在屋子里好.我们沿着牯岭街的另一头,往小天池和望江亭方向走去.

走在山顶上,感觉庐山所有的景,几乎都有被浓雾缭绕的时候.在这里随意走着的任何一个人,都可独自成为一幅风景画.生命本身一场漂泊的漫旅,遇见谁都是一个美丽的意外.

不知不觉走到海拔高度在1020公尺的小天池时,有种异样的感觉,脚步更慢了一些,那位庐山妇女也停下来,与我们拉开有50米的距离.我们各自观看着无人的四周.周围的植物为落叶与针叶混交.

在这里,南望牯岭街和窑洼冰窑,西望剪刀峡冰川套谷,感觉正好时,周围发生了奇妙的变化.说话间,忽然飘来一股强烈的雾气,扑向路面,扑向我们,扑向车辆.渐渐看不清十米开外的车辆和人.越来越浓.把正说话的庐山妇女与我隔离开来.整个路面淹没在了烟雾里,眼前云腾雾罩,只可依稀看到两步以外的人影.据说,庐山盘山公路三十五公里,有近四百处转弯,这里就是1959年所作《七律·登庐山》中的第“四百旋”.

我记不得当时自己究竟捕捉到了什么,只是心里很愉快,想写点什么.常常,途中的一些灵感或一些临时想到的碰到的有趣的事,如果不及时记下,可能很快就会在记忆中淡化.记下的也许是诗的意境,小说的情节,那是镜头不可以捕捉到的.那种感觉,像花朵一样,开始散发着幽香,安静而急切.可以这样说,似乎一朵花的绽放,需要相应的气温、水份、日照.灵感的到来,文字的流出,也如花开,需要心情,环境的刺激.

刚才的精彩你看到就看到了,没看到就永远看不到.没有人欣赏或被人偶尔看到,它都存在过,它都会逝去.就像花儿,你爱看不看的,它都自顾地开着,不告别地飘落得无影.

望江亭里望不到江,望江亭外雾茫茫,我在雾.我望见两步之外的三两个人,他们也在雾,我们几人同时捕捉到了美丽而难得的一瞬,不同的是他们的意境是眼前风景,而我的意境在心里.

我寻找着云雾的来源,已无法寻找.这奇妙而神秘的变化,一瞬间工夫,浑浊不清的大雾环绕在人的呼吸之间.似乎欣赏这里云峰时是不容人眨眼的.

贾令伟描述着我刚才错过的那个瞬间,他说,只见云雾从谷底慢慢地却也是迅速地升腾,沿山坡漫延上来,我喊你想请你以那云雾为背景为我拍照,可你就是不过来,急死人,简直太可惜了,那么好的景,对我来说,是百年不遇!各有各的逻辑.

云雾还在继续不停地变换着.我希望这奇妙的云雾能够重新回到开始升腾的时候.我内心多少有些歉意地耐心和他一起在原地等,想等到那浓浓的云雾散开.可是,我们等了一个小时,他刚才所看到的那种景致再未出现,那雾已与雨天变成阴浊一片.到望江亭时,云雾继续在山谷里变换着,眼前是化不开的浊云,看不到江面,雾山雾海的,什么也看不清了.正午时分恍惚已到了傍晚.亦如眼前聚聚散散、飘来飘去的迷雾,如心里的矛盾,这个矛盾去了,新的矛盾又来了.

人与景的相遇,如人与人的相处.终于,我们带着遗憾离开了那个峰口,一路上,他就多了一种“抱怨”.我想,于他,虽未拍成照,却用那份时间、那份心多看了几眼云雾,那云雾会定格在他脑海里吧.

这是我看到过的一场最变幻无常的、最奇妙也是最美丽的迷雾,这个过程如此曼妙又如此迅速,一分钟的样子,眼前景色全变,阳光隐得无影,雾气涌动,细雨飘拂等不经意间走进了一个天然立体影院,看一场始料不及又令人痴迷的立体记录片《雾趣》.当那雾沿着台阶爬上,沿着山坡在树林间漫延开来,树木和山头很快没在浓雾中,山峰在云雾里时隐时现.此时,有置身仙境的感觉.

铺天盖地的浓雾挥之不去,水雾里的细珠越来越大,渐渐凝成越来越粗的雨丝.

人亦如一座山,被现实的迷雾折磨沉睡多年以后,或者长荒,心中无物,或者蓬勃地疯长,迷雾散去,方露真峰.人生必须带着一些遗憾地往前走的.许多风景是活的,是一去不返的.放下,才可享受到心灵上的安宁和快乐.一些人,一些事物,都是一去不复返的,还有机遇,灵感,景致,感觉.有时,露,是“不得不”,隐,藏着极大的快乐.空谷幽兰,香在无心处.

迷人的老别墅

有六个老别墅比较集中,即283号别墅基督教堂、282号别墅传教士别墅、281号别墅李德立纪念馆、280号别墅露天酒吧、310号别墅赛珍珠别墅、307号别墅国民党军官别墅圈在一起,称为“老别墅景区”,在这里可集中读庐山老别墅的故事,快速翻开庐山历史画卷.在老别墅里看到很多发黄的陈旧照片,它们是属于这里的记忆,有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赛珍珠,有曾在周恩来与谈判中起作用的马歇尔等等.长长的台阶形成的街道,把别墅和别墅联系起来.我不舍得一次把这些别墅看完,我想留给自己在这里的每一天慢慢享受.

最想去的,还是赛珍珠别墅.心里一直有个强烈的愿望,就是寻找赛珍珠在这里留下的痕迹.

赛珍珠每次走进我的视野,似乎都在不经意之间.记得上学时,我在东关小学附近的影院里看过两个根据赛珍珠小说改编的电影,一是《庭院中的女人》,一是《大地》.不知怎的,还是感觉里面只是一些中国符号式的东西,总觉得她没有掌握中国人的内核,所以,看似地道的中国故事,后面却是美国的一种庄园式的理想,总归是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在讲述她在中国看到的故事,或说是新鲜事.

在庐山期间,我曾两次到过赛珍珠别墅,越来越大的兴趣去寻访的过程中,我对赛珍珠有了更多的了解.

准确地说,这栋叫“赛珍珠别墅”的老房子,应该叫“赛兆祥别墅”.赛兆祥是赛珍珠父亲为自己起的中文名,他是1883年来华的美国传教士.1897年,赛兆祥写下称为86A的一块山坡,建起了一层楼的铁皮顶房子.当时赛珍珠父母正在美国休检测,出生才三个月,她便被父母带到了中国,她在一种双语环境中长大.赛兆祥也许不会想到,他带来中国的女儿,日后在这里开始了她的写作并摘取世界文学的桂冠.赛珍珠的中国故事基于她自己作为一个传教士女儿的亲身经历和她的亲眼观察所得.之后40年中的大部分岁月她都生活在中国.赛珍珠决心从事写作始于1914年她在美国大学毕业,返回中国把患病的母亲送上庐山,那一年,她22岁.1934年,42岁的赛珍珠离开中国回美国.1936年,赛珍珠将此别墅转售他人.至今,又过去了70年.这期间有多少人住过,难以计数,1946年国民政府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就曾居此.如今的赛珍珠别墅与周围的一片老别墅经过统一修缮,是“老别墅的故事”里的一个. 赛珍珠别墅地基很高,石块垒起的台阶通向屋前宽阔的阳台,阳台连着走廊.第一次踏进这个老屋,就注意到它阳台上的鲜花,尤其是那盆吊兰.窗户上的那几盆很老样的检测花卉,大概是当年花开的样子吧.

庐山二题2016年第12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别墅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直走到头右手那间,便是赛珍珠的书房,书房里书橱旁,有一把竹摇椅.

紧挨着老式壁炉,摆放有赛珍珠出版的各种版本的著作.赛珍珠一生著有七十多部著作,她的女权主义的散文集《男人女人面面观》一度曾被拿来与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作品相比,也成为当今美国关于性别讨论的一部分.赛珍珠是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也是用英语写作中国题材获此奖的西方作家第一人,这个第一至今仍是唯一.还获过普利策奖、豪厄尔斯奖章,被选为美国文学院院士,以及荣膺十几个名誉学位称号.赛珍珠三四十年的十几部作品,是在中国生活期间发表的早期长、短篇小说.1936年她出版了母亲传记《离乡背井》和父亲传记《奋斗的天使》,接着又出版了她的自传《我的几个世界》以及几部写中国的小说,包括《母亲》、《发妻与其他故事》、《儿子们》、《龙子》、《闺阁》和《同胞》;还有《这颗骄傲的心》一两部写美国的书.她是20世纪最流行的小说家之一,我想,她身上的传奇色彩也许是她的书成为畅销书的原因之一.


她的朋友或敌人中包括林语堂、胡适、、宋美龄、丘吉尔、甘地、埃德加·斯诺和海伦·福斯特·斯诺、罗丝·肯尼迪和约翰·肯尼迪等以及其他许多知名人士.

不知不觉又转到了180别墅——美庐别墅跟前,两次走近美庐,都是在雨中.我喜欢趴在美庐二层的阳台上望下看,我喜欢看院子里的树,喜欢看那绿藤顺着墙缠缠绵绵攀在窗上的样子,哪怕只在窗前趴上一小会儿,不小心看到藏在绿荫中的美庐冷浴池.

院里留有的字迹“美庐”,刻在一块很普通却很大很不规则的顽石上,哪天雨中,我们玩在美庐,才发现那个大顽石很不规则,想拍照时,感觉站着坐着蹲着都不是个姿势,它的高度和形状很令人尴尬.

据说来庐山时曾到过美庐.的这个字迹在“”中,曾两次得到过的保护.1970年的一天,睡觉起来走到题字的“美庐”石旁,看不到那两个字了,问生活管理员怎么回事.生活管理员笑着说,1966年红卫兵一踏进180别墅,围住这块大石头,准备铲去“美庐”和“蒋中正”几个字.走进一看,只见大石头被水泥糊了一层,有个管理人员飞跑过来说,早在1959年7月1日就有批示,“这是历史,留着它吧.”于是,红卫兵大声呼喊:教导我们说,这是历史,留着它吧.然后下山去了.听了微微一笑,说:“这是历史,留着它就不用盖住.”“美庐石”上糊的水泥很快被敲去,恢复了本来面目.

二楼上,导游小姐重复着汪东兴当年向的介绍:“这是的起居室.”神情昂然地说:“哦.久违了,蒋委员长,我来了!”1945年,赴重庆谈判,看见的第一句话,就是:“久违了,毛润之先生.”14年后,这句话竟成为踏进美庐的第一言,针锋相对,轻松幽默,四两拔千斤,与人与史太多的内涵和回味.

望着沾满晨露的绿草,望着寂寞相依的花朵,我想,在这样的院中,即便每日不出去走,如另一半能在此与我相伴,一杯清茶,一本闲书,就真是住在天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