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二题2016年第9期

点赞:5210 浏览:1978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匍匐的姿势或大地的倾听

刘照进

地地道道的农民装束,神韵、气质、动作无不透出几分稚拙憨实,甚至带着几分滑稽.不过没关系,这恰是民歌手们身上的特质,为他们将要进行的“演出”做一层铺垫.

清越的歌声响起来,原汁原味的乡音俚调满地流淌,简单、素朴,不带任何修饰,却将这片地域的文化内涵演绎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以大山为背景,靠水而居的土家族人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骨质里融会了山的粗犷和水的柔媚,他们似乎天生就是优秀的歌手,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他们摘天上的日月星辰为词,扯身边的清风流水为曲,自编自创,自导自演,自歌自吟,用穿云透月的清越歌音,抒发胸中的喜怒哀乐,释放劳动的负重与愉快,描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对爱情的纯真追求等“土家人生来爱唱歌,不唱山歌瞌睡多.”“土家人民爱唱歌,山歌越唱越快活.”

我曾采访过一位农民歌手陈庆国.精神抖擞,丝毫没有农民的卑怯和委琐.耕种之余,他也做些砌墙垒灶的泥水活.清贫的生活丝毫没有影响他对民歌的热爱.无论是上山砍柴,还是栽秧薅草,他都喜欢扯着喉咙吼几嗓子.唱歌已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寂寞时他唱,欢娱时他唱,得意时他唱,失落时他也唱.他的日子里注满了民歌的韵脚,只要心灵的和声轻轻拨动,那些优美的野曲俚调就抬起头来,站到生活的表面.

陈庆国说他最爱唱的是对歌(山歌的一种),他说对歌的“味道”特别浓.对歌一般都是一男一女对唱,而且在野外要相隔一定的距离.隔着河流、山坳,看见对面走着两个陌生女子,年轻的土家汉子按捺不住激动,放开喉咙就把山歌递过去.但他显然未经对方同意,就说“细的是管家人(妻子)”,语气霸道,先声夺人,大胆、粗犷、率真、鲁莽的性格一览无余.对方顺口就回绝,人家不仅讨厌你的性格,更是对你的家底了如指掌,自然要遭到挖苦和奚落.

后来,我从陈庆国的歌声里品出了他说的“味道”的确切含义,那种不修边幅、素面朝天、贴着大地飞翔的乡音俚调,饱含男女之间对爱情的追求、渴望、期盼、向往,确实蕴涵了无尽的意味.

民歌的源头,是大地本身.每一块石头都是琴键,每一缕山风都是曲调,每一滴流水都是音符等你的脚印只要轻轻踩踏着这里的任何一寸土地,都会有民歌从那些隐蔽的角落探出头来,向你招呼问候.劳动歌、情歌、山歌、打闹歌、哭嫁歌、仪式歌、红军歌、犁唱、船工号子,哪一首不婉转悠扬?哪一曲不震魂夺魄?哪一首不穿月透月?

暮春季节,斜风细雨,土家山寨到处是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成年男女,他们弓身田间,把大地当作稿签,以手中的秧苗做笔,书写一行行精彩的诗句.春天提着五彩的油漆桶把大地的每一寸肌肤都涂抹得花红柳绿,啁啾的鸟儿在树枝上赶着爱情的集墟.不远处的水田里,一对秧鸡头挨着头,在秧苗的空隙间悠闲地游玩.弯腰“写作”的“诗人”触景生情,想起心中爱恋的姑娘,灵感喷发,一曲高亢粗放的《栽秧歌》就从田间的这头扯到了那头.

土家歌手王波七八岁就爱唱民歌,启蒙歌曲是母亲教给他的《奴幺妹》 《望娘歌》《赌钱歌》.那时,当地唱民歌的风气特别浓郁,尤其是唱山歌.虽然有些俚俗,多数歌曲带有调侃、骂人的意味,但是很刺激,体现了人们在生活劳动中的单纯和愉快.在那些生活填不饱肚子的年代,繁重的田间劳动,枯燥单调的乡村生活,压抑的情绪,成为人们心头一块沉甸甸的石头,然而,土家人正是用这歌声来消愁解乏.隔着河沟、山岭放声对唱,一起一伏,此唱彼应,歌声穿行在林间山野,如一缕缕清风拂过.王波和小伙伴上山放牛,就和乌江对岸的放牛娃对着山歌,整日不厌.而到了栽秧季节,满田都是栽秧歌声,那韵味就更浓了.

“唱歌对我的最大好处就是欢乐,只要有歌唱,无吃无穿都无所谓,如不唱歌就心里闷沉沉的.”王波称唱山歌为“穷欢乐”,那时家里九口人,只有两间木房,穷得连媳妇都娶不到.后来他到别的村去做木工活,一边做活一边唱歌,整日不歇,渐渐引起了村子里一位姑娘的注意.姑娘是村小的民办老师,也是个“乡村文艺”爱好者,不知不觉就被王波的歌声“缠”住了.后来,这位名叫宋仁春的姑娘成了王波的老婆.乡亲们戏谑王波的老婆是“唱来的”.

几十年过去了,王波的歌声依然高亢、明亮、清澈,像山涧里流出来的泉水,一路叮叮咚咚地伴随着岁月流淌.在那一曲又一曲高亢激昂的演唱中,一条民歌的河流正从远古时代缓缓流来.

劳动创造了歌声,劳动创造了生活的美与和谐.远古的蛮荒年代,土家人身居高山深谷,人烟稀少,野兽肆行.他们于是邀约众人,推举一名歌头领唱,众人敲锣打鼓大声吆喝,赶山守苗.后来,聪明的土家族人逐渐把这种歌舞活动运用到生产劳动中去,创作了《薅草打闹歌》,在农事繁忙的薅草季节,聚众劳动,伴之以歌舞督促,展开竞赛,提高效率.

透过歌声的丛林,我的记忆又回到了故乡人唱着山歌薅打闹草的年代.夏忙季节,山村的天边刚刚露出浅色的鱼肚白,挂在村子古树上的高音喇叭就扯开了喉咙,喊醒人们扛着农具走上了山坡.

坡头坎脚,四荣公手提铜锣,亢奋的在圆面上扩散,拣瓦匠老何斜挎半边牛皮鼓,棒槌舞动,彩袖翩飞.他们站在薅草队伍的前头,歌之,舞之,唱之,蹈之,一场民歌的大雨顿时倾盆而下.

歌声起处,锄头像勇敢的战士,朝着杂草的敌阵冲锋陷阵,包谷林里,锣鼓和着汗水一起滴落草丛.

四荣公和拣瓦匠老何都是我们村优秀的民歌手.我曾在散文《散落的碎屑》里这样描述过他们:“四荣公天生有一副好嗓,他的山歌和唢呐一样远近闻名.他没有进过学校,那些民歌是他在山路上捡拾的,带着牛粪的气味和露珠的清香,充满十足的野性,与教科书保持着毫无关联的距离.年轻时他是我们村的歌手,他和拣瓦匠老何联唱的《薅草锣鼓》曾使一个乡村充满了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等”

不知不觉日挂中天,暑热难耐,有那精神不振者就偷奸耍滑,只把锄头在苗丛间来回晃动.也有那闲不住的嘴巴,三两张凑住一堆,唧唧喳喳扯着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话,影响了劳动的进程.这时,锣声和鼓点就会撵到跟前,或以白描的手法点出她们的偷懒行为,或以戏谑调侃的方式描写她们自作自受的情形.

那位邋遢的懒大嫂,更是遭到了直接批评,歌词运用比兴手法,描绘形象生动无比,充满了乡村式的幽默.嘻嘻哈哈的笑声传遍山野,懒大嫂赶紧集中精力,融入到了薅草的劳动行列.那些清越的歌声就这样飘荡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乡野,带着明显的抒情和憧憬,撞击着一个时代的神经,让兴奋的锄头和劳动的汗水忘记了偷懒.

我曾无数次穿越在乌江这条古老的河流上,感受着沿途的陡滩恶浪,也曾无数次对着江岸绝壁上的蜿蜒纤道赞叹感怀.每当此时,那些肩负纤绳、匍匐拉船的纤夫背影就在我的脑海里一一闪现,我的耳朵也会响起那些节奏紧迫、刚劲有力的《乌江船工号子》.

千里乌江奔泻而下,沿途滩多浪急,水势汹涌,在航道未经整治之前,这是一条充满死亡气息的水上之路.“乌江滩连滩,十船九打烂.”在那些苦难的岁月,不知演绎了多少船毁人亡的人间悲剧.于是,一生把命运系在水上的船工们,在来来去去的走船日子里,创造了这曲震撼人心的号子.

如今,往来于乌江上的那些木质的歪屁股船、斑鸠尾船、竹篷船已被钢铁船舶替代,船工们再也不需要在险滩激流中匍匐拉纤.但曾经那段拉船的历史却深深地嵌进了他们的记忆,那一曲曲或高亢粗放或舒缓回旋的号子却余音袅绕,挥之不去.

两年前,我陪地区文艺采风团到黑獭乡采访老船工田海云.老人石雕般的脸上依然刻写着水手的坚毅,那些皱纹的沟沟壑壑写满了老人一生行走乌江的传奇色彩.听说是要来收集《船工号子》,老人不禁兴奋起来,赶紧邀约来了当年一同走船的同伴.最后,大家就在乡政府狭窄的院坝里为我们表演“拉船”.他们站成长长的一溜,弓着身子,手上“拉”着虚拟的“纤绳”,随着领唱的指挥,身子前倾后仰,嘴里跟着“吆吆哟”地伴唱.一条负重的逆水“船”被他们“拉”着,缓缓地向“上游”“行驶”.

散文二题2016年第9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小女子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4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往前梭噢来哟,吆喂吆哦来,吆吆来哟,吆喂吆哦来.

清早起来哟嗨嗨,把门里开哟嗨嗨,嗨呀嗨哟嗨嗨,妹儿拿起哟嗨嗨,梳噢子嗨嗨,来梳里那头哟嗨嗨,前头梳一个呀嗨嗨,剪刀的发哟嗨嗨,后头的燕尾巴嗨嗨,紧紧拉哟嗬嗨嗨,喂,喂嘿哟拉,斗劲来呀,喂嗨嗨,哟嗬嗨,哦哟嗨,吆来哟嘛吆哦嗨嗨,吆吆嗬嗨嗨,哦嗬嗨嗨,喂哟.

让我感到无比惊讶的是,他们的脸上丝毫没有流露出“表演”的敷衍.他们充满了和斗志,起初时红光满面,渐渐地随着“船”的上行,肌肉不断绷紧,手臂上青筋突兀,汗水淋淋,号子声越响越激烈,双手扯动也越来越快速.终于,船被拉上陡滩,在平水中缓缓徐行,号子声也由激昂变得舒缓起来.一抹夕阳挂天边,歌声舒缓悠扬.那时,乌江就在他们不远的脚淌,他们的影子被阳光侧打在江岸,仿佛老照片中泛黄的背影.

在我的记忆深处,那些缠绵悱恻的哭嫁歌总是那么牵人情怀,以至时间过去若干年,我依然看见大红花轿在山梁上一闪一晃的簸动,爱情伴随依依惜别的歌谣飘荡等

寨子里的春花大姐要出嫁了,姐妹们早早地来到她家,躲在吊脚楼上唧唧咕咕地教唱哭嫁歌.新郎是山那边的年轻小伙,英俊孔武,姑娘心里暗暗充满了期待,她把羞涩一针一针地绣进鞋垫,自己掌握着爱情的.

婚期到来,远亲近邻齐聚一堂,鞭炮鸣响,唢呐声声,接亲的大红花轿停放在大门口,堂屋里点着红红的花烛,大红对联将古老村庄的黝黑脸膛映成喜色.姑娘心头充满喜悦与惜别的矛盾.面对即将离别的父母兄妹,居住多年的老屋,还有那朝夕相处的寨邻姐妹,一股离别的愁绪涌上心头.此刻,她用一方手帕遮住娇羞的脸,悠长悠长的歌声就从那方帕的边角缝隙溜走出来,一声两声敲击着亲人的心口.

母亲也心疼女儿,责怪自己家贫没有为她置办像样的嫁妆,不免伤心,但她想着今日是女儿的大喜日子,一边挥起袖子擦抹眼泪,一边劝慰女儿到了夫家要遵守妇道,孝敬公婆.

弟兄姊妹团团围住,听着她如诉如泣地哭着歌谣:

想着自己从此就要远离家门,年迈的父母无人照应,只得依靠哥哥兄弟多替爹娘分担忧愁,于是,那哭声里又多了几分嘱托.

哭嫁的歌声就像山路上的草绳,长一声扯住哥哥的腿,短一声拴住妹妹的脚.

礼炮响过,锣鼓敲起来,唢呐吹起来,难舍难分的新娘子哭唱着歌谣上了花轿,离别熟悉的家园,向着另一个方向而去.大红花轿一闪一闪,抬轿的汉子唱着山歌野调,故意颠来荡去,唢呐声声,红绸子在风中飘舞,飘在山梁上的歌谣,就这样翻过了一坡又一弯等

时光远去的海面,民歌的岛屿浮现.这匍匐的植株,鸟鸣的清音,这带着露珠的清澈和泥土馨香的天籁之声,似乎,只有大地配得上倾听.

刘照进,1969年出生.在《人民文学》《散文》《山花》等发表作品40多万字.出版散文集《陶或易碎的片段》.系贵州省作协会员.

唯美的行走

戴 墨

今年三月到鲁院读书.没想到,妍丁这小女子在北京的新居与我读书的地方就隔着10分钟的距离.重温她对朋友的那份热情是件很自然的事情.除了来鲁院送书,送水果,她还时常把我喊去喝咖啡,品茶,参加她朋友圈儿里的各种聚会.

跟这小女子在一起你会感觉很放松,很惬意.在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背景里,你领略到的是一种文化,尽管你可能是粗心的,甚至会不屑地漏掉某些细节,可回过头来,那样一种生活会像一缕熏香不知不觉渗透到你的肌肤毛发,常常让你怀念.

如果对面换一个人,是不是就得绷紧神经戴好面具,说些言不由衷的空话套话甚至检测话,还真不好说.不过她不用.也不喜欢.正因为这小女子从骨子里不喜欢,甚至也看不起那些媚俗的人,她被这个热闹的社会“边缘化”化了.

其实,凭她的学识,才气,能力,人脉,完全可以过一种很舒服的生活.可能社会上这样“自讨苦吃”的人也不只她一个吧.理想,唯美,自我,不肯弯腰媚俗.一个人太真实,自然就暴露出他人的检测象.唯美也是一样.“水至清则无鱼”.她不是不懂.我们鲁十三班有个女生很喜欢她.一天早饭,她突然自言自语,我也想过王妍丁那样的生活,就是没有她那样的勇气.

我哑然良久.咀嚼.第一次知道,“她那样的生活”需要与勇气相连.

人常说,宁可得罪君子一千,也不得罪小人一个.言外之意,与小人交锋最后吃亏的是自己.但凡龌龊之事大家心知肚明.只是聪明人更习惯背地里说怪话,发牢骚.她在这些事情上总是傻得如同一把.耿直,无畏,裸露着痛快的锋芒.弄得一些人很怕,甚至很没面子.说起这小女子惨遭失业的故事就跟她这直性子有关.她多年前工作的一家刊物搞“改革”,对外招聘刊物主管.这年头,“文学被商业承包”早成为业内潜规则.文学也得吃饭嘛.本来刊物每月印刷就几千份,可新官一上任就对外吹嘘杂志发行十几万份.人家愿意吹就吹呗反正也累不着你.可这小女子嫌人说检测话,做人太不厚道.诸如一些稿子明码实价给钱就发的事她就更看不过眼.刊物质量滑坡让它滑去你又没拿那操心费管它干嘛.人家都能睁只眼闭只眼,只她不习惯“文学走向堕落”,非跟那新官儿当面理论理论.什么人家不懂办刊啦,一脸商人气啦,刊物没品位啦等等.这小女子也不想想她说这种话是多么“没脑子”,如今这年头你不会跟领导“来事”,人家都借故炒你呢,你还敢跟领导“整事儿”,那你不就是领导眼中的“恐龙”嘛.不让你下岗,那领导得多大的度量.果然,就在人们欢天喜地准备迎接新年之际,这小女子被人迎头一棒斩断了“粮草”.俗话说,谁家过年还不吃顿饺子.想不到这小女子的“过年饺子”竟吃得如此“窝心”.

想想有些人做事还真是够绝的.只是他太不了解这小女子的个性,区区“五斗米”哪能折了这小女子的腰.再说,就那一脚都踢不倒的钱我们早都劝她别干了,就凭能力素质和副编审、国家二级作家职称到哪儿还不吃饭.每月800元工资,这之前她在这个杂志社每月还拿过600元和400元的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也都一直自己缴纳.听着简直都像是闹着玩儿.但在她,每月拿钱多少并不重要,主要是工作单位离家近,前后院.同事之间都相对纯净,而且不用每天坐班.作协有些领导对她也不错,以前曾多次劝她把工作关系落进来,那样工资待遇等都会改善很多.但她怕受束缚,天南海北行走惯了,自由永远比金钱更有意义.

起初我们曾担心这小女子在“新年新气象”的日子突然遭遇下岗,心里一时会承受不了.有人甚至想用些“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痞子哲学激励她.结果没用上.她十分平静,“跟这种没文化的小男人共事也真是没劲儿.”“就是,这种浅薄的家伙迟早得被钱活埋.跟他叫板既浪费青春又浪费才华咱还是省省吧.”一赶紧随声附和.

不过那段日子,我还是觉察到这小女子心灵深处的落寞和孤单.眼见她消瘦下去我们都很心疼.一帮肝胆相照的哥们都公然表态,今后有我们吃的就有你吃的,有我们用的就有你用的.谁知这小女子灿然一笑说放心吧不差钱.90年代初在外贸公司做进出口部经理和自己开公司那会儿赚下的银两足够养我一辈子,我只是想不明白在目前这个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小人总能得志.如此刚烈女子,连憔悴都带着某种硬度.说真的,我喜欢.

后来这小女子“弃文从商”.在一条街上开起了“酒吧”.那酒吧少说也有一百平方吧,每个角落都散发着新贵气息.我想这小女子一定是把酒吧当成了另外一种文学形式.看得出,从酒吧装修到经营都透着一种美好的文学理想.端庄,美丽,温婉.不像是在做生意,倒像是某一个艺术展区.我们暗自惊叹,这小女子还真有天分.酒吧开张后,很多朋友以及这小女子的粉丝终于有了表现机会,经常呼朋引伴到酒吧大把消费.什么人头马XO、极品蓝山咖啡、黄鹤楼1916,专挑贵的整.朋友们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这个活得干净,真诚,正直,唯美的小女子能在现实生活中少些俗世的羁绊,多些快乐与轻松.

经历了世事的沧桑,这小女子似乎也更愿意呆在家里.和朋友网上聊聊天,在酒吧搞搞文学沙龙和聚会.她喜欢生活中的简单,纯净,爱和温暖.这小女子的足迹曾遍布过许多国家,美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日本、韩国、墨西哥.她的眼界、思想都是开阔的.所以,她一直心存希望.希望我们这个社会和谐美好,人人平等,人人珍爱环境,人人都能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但社会进步与人的文明程度总是有差距的.历史的车轮有时也会表现出对这种差距的无奈.譬如,那些一边开着高级轿车,一边摇下车窗往外乱扔东西的家伙.那些穿着挺体面和时尚却满口脏话随地吐痰的人,都让她看不惯.不讲公德或挥霍浪费的事情就更让她生气.遇到这些事,她总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我见过这小女子发火的样子.真像个“狂人”.不过,她也曾让我十分佩服,都气成那副模样了脑子一点不乱,每一句“讨伐”都占着天理.我担心她某一天会在这些琐事上吃亏,什么人没有啊,万一遇到痞子流氓可就惨了.就违心地批评她,让她少管这些破事儿,痰又没吐到你家里.就像每次出去洗浴她都要家关水一样,遭了多少白眼啊.水资源是世界的,的确每个人都没有浪费的权力,可一些人的素质没达到那个高度,她认为花钱洗澡活该浪费,谁说谁就是她的敌人.我本来好心,没想到又成了“没有责任心和道德良知”的人被这小女子揪住只好接受她的再教育――我是希望通过这些道理,让他们能有一些思考.这个世界不是你一个人的,也不是你有钱就可以想怎样就怎样的.你可以没文化,但不能没修养.你也可以不懂,但告诉你了你要修正自己.你可以不富有,但你精神上不能贫穷,要富有责任感和爱心.

没办法,这小女子仿佛天生就为管闲事来的.每次和她出门我都提心吊胆.我不怕事,我是怕她.当诗人们用美丽的文字构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爱的理想时,这小女子显然是想把自己也变成一首诗.

一首像镜子一样明亮的诗篇.

一首像葵花一样灿烂的诗篇.

一首像一样锋利的诗篇.

不记得是谁在某一篇文章里说过的话了,大意是,在这个一不留神就得屈膝妥协和懈怠的世界里,我们缺少信誉,拒绝承诺,目光躲躲闪闪,做任何一件事我们都觉得气短,腰杆慢慢就要弯下来.可你总会看到这样一群梗着脖子生活的人.无论任何境遇都能够把自己的神经和身体绷紧,对别人对这个世界理直气壮地说出他们的理想等

我听见一个并不强壮甚至还显孱弱的小女子,对这个世界毫无保留地说出了她的理想.她无私地帮助那些没有维权意识受了欺骗也只能自认倒霉的朋友和邻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她借钱给仅一面之缘的民工回家过年.她去孤儿院看望那些没有父母之爱的孩子.听到哪里受灾,即使没有工资收入也要从积蓄中支出钱来捐助.

在她的行走中,我读到了一个诗人心底那么干净,那么明媚,又那么自信的诗句.

前几天我去她那遇到一个20岁左右的男孩儿给她送花.我乐得挤眉弄眼说瞧诗人这魅力“粉丝”都追到家里来了.等男孩走了,这小女子才告诉我男孩是四川来京打工的,同她的侄子一样大,是到家里给家具上漆认识的.我一下跳起来,说你了解这人底细吗?怎么敢让他来家里也太没防范之心了吧?没想到,我的好心又换来这小女子的一通数落――社会上就是你这种处处设防把人都看成是坏人的人太多了,人与人之间才越来越陌生越来越没有信任感.你不信任对方,怎么让对方信任你?你不尊重别人,又怎么要求别人尊重你?

这道理都懂,只是生活让我们浮躁得已没耐心去思考.

那天,这小女子跟那男孩聊天,给他洗水果,煮咖啡,朋友一样.男孩走时叫她姐姐,说出来几年了这一天是他人生中最温暖的一天.想到男孩的话,我突然笑不起来了.眼前这小女子竟让我顿生敬意.那一杯咖啡显然已不是一杯咖啡,而是一种尊贵的文化符号,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照.人与人之间本来都可以这样简单,我们却因自己的复杂而错失了简单.

回想那天在课堂上老师讲的那个特蕾莎修女.1901年出生于前南斯拉夫的斯科普里的特蕾莎,一生都在无私地帮助穷人.她喜欢说,“为一个目的去工作就是幸福”.这小女子不是特蕾莎,但我知道她同样给这个世界留下了美好.热爱生活,喜欢自然平等,有着自己的关于道德关于爱的认识和信仰,不妥协,也不失望.也许正是这种朴素的坚守和唯美的诗心,她让那么多爱她和她爱的人牵挂.文坛前辈屠岸、谢冕等不只对她怀着那样一种欣赏,更有对她生活上的关心和创作上的关注.这小女子尤其提到鲁院给她的心灵烛照,我听了都替她感到温暖.去年七月,她在鲁迅文学院第11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结业后,准备留在北京发展.她通过北京很大一家相似度检测公司在北京朝阳区看好一处二手房并和相似度检测公司及房主签了合同,付了相似度检测费,也给房主交了定金.就在回沈阳把酒吧和房子都卖掉回北京准备收拾新居时,却突然遭遇房主毁约.这对突然要面对“无家可归”之窘境的小女子来说,其心情可想而知.人在最无助的时候,往往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小女子那几天发给我们的短信只说事情有点麻烦,一切尚好,就没了下文.直到我来鲁院读书才听她说起那段辛酸史.她说多亏了鲁院.从院长到老师都给了她亲人一样的爱.我能想像得出,当院长和老师们说妍丁有什么困难尽管说鲁院就是你的家时,那小女子的内心会是怎样的泪雨滂沱.她对我说过,鲁院不只是她心目中的“文学黄埔”,更是她的“精神黄埔”.可能在她一生的行走当中,她都会怀抱那样一份感恩去面对生活.如今她已在北京安居下来,除了受邀参加各种文学的采风创作活动,她的朗诵天赋也得到极大施展.就在几天前某行业搞的一个大型诗歌朗诵会上,给这小女子的“出场费”竟然已经约等于国家一级演员的身价.我说这还“了得”嘛,立马“熊”她请客.这小女子竟然也学会了“谦逊”,哪里哪里,都是大家关照.一个没工作的人大家都不想让我饿着嘛,哈哈.谦逊归谦逊,这小女子还是请我“大吃”了一顿酸辣粉儿.把我酸得一塌糊涂.

这些年之所以跟这小女子走得很近,甚至彼此间私密一点的话有时也会拿出来分享,很大一部分缘于这小女子的真.我总觉得“真”是做人的根本.没有“真”你还谈什么美,谈什么爱.再一点让我与这小女子“臭味相投”的是我们都有一种“过滤”生活的本领.把快乐的留在心里,不快乐的留在心外.耐得住寂寞,不愿应酬,喜欢安静独处,喜欢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现在,她大部分时间都是呆在家里读书写作画画听音乐.这之前,她已出版了好几部诗集.其中一部诗集还入选了中国作家协会的“21之星”丛书. 对于她的诗歌创作,文坛大家屠岸、白桦、谢冕等都曾为她写过序或评论.2007年春,由中华文学基金会和音乐学院主办,由雷抒雁、韩作荣编选在音乐学院礼堂演出的“我爱这土地――诗歌美文朗诵音乐会”上,朗诵了郭沫若、艾青、臧克家等近20位诗坛名家的诗,新生代诗人的诗只选了舒婷等3人的,而她的诗歌代表作《如果老了》名列其中.近些年,她还受邀参加过很多重要诗歌活动,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诗歌节、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国际华文诗人笔会、中韩诗歌学术会议、东亚五国国际诗会,电视台诗意华山大型诗歌音乐会,纪念艾青诞辰100周年诗歌朗诵会等等.作品也被收入国内外多种文学选本,《中国诗歌年选》《中国最佳诗歌》《中国诗歌精选》《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 《韩中诗集》《最后的净土――中外著名诗人眼中的青海》《共和国60年经典诗歌――祖国,为你而歌(1949――2009年)朗诵诗选》《诗歌精选: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通过网络和各种媒体每每看到这些有关这小女子的好消息,我们都为她感到由衷的高兴和祝福.最近,她又出了一本新作《在唐诗的故乡》.对这部诗集,著名诗评家张同吾先生曾有如下评介:她的诗歌世界和谐而温馨.每个篇章都流动着爱的心曲,这种爱是人道主义精髓的凝聚,处处闪耀着人性光芒.在人性光芒普照中,她升华了另一种价值取向.是悲悯情怀以善为本,便产生永恒的精神滋养.《在唐诗的故乡》的交响曲中,爱情诗篇是感人肺腑的华彩乐章,不是司空见惯的男欢女爱,不是通常意义的海誓山盟,而是至纯至美的爱的感觉、爱的心曲、爱的梦幻、爱的向往.只有她的诗才会让人体验《爱到高处》的灵魂飞升.《等我老了》和《如果老了》是享誉诗坛的姊妹篇,多次配乐朗诵,都令人心热血热神魂激荡,这才是超越尘俗的圣境.诗的艺术风格是除却粉腻呈风骨,朴素中含绚烂,热烈中有平静,以锦心绣口倾吐爱的真容等而著名诗评家谢冕先生也说道,妍丁的诗总是这么美丽.和妍丁相识久了,读她的诗如对挚友,诗不仅是一种享受,而且是一种安慰,更是一种温暖,是一种手挽手,心连心的温暖等


我知道先生们捕捉的不只是诗人诗作的精髓,更是对诗人个性人生的激励与叹赏.

[责任编辑张瑞田]

戴墨,女,1960年代末生于哈尔滨,某军区报社副刊编辑.曾出版诗集《最初的梦》 《沉香》 散文集《心比路远多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