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题画咏马诗“骨”美倾向的文化

点赞:4418 浏览:1215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关 键 词 :杜甫 题画诗 咏马诗 骨 儒家

摘 要:杜甫题画咏马诗存在明显的“骨”美倾向.杜甫题画咏马诗“骨”美倾向的形成有绘画创作与理论的依据,是历朝文艺“骨”美倾向的延续与发展,也是诗人生活遭际与审美倾向的显现,从更深的层次来看,杜甫重“骨”源于儒家的刚健精神.

杜甫题画诗历来颇有争议,从李伯时、张彦远到苏东坡、黄山谷、倪云林都以为杜甫不知画.今人意见更多.总的来说,画家和美术理论家对杜甫的观点深为不满,认为杜甫自相矛盾,没有一定的审美标准,是文人习气使然;文人学者大都肯定杜甫题画诗的“骨”美标准,并从杜甫生平遭际上寻找原因;也有少数人持调和态度,以为杜甫并无特定爱好,偶然的倾向是做诗的需要.笔者赞成杜甫题画诗存在明显的“骨”美倾向,这种倾向广泛表现于杜诗之中,而以题画咏马诗最为显著.对这种审美倾向的形成要从多角度进行多层次的综合分析,尤其是深层的文化阐释,而杜诗本身应是这种分析的主要依据.

一、杜甫题画咏马诗“骨”美倾向的表现

所谓“骨”,实指瘦硬遒劲,骨气刚健的特质.杜甫《天育缥骑图歌》力颂画上的天子骏马“意态雄杰”、“卓立天骨”,在《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里,杜甫直称曹霸画马的气势雄健,然后又以当年玄宗的宝马衬托此画上之马:“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直接引起争议的是《丹青引》:“等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等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其实在《画马赞》中,杜甫又赞叹:“韩干画马,笔端有神.等瞻彼骏骨,实惟龙媒等良工惆怅,落笔雄才.”但重“骨”的标准没变.

杜甫一生中写了不少题画诗,现存杜集中即有近20首.从杜甫的题画诗来看,非独画马,杜甫题咏画鹰的篇什,同样体现了这种重“骨”的审美标准.如《画鹘行》:“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初惊无拘孪,何得立突兀.乃知画师妙,巧刮造化窟.写此神俊姿,充君眼中物.等长翮如刀剑,人寰可超越.”诗中所赞画鹘“秋骨”竦动,翮如刀剑,突兀而立,也是一副瘦硬健猛的神姿.其他如“此鹰写真在左绵,却嗟真骨遂虚传”(《姜楚公画角鹰歌》),“赤霄有真骨,耻饮池津”(《通泉县署壁后薛少保画鹤》),“等疾禁千里马,气敌万人将.等干戈少暇日,真骨老崖嶂”(《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莫不以“骨”代鹰.

杜甫善骑射,喜游猎,也极爱马,他的诗集中涉及到马的诗句很多,单是专门咏马的佳作,就有13首之多.涉及到各式各样的各种情境下的马.但其重“骨”倾向依然明显.其《李县丈人胡马行》说:“头上锐耳批秋竹,脚下高蹄削寒玉.始知神龙别有种,不比俗马空多肉.”以瘦劲之马为“神龙”,多肉肥马为“俗马”,褒贬分明.其《房兵曹胡马》说:“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着重刻画马的骨相风神,突出此马的剽悍、精干、轻捷、矫健.其《赠陈二补缺》说:“皂雕寒始急,天马老能行.”

总之,杜甫题画咏马诗尚瘦硬有骨,轻肥硕无骨.

二、杜甫题画咏马诗“骨”美倾向的文化阐释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杜甫题画咏马诗“骨”美倾向的形成原因.

1.绘画创作与绘画理论的依据

唐人爱马,不仅因为马是重要的战略物质,也因为马可以表演很多精彩的技艺.唐政府设有太仆,专管养马事宜.《新唐书兵志》载,自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皇帝的马厩里有七十万六千匹马,分置八坊,占地千二百三十顷.唐太宗、玄宗、宣宗、穆宗、僖宗,都是马迷,上行下效,马技成为唐人生活的重要内容.马也成为唐代艺术家的重要题材.与杜甫同时的画马名家就有曹霸、韩干、韦偃诸人,但画马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韩干之前画马的传统风格是以瘦硬为主,而韩干画马则以雄壮肥硕而著称于世.它们和三彩马、昭陵六骏等共同成为唐帝国强大的象征,“盛唐气象”在马的雄壮肥硕形象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可以说,雄健之风是盛唐文艺的主流与共性,而或肥或瘦则与时代变迁和艺人个性关系密切.

2.历朝文艺“骨”美倾向的延续与发展

绘画而外,初唐诗坛的“风骨”与“兴寄”以及六朝书论中的“骨”美倾向也是影响杜甫题画咏马诗“骨”美倾向的重要原因.唐代诗歌理论中的“风骨”与“兴寄”论者甚多,而六朝书论中的“骨”美倾向及其与杜甫杜诗的关系则往往不为人所注意.可以说,六朝书论的中心范畴就是“骨”,在六朝书论中,“骨”是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字.从蔡邕“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开始,到卫夫人“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王僧虔“骨丰肉润,入妙通灵”、萧衍“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六朝书论无不在骨力洞达、肌丰体腴的雄健、俊拔之美中求书法.而且这一审美趋势直接影响到唐人书学对“力”的追求.杜甫是热爱六朝文化与书法艺术的人,不能不受此种倾向的影响.实际上,杜甫的论书法诗也表现出明显的“骨”美倾向.其《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说:“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极叙张旭草书之神妙.而《李潮八分小篆歌》更明确提出:“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

3.诗人生活遭际与审美倾向的显现

诗人的生活遭际必然影响到诗人的个性与艺术修养.杜甫一生困顿,饱尝了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苦味.对权贵们肥马轻裘的生活自然十分反感.其《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说:“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知其心境之心酸.而这种以马鹰之肥瘦寄遇自己生平遭际的诗篇在杜诗中比比皆是.其《赠韦左丞丈济》说:“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以“老骥”况己之志,以“饥鹰”况己之穷.其《徒步归行》提到:“凤翔千官且饱饭,衣马不复能轻肥.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而其《瘦马行》、《病马》之类更是写实而兼抒情的作品.《瘦马行》说:“东郊瘦马使我伤:等皮干剥落杂泥滓,毛暗萧条连雪霜.去岁奔波逐余寇,骅骝不惯不得将.等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此诗作于杜甫贬官华州司功时.诗的前半部分极写瘦马憔悴的外形,后半部分则写瘦马悲楚的内心.全诗借这样一匹和自己处境有共同之点的被遗弃的官马来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其《病马》说:“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也是寄概之作.仇兆鳌说:“公赋鹰马,必有会心语,此则‘清绝心有向’是也”;“写一画鹰,而世之治乱,身之用舍,俱在其中,真是变化百出.”

不光个人,杜甫还常常以“瘦马”、“饥鹰”、“白骨”、“疮痍”来状他人与社会之境况.其《北征》诗写阵亡士卒:“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西山三首》其三写兵疲粮尽:“蚕崖铁马瘦,灌口米船稀.”而《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则用“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喻高适之少贫“穷而依人”.《醉时歌》之“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则感叹广文馆博士郑虔抱负不遇.“万隆疮痍合,群凶嗜欲肥”(《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亲归上都二十四韵》),杜甫以“肥”、“瘦”表达了对人民的无限同情.

就艺术而言,杜甫主张“转益多师”,“不薄今人爱古人”,但杜甫诗歌之美绝非纯艺术之美.考察杜甫诗歌创作的审美追求也绝不能不顾及他的刚勇进取、仁民爱物、嫉恶如仇的儒学品格.在《戏为六绝句》中,杜甫就盛赞“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他自己的创作也大多“气骨峥嵘,体势雄浑”.就其咏画诗而言,也往往是“本咏画鹤,以真鹤结之,犹之咏画鹰而及真鹰,咏画鹘而及真鹘,咏画马而及真马也”.而以“瘦硬”的形象来“通神”,则又是杜甫独特个性之所在,它甚至成为后期封建社会审美趣味之滥觞.


4.儒家刚健精神的文化底蕴

从更深的层次来看,杜甫重“骨”源于儒家的刚健精神.“骨”的精神实质就是刚健中正的人格.在儒家看来,真正理想的人格就是具有刚健中正特质的人格.在儒家元典中有关刚健中正人格的论述俯拾皆是.《诗经大雅民》说:“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意思是仲山甫不欺负弱小,不畏惧,是一个敢于坚持正义的人.《尚书皋陶谟》中皋陶对大禹说“行有九德”,其中的“扰而毅”、“刚而塞”、“强而义”,显然是对刚毅、刚强等人格的要求.《易经》中“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源.孔子则以“刚”作为品评人物的标准.《论语公冶长》篇载:“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在孔子看来,“刚”就是无私无欲.《论语子罕》篇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路》篇说:“刚毅木讷,近仁.”无不是对刚健中正的人格的赞美.孟子更把这种刚健的人格推向极致.在孟子看来,要成为仁者,就要善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的特征是“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塞于天地之间”.这种“气”,是“配义与道”、“集义而生”的.在《滕文公下》篇里,孟子又表述了“大丈夫”的品格:“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而《公孙丑上》又引曾子的话说:“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直也),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为了养成这种刚健的品格,除了用“仁义”来培植和浇灌而外,还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即在艰苦的环境中进行磨练.总言之,在儒家文化中,“骨”、“骨气”、“气骨”就是刚健精神的表征.


杜甫一向以“儒”著称.他为人仁善真诚而又耿介刚毅.他的爱心不只停留在亲友之间,而是仁心广被,泽及天下苍生.动乱年代所有的不幸者,都在他忧虑目光的关注之下.杜甫对下层民众仁善真诚,对官僚阶层却表现为耿介刚毅而近乎狂傲.他不肯屈节事人,即便是写过诗求援的人,他也每每讥刺他们的不良行为.国家有难,他又敢于仗义执言,并因而获罪.因为儒家刚健精神的熏陶,杜甫嫉恶如仇.他年轻时“嫉恶怀刚肠”(《壮游》),年老时仍然“嫉恶信如仇”(《除草》).他对一切不合理的现实,对军阀、、奸臣,甚至对皇帝,都敢大胆地批判.推而广之,对于毒草恶竹也不放过.一见害人的草木,杜甫便觉“芒刺在我眼”(《除草》);一有恶木,即动手芟荑――“独绕虚斋径,常持小斧柯”(《恶树》);“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不仅如此,杜甫一生狂傲,自称“狂夫”(《狂夫》).青年时“裘马轻狂”(《壮游》),表现出一种生命的豪情――强劲的进取精神;中年时野荡傲狂(如《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多了一些对浊世的抗争与愤激;老年时诗酒疏狂,注入了返璞归真之意.他的狂,有自信、自豪,也有倔强、刚毅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而且一直表现为“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奉酬十一舅惜别之作》).

而面对生活的困顿与病魔的纠缠,他却表现出顽强的毅力.他一生都在辗转漂泊,但从未间断过对诗歌的精心创作,从未放弃过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丈夫贵壮健”(《遣兴三首》其三),杜甫常把自己的理想、志向灌注于骏马雄鹰等艺术形象之中,寄寓自己的意志信念.而善奔腾的马、善搏击的鹰又往往是较为瘦劲勇健的.其《题壁上韦偃画马歌》写道:“一匹龀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杜甫爱此画马之神骏,而同生死之说则可见杜甫本色.“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秦州杂诗》其五)决非仅仅写马,而是借马寓意,蕴含着急欲杀敌、报国心切的作者自己的形象.萧涤非先生说:“杜甫总是积极的,所以他笔下的马也老是想立功的马”,诚为确论.《高都护骢马行》说:“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等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此时杜甫正困守长安,故以马之时刻不忘战场立功,来寄托自己的感叹.《雕赋》云:“以雄材为己任,横杀气而独往.等夫其降精于金,立骨于铁,目通于脑,筋入于节.”此亦杜甫托物寄意之作.

作为儒家的诗人,他的笔触自然还要伸及他人与国家.“血埋诸将甲,骨断使臣鞍”(《王命》),言西戎入侵,和战无功,故诸将之血埋入于甲中,使臣之骨几断于鞍上.《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窦侍御,骥之子、凤之雏.年未三十忠义俱,骨鲠绝代无.”诗以“骨鲠”喻窦之美质忠心,也是儒家惯用“骨鲠”喻忠臣的手法.其《可叹》说:“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吾辈碌碌饱饭行,风后力牧长回首.”颂美他人,鞭策自己.而《沙苑行》讲:“王有虎臣司苑门,入门天厩皆云屯,肃霜一骨独当御,春秋二时归至尊.”沙苑在同州,是宜于畜马之地.卢元昌《杜阐》曾说:“唐有四十八监以牧马,设苑总监.天宝十三载,以安禄山知总事.”“自禄山知总监事,选健马堪战者驱归范阳,得以助其叛势.”所以浦起龙说:“《沙苑行》,危词也.”杜甫担忧良马所属非人,国家所用非人.上文言及的《天育缥骑图歌》,末尾却翻出画马到底不及真马有用,而现在也并非没有好马,只是无人识得之意:“多年物化空形影,呜呼健步无由骋.如今岂无 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这便由马说到人、说到自己、说到社会.寓意悲凉.《魏将军歌》状魏将军之精神气概为:“魏侯骨耸精爽紧,华岳峰尖见秋隼.”其实也是颂其“万岁千秋奉明主”的品格,称其忠勇可以大用,可见杜甫对其所咏对象的褒贬之意处处贯通,其关心君国大事之心自然也处处见之.

评论家们的立足点不一样,得出的结论自然不一样.批评杜甫不知画的显然不是评杜甫,而是借杜甫树自己的招牌;简单地说杜甫评画喜欢“骨”美,也只是皮相之论;说杜甫能随物赋形,具有博爱的胸襟,又多少掺和了评论者自己的美意.杜甫毕竟没有苏东坡那样风流倜傥,也不像我们现代人这样悠然自得,他四处漂泊而又心忧天下,他的民胞物与的仁者襟怀必使他对周围一草一木都饱注热情.他的题画诗、咏马诗并非单纯为题画而题画,为咏马而咏马,而总是吟咏现实,成为他“诗史”的组成部分;也总是托物寄兴,寄托着自己治乱盛衰的深沉感慨,是其爱国爱民的气骨使然.

杜甫题画咏马诗“骨”美倾向的文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倾向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刘伟生,文学硕士,湖南工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