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中的藏族民间文化

点赞:5615 浏览:2000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由于文化工业、影像工业等现代文化产业的兴起,以及人们对艺术接受的休闲化与日常化,在历史上独占特殊地位的文学艺术无形中陷入了形象化的艺术困境.针对当今大众审美需求的平庸化,思想结构的单一化问题,笔者借用有关著名人士的理论学说,使文学艺术自身的功能及其“神秘灵魂”放在第一要点来分析.

【关 键 词 】文化视野;文学艺术;藏族民间文学

一、从文化视野文学艺术的疑难与出路

从宏观上看,“文学的形成是‘人化’的过程,文学的作品是‘人化’的结果.远古时期的文学,都以直接、间接的反映着当时的社会习俗、文化内涵,它们以不同的艺术技巧和有意味的文化生命塑造了类特性(人类)中的异同认知,进而对社会的发展,文明的创建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视野中的藏族民间文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化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一)传媒艺术对文学艺术的时空挑战.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急剧发展的各种文化现象,使得人类已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文化艺术活动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方式.由于技术文化与市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昔日的艺术界占据历史悠久,最负盛名的文学艺术如今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导致人们对文学的审视及其价值判断等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逻辑矛盾和思想弊病.从一份调查分析,我们不难证明其实事:“1987年时,美国民众看电视的时间各国之首,周平均天数99%,平均每天4小时;德国是:周平均天数71%,平均每天2小时17分钟.5年后,到1992年,德国一成年人平均每天有6小时用于‘媒体’消费,可是,只有6分钟读文学作品,在读文学作品人当中,大部分读的是、凶杀和侦破题材的作品.”诸如此类的“为艺术而艺术,为消费而消费”的文化接受观,使文学艺术的社会文化价值被击退了审美艺术圈的边缘.

(二)文学的社会功能及其价值认同.众所周知,文学艺术乃是整体艺术中的一个具体存在形式,也是组成整体艺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开放的“非本质主义”的文学特征来看,文学的存在价值及其内涵甚至优越于姊妹艺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文学与科学、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宗教等其它文化形态有着较为密切的内在关联,并且它以能动地展现和批判社会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基于此,迄今,文学以强有力的生命和耐人寻味的艺术品质占据了它应有的发展空间或整个文化结构中的坐标.


二、藏族民间文学的审美特征

“审美”一词的含义,历来是较有分歧的文化逻辑问题.有关对这些问题的阐释,同样各抒其义,偏颇论处,使之对美的本质之谜很难解开,莫衷一是.我国古代的美学观尚不够系统、完整,它们往往体现在孔老政治、哲学之见解之中.但由于很多研究人员对审美理论的进一步探索,暂可归纳为以下三种认识:即美是单纯的物理事实(客观派);美是一种精神表现(主观派);美在于审美主体同客体对象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当中(主客观派)).后一观点,主要是以法国艺术家狄德罗提出的“美是关系”的说法和俄国文艺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美是生活”为起点的.这一观点在藏族文献中也早有提及,在此不必赘述.至于文学之审美研究,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审美研究扩大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在此,把以上的审美认同观,作为我们探讨藏族民间文学的理论依据,对其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文学体裁方面.分类、归类,往往是人们试图把握任何复杂的对象能够客观具体地接受并便于分析对象的首要目的.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出现了以体裁为分编的两大巨作,诗歌总集《诗经》和最早散文集《尚书》.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以“有韵”、“无韵”作为基点,将文章分为“文”、“笔”两大类.到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在自己的巨著《诗学》中其分为“史诗、抒情诗、戏剧”三大类.古印度的文艺理论家“檀丁”在巨著《诗镜》中,也“将诗歌(文学)的形式分为三体:有韵律(诗)体、无韵律(文)体、杂文.无韵的文体中又分故事和小说,但他认为二者实际没有区别”.藏族民间文学最初以记忆口耳的机能,代代相传.因此,在一定的时期内,藏族民间文学与其它民族一样,尚未形成专门的学科体系.随着文学实践的不断活跃,文学作品的内容也不断地被拓宽、更新,关于文学体裁的分类也不断地得以修正和改善.藏族民间文学蕴涵了诗歌、故事、传记、神话、史诗、戏曲等各种体裁的丰富内容.

(二)主题思想方面.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它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体现着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在此,我们对于藏族民间文学的主题思想,并不是由以上所述的不同体裁去一一分析,而是把它纳入文化分类的三个逻辑层次,举例说明.

1.物质文化类.所谓的物质文化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文化形态.也就是说,物质文化是关于生产劳动方面的文化态势.诸如:为吃、住、行而形成的民间文学作品之主题思想.如《格萨尔王传》中记载:“白色银子和紫骡,还有汉地吉祥的花茶,三者产地虽不同,却都汇集在繁华市场上,只有商人福气大,所以有缘饮汉茶”.这一类的民间作品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另一方面,巧妙地解释了各民族相互来往和物质交换的社会文化现象.如这样生动、鲜明的民间作品是不计其数的.

2.制度文化类.我们知道,任何不同程度的制度文化都来源于社会实践,并逐渐完善.早在殷周时期形成了道德、宗教、政治“三位一体”的制度模式,因为风俗习惯形成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主体观念.在藏族民间文学中首屈一指:如揭露、讽刺某些宗教曲解的行为谚语,“口中念起慈悲嘛呢,裙下暗藏杀人屠刀”.“要成大事,须有恒心”.还有反映农奴的斗争精神和反对封建领主霸权的民歌如:“本来不想当――‘土匪’,无法负担三种差税!”等等.

3.精神文化类.民间文学中有许多精神文化的成分,但这主要是把神话故事作为论点,略述精神文化的人文价值及文化功能.关于天地缘何而起的问题上,各民族都有着似同而异的神话故事.如汉民族的祖先盘古如何开天辟地的神话;日本的伊并诺跟伊并冉兄妹二神,如何把水珠变成岛屿的神话.至于创世创人以后的历史生活,正如柏杨先生所说“结果只能提一幅静态的说明:每一个民族发展几乎都一模一样.好比说,他们都是先用石头,再用青铜”.但笔者在费尔巴哈的古典哲学著作中知道“哲学不应从自身开始,而应从它的反面,从非哲学开始”的逻辑结论.从这一理论讲,富有幻想精神的“神话是原始人的哲学和科学”,是一种特殊环境下产生的一种精神表现.因此可以说,神话孕育着早期的哲学形态.所以,我们不能用纯现代的目光去审视和批判原古人们的文化观念.从宏观程度上讲,通过神话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文化根源,以及“天命神权”、“天人和一”的存在意识.另外,我们也从中可以找到原始观念中的有机成分,且在当今不断发挥作用的文化内涵.比如:藏族人民对神秘莫测的大自然的探索精神,并反映畜牧时代的思想认识的《斯巴宰牛歌》中:问:斯巴宰杀小牛时,砍下牛头放哪里?我不知道问歌手;斯巴宰杀小牛时,割下牛尾栽哪里,我不知道问歌手;斯巴宰杀小牛时,剥下牛皮放哪里?我不知道问歌手.答:斯巴宰杀小牛时,砍下牛头放山上,所以山峰高耸耸;斯巴宰杀小牛时,割下尾巴栽山阴,所以森林浓郁郁;斯巴宰杀小牛时,剥下牛皮铺大地,所以大地平坦坦.诸如此类的民间作品中我们能够探究远古人民合乎情理的奇妙联想和求知欲精神.因此说,神话故事所包含的这种历史素材无疑是研究人类社会萌芽状态的宝贵资料.

【参考文献】

[1]王确.文学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马勒茨克.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M].北京:三联书店,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