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点赞:30080 浏览:14258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英语学习不仅是语法规则和单词的学习,更是文化的学习,因为文化决定了语言的使用与理解,同时还影响语言的使用量,来自不同文化的人有的缄默,有的健谈.布朗文森提出,“语言是文化的组成,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两者是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使人们不能分开它们,语言或文化,二者缺一不可.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要了解文化差异造成的礼貌表达方式的差异,以便使跨文化交流顺畅进行,避免误会,下面我们将浅谈一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独立性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化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二、隐私权

美国人通常很尊重别人的隐私.就是知己之间也很少问到别人太“切身”的问题,例如年龄、薪水,及婚姻状况等.也应当少谈论第三者的事情.不请自来的访客 (包括父亲) 是绝对不受欢迎 的.西方人习惯于隐私的保护,在很多情况下,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把很多事都当成了别人的隐私,于是他们就不过问,比如他们一般不问别人吃过饭了没有,不会提醒别人天冷时加衣服,因为这是一个心智正常的人能独立做出的决定,你提醒别人,尤其是反复提醒,会被认为你是对她的一种轻视.再请人吃饭时,他们也不会事事都为客人考虑好,做到位,相反,他们会客人预留充分的空间,让客人自由安排.中国人和西方人,尤其是和美国人的差异很大.我们中国人相对来讲不怎么注重隐私的保护,虽然现在有些不同但多年沉积下的习惯还是不能一下改变.比如中国人会在天冷时会提醒别人加衣服,甚至会给远方的家人和朋友孩子打,专门叮嘱他们渐渐衣服,有时会问朋友谈没有谈恋爱,甚至还为朋友把把关.被提醒的人会感到提醒者对自己的关爱.有时候到分手时后执意留客人在自己家吃饭以显示自己对别人的热情,别人来访时会不征求别人的意见,泡茶,拿饮料,而且尽是拣贵的拿,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来访时会竭尽全力把客人的时间表安排得满满的,恐怕有空档,怠慢了客人.

三、不拘礼

美国人在衣着娱乐方面,都比较随便.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比较不拘礼,即使双方在年纪上或地位上有很大分别也不例外.这方面的例子多不胜数.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等于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 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四、开放与直接

美国人是相当开放和直接的,尤其在专业的讨论,往往秉持着不同意见而争论(注意:是争论,不是拍桌子,摔麦克风的吵架).相反地,东方人往往不会直接冲突,而是婉转地透地位比较高的第三者来疏通.

五、竞争性

美国社会的发展依靠竞争来作为推动力.“Work hard, play hard”是大部份人的作风.他们在言语争辩时都喜欢压倒对手,这种“getting the last word in”的作风当然是竞争性的一种表现.他们的竞争挑战精神也显露在体育比赛方面,即使是他们所谓的“playing for fun”时也是蛮认真的.一般美国人对于捧一个球队都十分狂热,往往藉此发泄情绪.例如校队比赛时校警常常要检查进场的观众,不让他们带酒进场.球赛比赛时,观众都喧哗冲天,往往乱抛东西.有些助兴表演也有点莫名其妙,例如有一招是将一个女啦啦队员,从观众席的底层抛起,一级级的人将她接着又再抛上去,直到最高层又再抛下来;偶然也有失手受伤的事情发生.笔者也算是球迷,但都是在家看电视,免得在现场活受罪.而且要算准时间,当球赛完时避免走在路上,因为球迷在赢时欢天喜地(如果你看到开车的人在乱按喇叭,你不用听报告就知道赢球),输时沮丧愤怒,两种结果都是疯狂毕露.有些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更常做些奇怪的事.有一点要强调的是,如果不是在发泄情况下,绝大部份的美国人都是很守规矩,不骚扰别人的.

六、公众场合应有的礼数

美国人通常都能尊重别人的安宁.在歌剧院不用说,就是在戏院也都能噤声欣赏.在餐厅吃饭时的交谈声音也相当低,跟这里有划拳斗酒的吵闹大不相同.排队时都很守秩序,插队是不被接受的,蜂拥上车的事情绝无仅有.开车的人通常很守交通规则,例如在夜深无人时也不闯红灯,尊重行人,让路人先过马路等.来自较不遵守交通规则国家的留美学生尤其要特别小心.

七、朋友模式

美国人囗中的朋友定义比较广泛,而且有区隔性;譬如说工作上的朋友,打球的朋友,学校的朋友,喝酒的朋友等等. 另外美国地大,人囗流动性也高,而且朋友之间绝少吐露私人的事情,所以友情是比较“温水”性.中国人的友情通常是“牵一发而动全”,一言不合就尽量避免跟对方碰面,“起落”性比较大.中国人友之间借钱是相当普遍的,而美国人朋友之间借钱是凤毛麟角的.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除了表现在以上方面的不足外,还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的不同有关.

1.生存环境方面.语文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lv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宗教信仰方面.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语言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吧)这样的诅咒.

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