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与文化全球化

点赞:22858 浏览:10608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亮点,“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涵,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对世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可称为“孔子全球化”,它是文化全球化的组成部分和典型标志之一,继承和弘扬孔子之思想文化,有利于促进文化全球化实质性发展.

孔子思想与文化全球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化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关 键 词 :孔子思想,仁学,文化全球化

一、孔子思想概述

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中的精华是他创立的“仁学”思想,“仁”字在《论语》中出现达109次之多,可见“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可否认孔子的思想和实践对他以后的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某种意义上是构成”文化全球化”的重要因子.

二、“文化全球化”的有关界定

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综合体”.即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综合体,它的获得有其社会影响因素.从其构成形态看,文化是由三个层面组成的:器物层、制度层、心理层,这是广义的文化.在文化研究领域和人们的习惯中,文化仅是心理层面的,即揭示了文化最核心价值与内在灵魂之所在的狭义文化.

1.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同质化

毋庸讳言,文化全球化的内涵是文化的同质化或趋同化.人类文化的同质性指涉两个方面.首先,文化的主体是人类整体.全球意识、全球观念应运而生,这种新观念和新意识无疑体现出文化的同质性.其次,文化的内容及其认同表现出一致性.

2.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

相对而言,文化同质化的表现是隐性的、非强制的,文化殖民化的表现则是显性的、强制的.文化的殖民化主要是指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经济、政治主导地位,自觉或不自觉地强行推销自己的文化制品和价值观念,以便在文化和思想上影响、同化他国的文化现象.这个意义上,文化殖义又往往被等同于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意义上的“文化全球化”是文化主体间极不平等的文化交往,必须予以谨慎对待与警惕.

3.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高度互动化、相关化

文化全球化的另一层涵义是不同文化在全球范围的展现、碰撞,强调文化表现领域的全球性,不同文化碰撞的全球性.在审视和探究意义上,文化全球化应是一种兼具同质化和异质性的过程与现象.

三、“孔子文化全球化”

文化的全球化问题始终伴随着文化的民族性与全球化的矛盾,对人们的有关认识加以反思,说明了均质化的文化全球化是个文化乌托邦的地球村,是世界文化的灾难.沟通和对话,和而不同才应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事实证明,无论是被列为文化均质化例证的大众文化,还是文化民族性的坚固“堡垒”语言,都在全球化与民族化两方面此长彼进.孔子思想文化的辐射效应就是此方面的典型.

有一个现象令人关注.孔子学院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平台和汉语国际推广的载体,在短短的几年间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令人欣慰的同时,也的确令人深思.自19世纪西方文化逐渐成为主导全球的文化以来,“西学东渐”以压倒性优势历经两个世纪而不衰,人们习惯了“言必称希腊”.进入21世纪以来,非常有趣的是,在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语境的全球化时代,竟然出现了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而且呈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何故

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具有普适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和”,这种思想,在儒、释、道、医、易各家的诸多典籍中随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和”的同时,也讲究“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夫和言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这即是认为“和而不同”是万物生长、发育的法则和规律.

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即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而不同”对人类社会而言,倡导的正是承认差异、多元共处和相互依存.这种价值观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且也愈发为人类社会所接纳,成为世界性的价值标准.联合国已将孔子定为人类十大思想家之首,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成为当今世界人权的基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孔子思想、中国情怀,把中国核心文化介绍给世界.

由于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现代社会出现却是人的异化.这不仅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尖锐对立,而且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诸如战争冲突、资源枯竭、生态危机、南北差距和霸权主义,等等.这种以牺牲自然、社会来满足人类私欲的文化思维正是卢梭所说的科技文明与人类道德之间的“二律背反”. 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后发表的宣言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文化自觉”,并将其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的自觉与创新,不仅需要“美人之美”,而且需要“各美其美”,把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实现了“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历程.人类文明是多元化的文明,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同体.就文化层面而言,全球化显然不是单一价值体系的西方文化,而是世界不同民族的文明互动融合呈现出来的一种态势.因此,“孔子全球化”根本意义就在于:认识文化传统,坚守民族本位,不断反思质疑,发展开放交流,在主动参与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中与其他文化共建人类文化.这正是中华文化实现“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历程,必将促进自身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和发展,并为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文化全球化积极理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维铭.论孔子的“仁学”与“人学”及对现代和谐社会的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