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雅俗与精粗

点赞:22367 浏览:10491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不是说文化也有雅俗之分么?

什么是雅文化?什么是俗文化?

形而上是雅文化、形而下是俗文化?风花雪月是雅文化、柴米油盐是俗文化?是不是可以说:雅文化是书本文化,读书人的文化;俗文化则指非书本文化,不读书人的文化?

我以为,雅俗之外,还有精粗之分.依照加工程度的粗细深浅,历史积累的多寡厚薄,而判为精文化与粗文化.

雅文化即等于精文化,俗文化即等于粗文化么?

不.它们之间互有交叉的关系.

拿琴棋书画来说,这历来是文化的象征.

伯牙的《水仙操》,嵇康的《广陵散》,自然都是雅文化中的瑰宝.司马相如一曲,即使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吧,毕竟打动了卓文君小姐的心,开后代无数“琴挑”之先河;后来人据此作《凤求凰》,大有俗文化的味道了,但因为本事中的司马相如是一代才子,雅人深致,此曲仍得算作学院派.既然如此,那《儒林外史》末回写当裁缝的荆元,弹起琴来,铿铿锵锵,声振林木,鸟雀们都栖息枝间窃听;弹了一会儿,忽作变徵之音,凄清宛转,令人凄然泪下.如此技艺,如此风格,恐怕也要归入雅文化之属,何况荆元还能写字,会作诗.至于其字其诗,是精是粗,另当别论.

古琴古筝,能演奏的和能欣赏的都愈来愈少了.两千年前它可能还是雅俗共赏,今天已成了不折不扣的雅文化.近百年来俗文化中也有琴,首推胡琴,京胡、板胡,是从戏曲的广场走向民间,一琴在手,足以抒情,或托清唱.除了京剧,南方的弹词、北方的京韵大鼓,颇有一些深入人心、传唱久远的曲目,算得上精文化的.俗不伤雅,是“提高指导下的普及”,例如“子弟书”唱词,没有点排律歌行的功底是写不出的,乃是俗文化中的精文化.

说到弈棋,一局相持,斧柯烂尽,这在历史上带着仙缘道气,“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何等执著.“闻道长安似弈棋”,谁人识得《桔中秘》”,又包含着哲学、数学,也有参透人生和政治的悟性.它的最高层次,既属雅文化,又是精文化.有高则有低,俗文化中也有份;马路边,路灯下,退休老人消闲解闷,画纸代枰,楚河汉界,也自出将入相,走马飞车,这是雅文化向俗文化的延伸,尽管棋艺难精,那聚精会神的情趣,观棋不语的境界,却都弥漫着文化的气氛,强似等而下之的呼卢喝雉、滥赌输赢的粗俗.


琴棋以外,特指的书画自然是雅文化.但在雅文化中就有着精粗之别.或匠气难除,或附庸风雅,够得上所谓“雅得那么俗”,甚至流于粗俗.倒是俗文化中,像杨柳青的年画,有童心的想象,有朴拙的笔趣,俗中透着雅,其中不乏精品;我宁取后者,不取前者.

饮茶,普遍于中土.陆羽总结出《茶经》,是“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晴窗细乳戏分茶”,无疑是雅文化中的精文化.品茗与品茗不同:“寒夜客来茶当酒”,未必讲究,但是雅文化;“上午皮包水,下午水包皮”,泡茶馆的士绅商贾,于茶叶、用水和茶具上虽然讲究,却是俗文化.溽暑天喝大碗茶,在茶文化中是末档了,但是实惠,粗文化中许多具有这个特点.同样入于口腹的如酒,酒文化源远流长;梁山好汉津津乐道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粗则粗矣,俗则俗矣,其实也最实惠.酒文化以谁为主体?是造酒的人,还是喝酒的人?在最高档的酒家,饮用最高级的酒水的人中,有不少也许不但是广义上最没文化的人,即于酒文化也是末流,酒囊饭袋,饕餮而已.出入筵宴而能成为美食家的,才是烹饪文化的内行,而真正的美食家光是知道哪儿有什么好菜是不够的,此所以《北京人》中的江泰,虽号称“爱吃,好吃,懂得吃”,毕竟还上不得美食家的台盘也.

一句话:雅文化中也有粗文化,俗文化中也有精文化.粗不见得不好,粗可以切磋琢磨而为精,加工不成的,才是粗粝、渣滓.

俗也不见得不如雅,俗文化中的精品可与雅文化中的精品并列而无愧,胜过了雅文化中的粗次劣货.心有所感,论证不足,也只能叫“粗论”了,请从身边实际生活中多方印证之.

文化的雅俗与精粗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化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选自《品读经典》,当代世界出版社)

邵燕祥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很多散文重在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引起了振聋发聩之效.他自称“颇有附骥于鲁迅的虚荣心”,既可以自语,又可以语于人.《文化的雅俗和精粗》是一篇谈说中国文化的杂文.本篇虽然围绕中国文化的象征——琴棋书画展开,但又不是曲高和寡似的精探它们的“仙风道骨”,而是从那些耳熟能详的文人轶事、日常生活中娓娓道说着四者的雅俗、精粗,点出文化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的互来互往.不同于梁实秋先生漫说文化时语露讥讽,笔锋常带犀利气,邵燕祥谈论文化的雅俗之说时更像一个谦谦君子般温声细语,如水流过历史般慢慢诉说琴棋书画的变迁.乍看行文似乎散漫,实则从开篇作者以段落的形式连续设问,引出了文章的正题.在作者漫谈的思绪中,我们似乎可以抓住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旨在强调文化的雅与俗不是一尘不变的,也没有雅文化和俗文化的高低之别,关键在于文化的精粗问题,不管什么文化只要是精的或者可以切磋为精,就是好的.这一漫谈形式的杂文,不仅得益于作者具有的深刻智识和文化修养,也依赖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一颗对世事洞如观火的敏锐心智.所以,读来不仅折服于作者的观点,也暗暗与自己的人生经验做比较,实在别有一番亲切.

【探究·训练】

1. 文章以大量的问句开头,有什么作用?

2. 作者为什么要以琴棋书画为何来分析文化的雅俗与精粗?请联系全文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3. 雅俗文化与粗精文化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请作简要阐述.

4. 作者在文中旨在强调什么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