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文化的困境与出路

点赞:17690 浏览:8065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慈善文化是慈善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为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构建适应现代慈善事业发展需要的慈善文化.本文在阐述慈善文化的内涵之后,分析了我国慈善文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培育与传播我国慈善文化的一般途径.

【关 键 词 】慈善事业;慈善文化;现代慈善理念

在2008年12月5日,总书记在会见慈善代表时指出“要求各级慈善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传播慈善文化.”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中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慈善文化,吸收国际先进的慈善理念和管理方式,不断丰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统一,与人道主义精神、现代财富观、社会责任感等相融合的现代慈善文化”;“慈善文化广泛传播、公民的慈善理念、企业的社会责任普遍增强,慈善潜能得到激发,普遍认同并参与慈善活动,基本形成慈善事业的高尚社会氛围.”由此可见,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慈善文化的建设.因此,在借鉴西方优秀慈善文化的基础上,从我们的传统继承和精神建设出发来解构和重构适合自己的慈善文化,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慈善文化的内涵

慈善文化内涵的界定是研究慈善文化的理论基础,然而慈善文化内涵到底是什么,目前理论界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但是已形成比较典型的看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慈善文化是慈善行为和慈善事业长期发展的结果.如陈东利提到:“在词源学中,‘慈善’既指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爱护和帮助的行为,又指人对人的同情心、恻隐心和怜悯心.当人对人的关心、爱护与同情由个别人发展到全社会的共同行为和共同心理时,慈善就具有了社会心理、和行为意义,而发展成为慈善文化”.[1]第二种观点认为,慈善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社会要和谐,贫富差距就不能太大,为缩小贫富差距,需要发挥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的作用,而慈善文化有助于慈善事业第三次分配作用的发挥.如张维提到“慈善文化是基于对和谐、美好生话的追求和向往,注重社会道义,强调社会责在,更多地考虑社会分配的公正性,把从社会得来的利益,再回报给社会.” [2]第三种观点认为,慈善文化内涵广泛,需要分层面来理解.如肖国飞等将慈善文化剖析为三个不同层面:第一层面是观念层面,即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发育而成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凝聚而成的文化精神内核;第二层面是制度层面,即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构的各种社会规范、典章制度;第三层面是行为层面,即人类在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以礼俗、民俗、风俗形式出现的行为模式.[3]第四种观点认为,慈善文化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精神、一种理念的体现,这些精神或理念主要包括人的权利观、公民社会责任观、利他主义价值观、理性社会财富观、企业公民观、社会志愿精神、“授人以渔”的新慈善精神.[4]

笔者认为慈善文化应是弘扬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适应的慈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它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以利他主义为价值观基础,体现着现代公民的一种责任意识和履行使命的自觉性;二是,它是一种行为模式,是一种心理积淀,是公民参与公益、帮助弱者的渴望和完善自身道德的内在要求;三是,它是以道德、爱心为基础,通过扶老、助残、救孤、济困、救灾、助学、助医等行为,传递着人间诚信友爱;四是,它是与人道主义精神、现代财富观、社会责任观等相融合的现代慈善文化体系.这种建立在利他主义价值观基础之上的现代慈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中华民族团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慈善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良好的慈善文化对慈善事业的发展具有促进重要的作用,同样,慈善文化的欠缺也将制约慈善事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剖析慈善文化所面临的困境,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慈善理念在全社会缺乏共识

现代慈善理念是关乎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的慈善理念,它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是平等互助的理念.然而,现代慈善理念、慈善行为却还没有深入人心.主要表现有:一是,人们对慈善事业的社会认知度不够.虽然在几次大型的突发事业发生以后,尤其是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似乎是给人们来了一次大洗脑,一夜之间,慈善组织的知名度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是,对慈善组织的名称仍有许多人不清楚,或错将民政系统的孤儿院、敬老院等福利机构认作慈善组织.可见,其深度广度仍不够,仍停留在粗浅程度;二是,人们对慈善事业的参与度不够.大多数的人表示在有正确的途径并且知道自己所行是运用到哪些需要的地方时,愿意参与慈善捐赠活动,但对是否愿意到慈善组织工作问题,则大多数人是不愿意的.可见,慈善组织在公众中的参与度还较低.三是,慈善捐赠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步,以个人名义主动捐赠的较少.近年,经济发展迅速,但是慈善捐赠却未跟上经济的步伐.从捐赠来源看,大多数是以单位名义进行的捐赠,以个人名义进行捐赠所占的比例低,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步.如2011年,全国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款物捐赠总额约845亿元,其中企业捐赠仍为主要力量,来自各类企业的捐赠485.75亿元,贡献约57.5%的捐赠;而境内个人捐赠为额249.59亿元[5],按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3.7亿人计算,我国私人捐赠人均18. 22元人民币,而同年全国的人均GDP为5449.71元,占全国人均GDP的0.33%.[6]可见,慈善捐赠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步,以个人名义主动捐赠的较少.

2.慈善主体对慈善功用存在歪曲理解

慈善捐赠者和慈善受助者是慈善的两个重要主体,他们对慈善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从慈善捐赠者来看,其慈善理念陈旧.现代慈善理念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应体现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表现出一种超越功利考量的利他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但是从目前众人做慈善的行为来看,某些慈善行为是不妥的,有施舍之嫌,更有甚者是在借“慈善”的名义谋取个人私利.从慈善受助者来看,其对慈善功用理解不准确.慈善应该是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摆脱所处的困境,鼓励和帮助他们自强.但是,由于受传统文化里血缘宗法社会中的尊卑等级观念的影响,一些社会弱势人群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满足并期待他人、社会所给予的物质帮助,习惯了“等、靠、要”,形成了对国家、社会救助的依赖心理,这就歪曲了对慈善功用的理解.慈善并不仅仅指捐钱捐物,还可以是时间的付出,或是一个鼓励、关怀的眼神,也是慈善的一种方式.“慈善的本质不在于赞助查重,而是通过激发‘后进者’内心的创造力,帮助他们赶超上来.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就等于是对别人的侵占与侮辱”.[7]所以身处逆境的人们对慈善应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不要总是等待他人的援助,而要自立自强,积极进取. 3.慈善行为的常态化机制尚未形成

慈善文化的培育与传播需要慈善氛围,需要一个常态化的公益慈善行为机制,然而目前更多地是呈现出一种“运动式”形态,即公众的慈善行为大多缘于突发性的灾害或新闻报导而激发所导致的.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爆发后,全国人民曾爆发出浓烈的慈善热情,在这次地震中,整个社会的捐赠超过了1000亿元,比上一年的全年捐款800亿还要多.用中国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促进司司长王振耀的话来说:“2008年成为中国的慈善井喷年,中的慈善行为至少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速度推进了10年.”此外,中有上百万的志愿者直接到达灾区,帮助受灾的人们,可见,后大家涌现出来的热情证明中国慈善基础非常雄厚.然而,这种高峰状态的慈善在我国却没有转化为一个日常运作模式,国民对慈善事业仍表现为出现重大事件,人们的慈善热情高涨,重大事件一过,慈善热情立马冷却,如何把这种高峰状态的慈善转化为常态机制就成了当务之急.

三、构建慈善文化,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路径

针对慈善文化面临的困境,要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现代慈善价值观

现代慈善价值观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内容包括现代公民平等权利观、公共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和现写作技巧性财富观等.普及和构建现代慈善价值观,“将现代慈善价值观更深、更广地渗入到公众意识中,是慈善事业发展初级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塑造积极开放的慈善文化的基础内容.” [8]为此,为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外慈善事业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在对传统慈善文化的弘扬和继承的基础上,培育现代慈善公益意识,构建以利他主义为核心的现代慈善价值观.由于制度不能复制,文化不能移植,故在学习和借鉴国外慈善事业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时需要注意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处理好慈善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既要利用好国外慈善事业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又要屏弃不适应我国国情的慈善理念;在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时,也要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慈善文化传统美德,既要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慈善资源,又要抛弃中国传统慈善思想中亲疏远近的慈善原则以及施舍、图回报的理念,要把对弱势群体的帮助看做是自己作为公民的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形成全社会同舟共济、相互关爱、诚信合作的文化氛围.

2.树立现代财富观

所谓现代财富观,其内涵丰富,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要求以明规则创造财富,而不靠潜规则;二是不惟“效益论”,而强调“贡献论”;三是追求公平的回报率,而不是最大的回报率;四是要求“商而不诈”,不能“无商不奸”;五是要求企业家既善待客户,又善待员工;六是要求不仅重视有形财富,而且强调无形财富;七是要求既靠政府引导,又要靠公民社会的推动;八是要求财富来自社会,归宿也是社会;九是树立现代财富观不光靠呼吁,更重要的是靠制度;十是树立现代财富观不光靠教育,最重要的是靠文化层面”.[9]现代财富观下的慈善行为是公益行为,参与慈善不仅仅是个人爱心、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更是对社会责任的体现.所作一种社会责任,我们有义务做好慈善,而这种社会责任需要通过慈善文化传播到每个人的心中.

3.加强慈善舆论宣传,使慈善文化深入人心

“文化是一种行为模式,是一种心理积淀.”所以,慈善文化不可能一朝一夕得以完成,为使慈善文化深入人心,应加强慈善舆论宣传.一是,继续合理利用现有的各种媒体,营造人人向善的慈善氛围.目前,我们使用的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传播媒介对我国慈善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需要继续合理使用,并考虑使其形成合力,来促进慈善文化的构建.同时,媒体也要注重介绍慈善组织的一般情况,使之家喻户晓,提高社会知名度,争创品牌,发挥慈善组织的“品牌效应”.二是,借用名人效应,请一些明星和知名人士担任公益形象大使,通过拍摄公益广告、出席慈善活动、参加慈善义演等宣传慈善观念.三是开展一些评先选优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让社会崇尚慈善之风,比如电视台的“慈善导航行动”、“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很有感染力、号召力,很好地宣扬了慈善精神.四是,将慈善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一方面,将慈善文化进课堂.在学校尤其是高校,通过加强慈善学科建设,制定慈善教育计划,将慈善文化融入课堂,指导学校在德育课程中传授公益慈善知识,进行公益慈善教育,传播慈善文化,培育现代慈善理念,培育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慈善意识,并纳入学生素质评估体系中.另一方面,将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将慈善事业的发展状况作为评比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行业评比的一项评比指标,通过开展慈善周、慈善日等多种形式的慈善宣传活动,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教育活动,促进慈善文化的传播.


4.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推动慈善文化的发展

慈善组织公信力与慈善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要促进慈善文化的发展,需要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为此,可考虑以下几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财务公开制度,提高资金管理和使用的透明度.慈善组织要健全慈善机构的财务制度,加强对募捐资金和物资的管理,及时向主管部门提交财务报告和慈善募捐资金使用的详细说明,并在慈善组织所处当地的权威媒体上发布,接受媒体和社会的监督.同时慈善组织还要提供可行、方便的条件供公众查询,从而保证慈善组织在资金使用上的公开透明性,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二是,培养专业化队伍,提高资源的动员与调配能力.专业人才是推动慈善组织社区怎么写作能力、资源动员能力、组织治理能力、战略管理能力建设的基本保证.目前由于薪金待遇低等原因使高素质人才不愿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去,同时缺乏有效的培训,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有些落后,因而一方面要加强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高慈善队伍专业化知识和资源动员与战略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要适当提高薪资待遇与改善激励机制,吸引高素质人才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去,提高慈善组织的运作效率.三是,完善慈善组织内部监督机制.必须理顺慈善筹款机构与具体提供怎么写作的慈善机构的职责和相互关系,形成募集资金管理权与使用权分离的有于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制衡机制,实现善款善用及善款有效使用.尤其是要充分保障慈善捐赠者的知情权、干预权,尊重捐赠人对捐赠资金的使用要求,积极回应慈善者的询问和请求.

【参考文献】

[1]陈东利.中国富人慈善现状剖析与慈善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11(5).

[2]张维,慈善文化.慈善事业发展的原动力[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

[3]肖国飞,任春晓.论慈善文化的道德意蕴[J],中州学刊,2007(1).

[4]高红,李雪卿.论和谐社会视域中的慈善文化[J],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7(5).

[5]孟志强.2011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7]石峰.慈善文化的内涵与构建[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7(3).

[8]杨方方.慈善文化与中美慈善事业之比较[J].山东社会科学.2009(1).

慈善文化的困境与出路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化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5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9]贾品荣.纵论现代财富观的十大内涵[N],中国经济时报,200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