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文化

点赞:4242 浏览:1769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服饰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分,不得僭越.从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等级制度的变化,任何一个朝代的服饰都与当时特定的时代,纷乱的社会现实生活分不开.

【关 键 词 】服饰文化,发展变化,文化特点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含义.从远古人类茹毛饮血,以兽皮树叶遮体的野蛮蒙昧时代到如今自然时尚,绚丽多姿物质文明的时代,服饰已不仅仅是只具有遮身暖体的功能,更具有美化的功能,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一、服饰文化的产生、发展过程

服饰文化的源流,经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的成就,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阶段.在此以前更遥远的时间,人类开始用捕猎所获的兽皮来掩盖保护身体和保暖,这只标志着人类刚脱离了动物境界,是原始服饰出现的雏形.而山顶洞人遗存中发现的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已可证实那时的人们已创造出利用缝纫加工为特征的服饰文化.这时候的衣饰已不再是简单的利用自然材料,而演变成合乎人类生活需要的构造,开创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先河.

先秦时代,华夏族的服饰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说文解字》说:“上日衣,下日裳.”下身穿的裳实际是裙,而不是裤.周天子赏赐给属下一块红色的布称“赤带”,在腰间垂于腹前,是贵族的服饰和身份的标志,又叫韦.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一种新式服装叫深衣.深衣的特点:长衣大袖,以男女的礼服最为显著,是服装式样和结构的基本特征.贵族的冕服为礼服.平民的深衣为吉服.深衣式样、规格、结构和缝制都有制度规定,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服制.自天子至庶民不分尊重都可穿着,只是颜色、服饰和衣料有所不同.深衣后来演变成袍式的大袍宽衣,这种服式一直流行于以后各个封建朝代,是我国古代服装的典型服式.汉初服饰,与民无禁.西汉虽有天子所服第八诏令的服饰制度,但也不甚明白,大抵以四季节气而为服色之别,如春青、夏赤、秋黄、冬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出现了两个变化,一个是汉装的定式被突破了,另一个是胡服被大量地吸收融合进汉人的服饰之中.男子的服饰以衫代替了袍.《秤名》曰:“衫,衣无袖端也.”从服式来说,受胡服的影响比较大,衣袍外为左襟,并且上短下长.

隋唐以后,华夏基本统一达到盛世局面,统一使得南北的服饰进一步融合,衣冠服饰制度,经过了长期的承袭、演变、又加上唐代强盛的国力和广泛的交流,因而显示出上承历代服饰,下启后世服饰的重要特点,在服饰风格上显示出华丽、清新、博人.这个时期的服饰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隋至初唐,第二阶段为中、晚唐时期.各个阶段按照等级制度的差别、装饰内容、一般色质料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天子、皇子及群臣的官定服饰,又以着装环境与场合的不同,分为祭、朝服,公服与常服,笄、绛纱单衣,向纱中衣,向裙襦(或衫)等,各人按官职的大小再各有减少.在唐代李贤墓的壁画中,就可以看到一些朝服的形制.宋代北方大片土地沦为女真族贵族统治领地,服饰文化也因其政治和经济因素而发生交互影响.《续资治通鉴》记载:“临安府风俗,自十数年来,服饰乱常,习为边装等”可见南宋京都也尚北服.朱元璋统一天下,明始整体上大致恢复汉人衣冠,从唐代吸收了胡人习惯以后,发展出汉人衣冠.由东北关外的女真民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专制王朝.清朝的官服突出了满族的民族特色,彻底改变了延续几千年的汉族官服面貌.这些服式的满族特色突出表现在冠帽、马蹄袖、袍褂和长裤上.而清朝最具特色服装要属文武百官所穿的补服,即在服饰的前胸和后背正中均缀饰一块绣有飞禽或走兽的丝筛,称“补子”,它是识别官员等级的一种标识.

服饰文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服饰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其写作为“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文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二、服饰文化的发展变化

服饰对于人类来说,首要功能就是蔽体御寒,但经过历朝历代对服饰文化的沿袭与改革,服饰早已超出了它实用的目的,而进一步体现在政治方面.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分,不得僭越.因此,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分.所以,在中国传统历史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分,其重要性,远超出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夏商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确立与发展时期.阶级对立、等级制度在此时已经基本形成,这在服饰穿戴上也有一定程度的表现.奴隶主服饰质地优良,色彩艳丽,而平民和奴隶的服饰粗糙低劣,色调单一.周代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步完善的时期.古代文献中有大量关于该时代服饰的文字记载.随着等级制的产生,上下尊卑的区分,各种礼仪也应运而生.反映在服饰上,有服有饰,周代贵族常服形式为上衣下裳,佩饰黻带,另外持笏佩玉也是当时贵族服饰的一种风尚.当时不同场合要穿戴不同的服饰,计有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这些服饰严格区分了天子与官僚、贵族与平民等等级差别,形成了一整套的冠冕制度模式,影响了自商周以来三千年封建社会的服饰文化.秦代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权国家,相继建立了各项制度包括衣冠服制.秦始皇崇信“五德始终”,常服通天冠,非周代六冕之制.百官戴高山冠、法冠和武冠,穿袍服、佩绶带.汉代代秦而立,衣冠制度多“因循而不革”.

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将北方民族服饰带到了这一地区,同时,大量民族服饰文化也影响和同化了北方民族的服饰.服饰文化出现了一种各民族之间相互吸收、互相融合的局面.魏晋南朝衣冠,一方面仍尊秦汉旧制,这主要表现在官服等级上面,另一方面也由当时文化和风气的影响,如魏晋名士高冠博带、大袖款衫,成为贵族服饰的一种风尚.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渐趋繁缛,也曾经多次修改.但与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创新,色调趋于单一,有向质朴、洁净、自然方向倾斜的趋势.明清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饰、内臣服饰,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其样制、等级、穿着礼仪十分繁缛,官服以顶戴花翎显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三、服饰文化反映出的文化特征

1、颜色:成为皇室垄断的标志颜色,历代各个统治者的冠服都以为主,这都是依据战国时的“阴阳五行说”,以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属性涵盖万事万物的本质,与之相对应的是东西南北中,与之相配属的颜色是青赤白黑黄.故从随文帝开始,以皇权为集权,取五行代表色为皇室尊崇专用色,一直沿用到清代.

2、图案:龙凤纹样,龙和凤相配构成纹样,龙为瑞兽,凤为神禽,龙凤相合,象征祥瑞.龙凤是中国传说中两种神异的动物,在华夏已流传了数千年,在一定意义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皇帝便成了龙的化身,因为是龙,故尊称为“真龙天子”,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而皇子、皇孙则称为“龙种”.因此,龙的形象与皇帝同样尊贵,也只有皇帝才可用龙纹.《易经》中就有“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说法.凤为百鸟之王,它将鸟类的特征结合在一起,并成了女性的象征,所以龙凤便成了皇帝夫妻的化身,而其形象也只为皇家所独占,禁制甚严,在宫廷服饰里,从使用龙纹的数量及造形即可区分尊卑.

3、等级:中国传统社会素以等级森严为主要特点,而体现在服饰上尤为突出,冠服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是统治阶级用以“定尊卑、分等级”的一种工具,同时也是藉以维护和巩固治权的一种典章制度,每一个朝代有各具特色的冠服制度和衣冠形式.但历朝历代同样不乏试图逾越等级之辈.在明清时期,官补制度虽规定甚详,但以下僭上、以贱充贵之事屡见不鲜.逾制者多为武官,拥兵自重,朝廷往往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因此,明代墓葬出土之官补与墓主身份多不一致,但皆低品就高品,而绝无高品而着低品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定民公以下有顶戴官员以上者,禁穿五爪蟒缎,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赐太保年羹尧自裁的罪状中有:狂悖之罪“奏折在内房启发,并不穿朝服大堂拜送,纵容家人魏之耀穿朝、补服与司道提镇同坐”.由上可知清朝注重穿衣的场合、尊卑,绝不可逾越.

【参考文献】

[1]沈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 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 1981.

[2]中华书局编辑部影印. 清会典事例冠服通例[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