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赞:21774 浏览:9650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席卷一切的21世纪,各民族国家在急剧的文化交流和文化碰撞中,面对新一轮“文化殖民”的扩张态势,开展对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时代战略意义.它不仅是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保存民族个性和特色,维护民族文化主权的时代选择,更是彰显地域文化,提升地域形象,传承传统文化的现实应对.本文根据关中非物质文化的自身特点,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指导下,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制度环境分析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新思维、新模式.

关 键 词 :文化生态学,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研究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选择

在当下的文化困境中,如何保持各自民族国家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无疑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命题.在此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形式和重要内容,对其保护和利用研究尤为显得尤为紧迫和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的总和,是其最根本的基础文化,是民族群体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素质的集中体现.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反映关中地区的群众意愿,以文化形式表现出来的有关关中民间口头文学、生产技能、表演艺术、礼仪节庆、社会风俗、崇拜信仰等,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决定着中华文化的内在结构和价值取向.换言之,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民众精神意愿立场观念的展演,是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重要标识,是中华民族精神构建的内在凝聚力.

二、反思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世界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蕴涵民族精神家园的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的冲击.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五大严峻问题:一是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资源流失状况严重,后继乏人,有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二是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仍不完善,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有充分得到依法保护;三是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保护意识有待提高;四是多种保护机制急需完善;五是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式需创新.反观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概括起来总体呈现如下几对矛盾或困境:遗产的真实性与舞台化、遗产的整体性与碎片化、遗产的活态性与静止化、遗产的民俗性与官本化、遗产的多样性与同一化、遗产的娱乐性与功利化、遗产的主体性与去主体化、遗产的农耕性与资本化等.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物质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三、研究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和目的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自身困境的前提下,开展对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时代战略意义.它不仅是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保存民族个性和特色,维护民族文化主权的时代选择,更是彰显地域文化,提升地域形象,传承传统文化的现实应对.具体来讲,开展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有利于:

第一,推进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在充分利用现存的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的同时,着力挖掘和恢复原有的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

第二,拓展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和社会怎么写作功能.充分利用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建设各类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表演形式,创新文化产品,进一步发挥宣传展示和怎么写作功能,更好地展示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文化遗产.

第三,提升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价值.通过挖掘内涵和外部“包装”,开展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将沉睡的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展现在游客面前,这是提升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价值的有效手段.

总之,开展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这就必须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善待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最终推进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伟大进程.

四、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㈠ 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地理生态环境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同时保护好遗产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其生态背景.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居建筑、民族性格、思维特征、审美情趣等等,都与地理生态环境有密切联系.因此,在开展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应抓住国家西部开发机遇,狠抓生态建设,重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挖掘关中地区民间生态文化智慧,通过生态重建来保持关中地区传统文化的延续.

2,社会经济环境的保护

目前,关中地区民间艺人的老化现象十分严重,各级政府命名艺术大师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年青一代都不愿学习民间文艺,除枯燥难学的因素外,关键是民间艺术、民间艺人地位还不高,他们没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此,提高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给他们适当的津贴非常必要.如果全社会形成了尊重民间艺人的氛围,就会有很多人学习民间文艺.

3,社会制度环境的保护

要大力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对增强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教育后人、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使广大干部和群众形成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意识.因为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民族价值观、审美观最本质的反映.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追求高度物质文明只是一种力量,而不是民族精神.文化要解决的是民族的形象、自尊、自爱和生命的延续.要改变过去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落后的代名词观念,重新审视其对人类永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㈡ 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利用

民间文学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性较强,在生态利用过程中,这类遗产更多地作为一种衍生物,通过宣传来增加关中地区的旅游吸引力,如山水风光、文化遗址,如果有文学作品加以渲染,可能更增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但许多文学作品是虚幻的,如果仅仅把文学作品单独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则缺乏相应的载体,资源基础薄弱,观赏价值不大,旅游市场潜力较小,生态利用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