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之比较

点赞:6994 浏览:2975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尽管一般文化都具有大体一致的内容要素和基本结构,但每一种文化系统却有自己不同的侧重点或中心目的.中西文化之间便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和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价值观——中国的群体主义价值观和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宗教——两种不同的宗教体验:逍遥与拯救;思维方式——中国的直觉思维和西方的逻辑推理.

关 键 词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之比较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群体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已经由来已久,从古至今,对于中西文化差异的探讨从未终止过.在此,本人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中西文化差异:

一、基本精神

我们把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和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分别视为两种文化精神的核心,即基本精神.[1]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是指中国全部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都是围绕着人的社会存在而建立起来的,它不刻意于宗教和神灵的寄托,也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而是专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和道德人格的完成.其突出表现是和谐共生和仁的思想.与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有所不同的是西方文化中科学精神的主导地位.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理性精神、客观态度、探求真理的执着.西方的理性精神和对待事物的客观态度和中国的以道德和情感为标准的判断是完全不同的.

二、价值观

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以社会群体作为价值主体,形成了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系统.社会群体被看作是产生一切价值的最终依据,以社会群体作为产生文化价值的最终实体.肯定社会群体的价值具有形而上的意义,一切价值和意义皆是由社会群体派生出来;相反一切个体皆没有独立的自己的价值,个体的存在和价值,完全是由社会群体派生的.一切个体只有在满足社会群体的要求,实现社会群体的利益时,才能获得自己的价值.一切对个体有用的东西,如果不把它纳入到社会群体的价值系统中就得不到价值肯定.个人不但不是独立的价值实体,也没有衡量、评价价值的独立地位.整体主义原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它认为群体的利益绝对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的个性、尊严、价值是微不足道的、偶然的.以宗法、血缘和自然情感为脐带,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约束个性,培养群体人格,于是以天下为归依的“孝”,“忠”便成为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个人只能以“孝”“、忠”为坐标,在家族、血缘中寻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中国人看重的是“别人会怎么看”.中国人讲人不重在讲个人,而重在讲人伦,人伦是人与人相配搭的关系.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人关系中来确定人的位置.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构成了西方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和立足点.个人主义的核心内容就是“:人们有决定自己生活和前途的自由和权利.”换句话说“:我的一切由个人负责.”个人主义所强调的是,在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个人是本位,或者说个人是始点、核心和目的,国家和社会的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的权利.在所有的权利中,自由、平等是最基本的权利,因而国家和社会的最高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的自由平等权利.因此,自由平等既是个人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西方社会公认的政治原则,个人主义作为西方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贯穿于西方价值观念体系的各个方面,体现了西方价值观念的根本性质.[2]


此外,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也表现在消费观念的差异上.许多人都听过两个老太太的故事.有两个老太太,一个是美国老太太,一个是中国老太太.在他们快要离开人世的时候,美国老太太说:“我终于还清了购房贷款.”中国老太太则说:“我终于攒够了购房的钱.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美国老太太已经住在贷款写来的房子中享受了一辈子了,而中国老太太一生都在为咱写房钱而受苦受累,当他攒够钱的时候,上帝却要把它带走了.这种消费观的差异其实是由价值观的差异决定的.

三、宗教

在强调现世人伦的中国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体系都十分重视人的感性心理和自然生命,追求知性知天、穷神达化的境界,从而达到现世人生的最大快乐.[3]从普通百姓对宗教的期待来看,无论拜佛求仙,目的都十分明确,就是祈求神灵保障此生的安宁幸福.中国的宗教,是一整套追求内在人格的完善、恪守伦常的自我意识、清净和平的人生信条和适性自得的生活情趣的观念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系统中充分体现为追求现世生命的快乐的一种”乐感”,这是一种快乐自足、悠然自得的生活体验和心理感受.而,西方宗教,以基督教为代表,最重要的信仰体验便是爱感和罪感.当亚当和夏娃偷食了伊甸园的禁果,他们有了原罪而被逐出伊甸.人的自然成了人沉沦的原罪.基督教崇尚救赎.即通过爱感使教徒从沉重的罪感中解脱出来,在对基督献身挽救世人事件的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对基督教的信仰,并在救赎论中找寻自己得到解救的希望.[4]

四、思维方式

中国哲学方式偏好运用直觉体验的方式去获取和传达涵盖力极强、极灵活、为认识主体留有极大领悟空间的认识成果.西方的哲学思维则希望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去获得和传递精确可靠稳定的知识,因而它重视规则的缜密,力求避免认识主题理解和阐释对象时的任意性,重视认识的客观性和同一性.[5]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因而借助于直觉体会,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即“以经验为基础,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达到协同效应.”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只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事物本质的哲学思辨.这种思维机制与生活保持着直接联系,不向分析判断的抽象思辨发展.大自然呈现在自己面前的只是一个感性的现象世界,不可分析,只可感觉.可见中国哲学讲求实用,“中了悟而不重实证”,用直觉顿悟的内心体验的思维方式去悟出自然法则,而不用概念和语言去描述也不用逻辑推理去论证.而西方思维则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和思辨的色彩.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们在自然界的各种观察和实验中渗透着理性思维与哲学思辨的成分,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利用理性思辨的力量对世界进行了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