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岭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刍议

点赞:7224 浏览:2300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在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岭南文化存在复线演化途径,兼具历史性与时代的文化核心.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需要各级政府超越地域观念,协力合作;需要政府与学术机构、海内外社会团体等社会各界的良性互动;需要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性研究,推动学术研究与实践操作层面紧密配合,形成上下齐心,内外合力,知行结合,共同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良好局面.

[关 键 词 ]文化生态学;岭南文化;文化生态保护区

[作者简介]陈海忠,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副院长,历史学博士,广东潮州515041

[中图分类号]G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Ol-0083-03

2010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制定《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下称《简要》),提出加大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保护,建立广府文化等八个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若干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一项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部门、多个行政区域的复杂社会工程.目前,受思想认识及行政区域的限制,各地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方面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存在重保护、轻研究的倾向,研究与保护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在保护工作中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本文以文化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重新解析岭南文化在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特质,探讨在建设文化强省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问题.

一、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主要包括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三大体系.人们的日常经验可以感受到岭南文化的很多显著特征,如粤人重商务实、敢冒险、勇于拼搏、族群观念强等文化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有古方言活化石之称的粤语、潮汕方言、精致的粤菜与潮州菜、休闲的功夫茶、热闹的民俗活动、金碧辉煌的祠堂以及巧夺天工的木雕、石雕、抽纱等等.这些都属于文化生态学研究的范畴,但文化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不是知其然,而是知其所以然,就是探讨这些文化现象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形成、发展和变化以及文化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换句话说,环境是如何塑造了今日的岭南文化以及有可能如何形塑未来的岭南新文化.


1955年,美国人类学家J.斯图尔德发表《文化变迁的理论》一书,被认为是文化生态学诞生的标志ill(m2).斯图尔德提出“生态适应决定论”,强调“文化生态之适应――人们在个别的环境中修正其具有历史渊源之文化的适应过程――是文化变迁中最有创造性的过程之一”C2](m7).对于文化演化的模式,他提出“多线演化论”,认为一个社会的演化不是从一个阶段演化到另一个阶段而已,而是从一个阶段的某一个文化类型演化为下个阶段的某一个文化类型.他还提出文化核心(CulturalCore)的概念,指与生产及经济活动最有关联的各项特质的集合,包括社会、政治与宗教模式等.

斯图尔德的理论数十年来历经批评,但仍然是现代文化生态学最重要的理论方法.后来的研究者在斯图尔德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研究人类文化,以讨论人类文化及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环境、结构、秩序与状态等.环境是文化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学者们发展了斯图尔德的文化核心概念,认为环境包括内环境与外环境.外环境是指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自然地[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亚热带条件下潮汕古民居保护研究”(20108031300013)阶段性成果理状况;内环境是指文化范围内的各种不同文化类型,如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学派和不同地域的文化等.文化变迁,就是在内外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

用文化生态学理论观察,岭南文化存在复线演化途径,兼具历史性与时代的文化核心.

第一,由于历史的文化生态环境不同,岭南文化存在复线演化途径.一方面是文化在本土的环境中发展、变迁;另一方面是文化在域外社会环境中的保持与演化.历史上,两条路径的分分合合不断强化或改造着岭南文化.

以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为例.自明代至民国时期,特别是1860年汕头开埠后,韩江流域地区持续出现大规模向东南亚地区的移动,导致近代海外华人社会和本土侨乡社会的形成.近现代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分别在“两个社会”中存在、发展和变化,本土与海外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不同,使文化呈现复线演化的特征.1949年以前,人民往返海外相对自由,真正定居东南亚的尚属少数.这“两个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还十分密切,同质性较高.

自1955年万隆会议至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在“两个社会”的发展环境差异性极大.一方面是东南亚民族国家意识蓬勃发展,海外潮人社会都面临着融入所在国的问题,面临文化认同的选择问题;另一方面是国内与东南亚国家实行了不同的社会制度.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在本土与在海外华人社会中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历经数十年的变迁,其内部异质性明显增大.改革开放以后,“两个社会”的沟通与交流正常化,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迎来了大发展的新契机.在这一意义上看,斯图尔德“多线演化论”已不足以诠释岭南文化的发展历程,反而对岭南文化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当代文化生态学理论的发展.

第二,岭南文化核心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岭南文化是历史变迁与时代大潮自然交叉、融合的产物;是粤人在历史与当下的各种环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持续修正自身行为模式的过程.

今日所观察、感受到的岭南文化并非从来就有,也并非一成不变的.从纵向的角度看,岭南文化的来源包括远古时期的土著文化、秦汉以来陆续南迁的中原文化、近现代以来的舶来文化.文化学者所概况出来的每一个“文化特征”,例如广东人“善于经商,敢于冒险”、客家人“勤俭节约”、潮汕人“奢华排场”之类的心态特征,背后都有国家宏观历史和区域社会生态背景,需要置放于历史的脉络中进行理解.而当代的宏观社会环境(如改革开放及方兴未艾的全球化趋势)及区域环境(如行政区划、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人口流动等)还在不断地刷新这些文化特质,这正是斯图尔德“文化核心”概念的意义所在.

第三,岭南文化兼具地域性文化与群体性文化特征.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历史形成的岭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

从内涵上看,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闽台文化、华侨文化、海洋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岭南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核,同时表现出显著的地域性特点.这些特点还可以跨越行政区划、国(边)境,为海内外粤人所共同拥有,有明显的群体性文化特征.在岭南文化体系内部,又有广府文化、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三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子系统,三者同样既有联系又互相区别,共同构成岭南民系文化.

二、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对策 研究

广东省提出分别建设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雷州文化、华侨文化、禅宗文化、海洋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八个生态保护区,共同构成一个系统的岭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这是文化生态学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下面以潮汕文化为例,讨论如何根据实际情况,依照文化发展规律,有序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问题.

第一,政府层面上,亟须突破行政区域藩篱,建立潮汕等四市联合推进潮汕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制度,构建较为统一的潮汕“文化内核”.

文化的发展没有边界,文化区域与行政区域设置从来没有完全吻合过.潮汕文化已经有本土和海外社会两条不同的演化途径,在本土社会不应该再有更多人为造成的限制.潮汕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设立过粤东行署、汕头专区.后来梅县专区、海丰、陆丰等地区先后析出,设置梅州、汕尾两市.1991年,又一分为三,分别设置汕头、潮州、揭阳三市.现在汕头、潮州、揭阳与汕尾四市总面积15000多平方公里,人口1700多万,文化、方言、习俗相通,潮汕方言、潮剧、潮乐潮曲、潮菜、民居、工艺美术、侨批等潮汕文化表现形式均普遍存在于四市之中.在近年来文化建设中,潮汕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存在一些归属地被分割或被独占的问题.这需要地方政府从建设文化强省的大局出发,主动打破行政区划对文化发展所造成的藩篱,协力推进潮汕文化生态保护工作.

近年来,潮汕四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协作已大有进展.2007年,在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创会主席陈伟南的倡导下,粤东四市经济社会协作第一次党政联席会议在汕头市召开,四市签署了《粤东四市经济社会协作框架协议》,将有序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合作,打造粤东区域经济圈,将在基础设施、经贸协作、旅游开发、科教文化、环境保护和社会管理六个领域的一批项目中开展合作.这为潮汕四市共同推进潮汕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看,这本身就是潮汕文化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而在实施潮汕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时,建议:(1)把协力建设潮汕文化生态保护区写入《粤东四市经济社会协作框架协议》.(2)参照粤东四市经济社会协作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由上级部门牵头或地方主动协商设立潮汕四市潮汕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在联席会议下统一制定建设规划纲要,设立统一的学术或顾问机构和日常联络机构,确保四市在进行保护区建设时有统一的领导、统一的规划、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步伐,避免有可能出现的分散投入、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

第二,从社会的层面看,既要发挥“本土潮汕”的主体性作用,更要切实发挥“海外潮汕”的重要作用.

首先,海外潮人社会可为潮汕文化生态保护提供经验借鉴.前已述及潮汕文化在本土与在海外华人社会中两个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中生存、发展和变化.就目前看来,潮汕社会中的一些风俗习惯在海外潮人社会中总体上保存得更加原生态.这种情况与海峡两岸的闽南文化相似,如由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起步较早,闽南文化在台湾地区就保护的比较好.有学者甚而建议考虑把金门县纳入国家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内.近年来,东南亚潮人社会每年均有形式多样的潮汕文化活动.因而,在推进潮汕文化生态保护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本土与海外潮人社会的交流与合作,进行相关的比较研究,探明潮汕文化在海外社会的生态环境下发展变化路径,为本土的文化生态保护提供借鉴.

其次,海外潮人社会有条件、有意愿为本土潮汕文化生态保护提供帮助与支持.海外华侨华人长期有热心公益、建设家乡的优良传统,海外潮人社团虽然历经变迁,职能与宗旨已与初设时期很大不同,但“恭敬桑梓”的精神内核永远贯串其中,并在全世界面前型塑了潮汕人凝聚力和家乡观念强的文化特征.恭敬桑梓,一方面是地缘、血缘和亲缘的关系,一方面是文化的纽带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海内外潮人潮侨为家乡的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开展潮汕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将为潮人潮侨报效桑梓创造了一条新渠道,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华侨华人对祖国、对家乡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因而,要大力鼓励和吸引海外内潮人潮侨参与潮汕文化生态保护工作,聘请海外各侨领、海内潮人社团进入潮汕文化生态保护顾问机构,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由海内外潮人社团参与或负责一些文化生态保护项目的实施,使潮汕文化生态保护成为海内外潮人的共同事业.

 第三,学术层面上,进一步深化潮汕文化基础性研究,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提供学术支持.

文化研究既有基础性研究,也有应用性研究.应用性研究由于与实际工作结合得较为紧密,与地方政府的需求较为接近,容易在普通民众中引起共鸣,研究者也容易获得被社会认可的成就感.但基础性研究,更需要“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研究者要对他所观察到的各种文化现象作出历史层面、哲学层面上的解释.这样的解释,有些是令人喜欢的,也有些是令人“愤怒”的,故而有可能有时会处于不受欢迎的位置.但文化的基础性研究是文化建设的根.因此,在深化地方特色文化研究中,既要大力鼓励开展应用性研究,也应该鼓励和保护基础性研究,使其相得益彰.研究者要主动学习和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潮汕文化生态,用潮汕文化作为材料参与有关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建构,进一步完善这一新兴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共同为文化生态保护提供学术支持.

[参考文献]

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岭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刍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化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1]戢斗勇.文化生态学――珠江三角洲现代化的文化生态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2]Julian H.Steward.文化变迁的理论[M].张恭启,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

[3]粱渭雄.叶金宝.文化生态与先进文化的发展[J].学术研究,2000,(11).

[4]陈耕.关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的思考[J].福建艺术,2007,(4).

[责任编辑: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