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榷《再武汉码头文化》

点赞:3083 浏览:807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芳草》2003年第4期《再说武汉码头文化》的作者认为码头文化是武汉这座城市的文化之根,说武汉文化虽是多元的,“但文化的底色、我以为是码头文化”,“这是没办法的事,我们不能为了面子而不去承认它”.

作为一个武汉人,我也如文中说,有些“坐不住”,想与作者商榷.

作者为了证明武汉是个大码头,文章追溯到商代中期,作者引证的内容倒是不争的事实.于是作为读者,我顺着作者的思路,饶有兴趣地了解,码头与文化两者之间是如何形成码头文化的,码头文化又是如何成为武汉文化底色的这些“尖板眼”的东西.但我们读到的论据并不是以论证作者的码头文化论点.


譬如论据之一是打码头,甲帮的“拐子”率领兄弟们到乙帮去“抖狠”,三刀六眼,双方相残,输了走人让地,但双方还是要到茶馆里去喝茶,酒馆里去喝酒,一笑泯恩仇.这种打码头的流血冲突是不是文化现象?我表示疑虑.即便它是一种骠焊好斗,仗义豪爽的民风吧,但恐怕说不上普遍性,虽说确有些史料记载,而有些是民间传说的黑帮故事.

第二个论据是煨排骨汤,武汉街坊间,谁家煨了排骨汤,东邻送一碗,西邻送一碗,然后东邻西邻回送一点米泡什么的来还情.“得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此淳淳武汉民风也!我也深有同感.但可能此风远在成化汉水改道之前,武汉还没有形成大码头之前就有之.如果这是武汉的文化传统之一,为什么如今越是繁荣,此风越是减弱?我几十年都没有接到邻人的一碗汤了.一道道蛮扎实的防盗门和防盗网搞得我和邻居之间“老死不相往来”了.可以说煨汤与邻里共享传统中断.那么一种中断的传统文化似不足以论证这座城市的文化传统.

商榷《再武汉码头文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文化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试想,长江一线,码头林立,两江四岸的地貌,又何止武汉一处?南京有六朝金粉文化,杨州有盐米漕运文化,秭归有屈原昭君文化,丰都有神佛鬼判的文化.它们都得尽长江之利,受尽码头之惠.武汉是否也另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呢?

我略知作者是武汉文化名人,学识渊博.出于热爱武汉的共同愿望,我不揣浅陋,诚意请教作者.武汉的文化特征是什么?我以为是“荆楚文化”.

楚文化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几千年来人材辈出,影响深远.屈原开一代之诗风,竟陵、两学派执一时文坛之牛耳,抬头“吴越秦齐楚”,近观“梁唐晋汉周”,偌大的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只有湖北人敢喊“唯楚有才”这种振聋发聩的口号,即使到了今天,还有编钟乐舞似的黄钟大吕般的气势震撼世界.

或许有人说:荆楚文化是指荆门、江陵一带,好像雄踞三楚、两江切四岸、一城鼎三镇的大武汉与它无关,荆楚文化便站在舵落口以西、黄陂以北不肯过来似的,好像武汉这个大码头的功能,只接纳萝卜、南瓜这样的硬货物,不装卸荆楚文化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东西.这没关系、荆楚文化的招数多着哩,首先是派人来“卧底”,武汉七百万居民请查查各自家谱,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来自黄陂孝感,天门沔阳、沙市江陵、随州广水等其次是把软件变成硬件,先把草、叶子什么的包着个有菱有角的东西,码头上的“拐子”也疏于检查,这东西到了武汉,一吃就是几千年,每年五月初五,家家户户一定要把这个叫粽子的东西写回来,怀念先贤、赞美爱国主义.据说有人考证,世界上没有哪一样吃的东西能像粽子一样寓有如此深刻感人的内涵,它是鄂菜中的上品,纯荆楚文化之味.苏东坡曾仰天浩叹:“楚人歌屈原,至今意未歇!”他若得今天楚人的龙舟,已经划向了世界,不知作何感叹.

还有,如果说古琴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美妙故事只是传说,不足为信,那么汉剧源于陕西而集大成于武汉,成为武汉地区标志性的剧种.请仔细听听,唱也好、念也好,秦声被楚声所取代,这就是荆楚文化兼容与改造的明证.上世纪六十年代,何祚欢先生以楚腔楚语说《红岩》,原著的书面普通话一经变成本土语言,立刻风靡全省,其盛况,开创了湖北说书的历史之最.何先生的再创造,靠的是荆楚文化的扎实的功底.何止汉剧和湖北评书,潜江花鼓、沔阳花鼓、天门花鼓、傩剧、楚剧、渔鼓、道情、湖北大鼓、三棒鼓、皮影、说书等这些在荆楚大地上产生的文化艺术,带有鲜明的荆楚文化记印,在武汉一代代人中都拥有大量观众.

武汉是湖北的政治文化中心,应是荆楚文化的当然代表.作者提出的武汉码头文化的确也有地方特色,但它是否只是武汉荆楚文化的一个方面,一个枝节呢?“疑义相与析”,笔者愿谦虚地与作者商榷,并求教于广大武汉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