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的文化视角看陈忠实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点赞:12585 浏览:4893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白鹿原》的成就是巨大的,但之后陈忠实的创作却进入了低谷.本来打算写的长篇也迟迟没有动手.究其原因,还是跟他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反思有关.本文拟从《白鹿原》的文化视角来分析陈忠实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反思,由此也可看出对传统文化及民族命运的关注是使他陷入创作痛苦的主要原因.

【关 键 词 】陈忠实,《白鹿原》,传统文化

一、《白鹿原》的文化视角

在论及中国当代文学史时,多位评论家一致公认,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的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一座不朽的文学丰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小说创作领域最重要的收获.一手促成该书面世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前副总编、《当代》前主编何启治认为,《白鹿原》是“五四”以来中国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1.文化价值的正负面象征

作者在描写“仁义白鹿村”时,就是把它作为一种儒家文化的整体象征来描写的.无论是主要人物白嘉轩还是普通村民,无一例外都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熏染.当然其中最突出的代表还是朱先生和白嘉轩,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出了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

朱先生是关中大儒,在世人眼中,他是“圣人”,受到别人的赞颂和景仰.他一生坦荡磊落,一直信奉与人为善的原则.他淡漠世事,不涉足政治,躲进“白鹿书院”,注重的是“修身”.他的态度本是出世的,但一旦老百姓需要,他就毅然出来四方奔走.禁烟犁毁,只身赴乾州劝退清兵总督,放粮赈灾,发表抗战宣言,意欲投笔从戎等一系列行为说明了他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胸怀天下,关注苍生的.这样看似矛盾的行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他出世与入世的统一,‘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情怀的完美结合.”正如《孟子尽心上》所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独善其身是手段,是前提,兼善天下才是道德修养的目的.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品中对朱先生“齐家”的描写并不多,只在全书快结尾时的第三十二章有所提及.他不让两个儿子从政从军甚至经商,而让他们回老家去从事农耕,这体现的是他“耕读传家”的人生信条.作品中更多的是对他“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描写.在他身上集中体现出了儒家传统文化的精华,他成了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

《白鹿原》的文化视角看陈忠实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老舍同样是从文化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把《四世同堂》中的钱默吟与朱先生做一比较.尽管地位和周围人对他们的态度有所不同,但他们却有许多相似之处.钱默吟起初只知吟酒作诗,他的世界只有一个院子那么大.日本侵华战争开始,使他家破人亡.这时他开始从事抗日活动,态度从“出世”转向“入世”.他们都是从注重“修身”到“治国”“平天下”,只不过钱默吟到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时才挺身而出,而朱先生则纯粹是为天下苍生着想,有更大的人格魅力,比钱默吟更胜一畴.陈忠实对朱先生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如果说陈忠实对朱先生形象的刻画单薄,有完美倾向的话,那么对白嘉轩的刻画则复杂深刻得多.他一生恪守传统道德的信条,并坚定实践,作品中对他的描写注重的是“齐家”.他时刻不忘对儿女的教育,他苦心孤诣,想把儿子孝文培养为未来的族长.孩子几岁的时候,他就毅然决然地断掉了他们的偏食,得到的是母亲和妻子相同的一句评价:“你的心真硬”.他们成人后又让其进山背粮食,依然体现的是他的家教方式.在他与外人的关系中,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在他身上都有明确的体现.如与鹿三的主仆关系,对黑娃的既往不咎,以德报怨,整饬民风修约肃法惩戒孝文等.

在看到白嘉轩美好品质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冷酷,不合人性的一面.对亲生儿子孝文,他能真心下手狠打,对掌上明珠似的女儿白灵,他能与其断绝父女关系,就是因为他们违背了他的人生信条.田小娥的“阴魂不散”,引发白鹿原上一场大瘟疫,致使生灵涂炭,他却对族人的规劝无动于衷,反而造塔镇压.这一切都是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他是按自己所恪守的道德行事的.这才是真实的、全面的儒家传统文化,所以白嘉轩才让我们感到更真实可信.由此我们也能看出陈忠实的矛盾所在.

与白嘉轩较量了一辈子,争斗了一辈子的人是鹿子霖,他是传统文化的负面象征.他阴险、奸诈、势利,舍不得放弃任何眼前利益.白孝文的堕落对白嘉轩来说是致命一击,而主谋却是鹿子霖.与此相对照,《四世同堂》中的冠晓荷浅薄无知,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老舍说他是传统文化里的“一只虫”,他的文化“只有一张纸那么薄”,讽刺批判的态度流于笔端.而在《白鹿原》里,我们很难看出陈忠实对鹿子霖是一种什么态度.

2.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老舍对传统文化的主要态度是批判和反思,但在客观冷静的叙述语调里,我们可以发现陈忠实的态度则倾向于肯定,甚至有赞赏的成分在里面,如对朱先生和白嘉轩的描写.

以上如朱先生,白嘉轩等是属于传统文化营垒之内的代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维护倡导,但还有游离于这个阵营之外的人――田小娥,黑娃,白灵等.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田小娥.她一直与传统文化无缘,但最后的命运结局却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造成的.她本性善良,与世无争,白鹿原却容不下她.白嘉轩不准其进祠堂,鹿三不准其进家门,反而杀害了她,死后白嘉轩造塔镇压,朱先生为其出谋划策.其实田小娥与朱先生,白嘉轩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只因他的行为不符合他们所信奉的传统道德规范,所以才使他们之间有那么多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

作者在卷首引用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对于作者的用意,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作者指的是民族文化影响下的心灵秘史.米兰昆德拉说:“小说唯一存在的理由就是去发现只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白鹿原》就是心灵秘史的前所未有的深刻揭示.人物的行为准则是被什么在无形控制着,《白鹿原》给出的答案是:文化.虽然如老舍,“寻根小说”作家们等都曾从文化视角出发进行过创作,但陈忠实却做到了对前人的超越,达到了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和深度.

陈忠实是一位主流作家,《白鹿原》也从不回避对政治事件的描写.但它不是从政治视角出发的,而是从文化角度来描写,从而使作品的内蕴变得深邃厚重,也是它具有很强可读性的原因之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每个人一出生就被置于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之中,这种文化的影响是贯穿其一生的.相对来说,政治只能影响某些人的某一时期.从政治角度去描写,这不是文学家的任务和责任.创造社作家郁达夫贯以自叙传小说著称,30年代却写了一篇反映革命斗争的作品《出奔》.这篇小说明显没有个性特色,写得不够成功,让人感觉不真实.作家可以有多种创作风格,但如果作家为了某些政治事件或政治思潮而去写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题材,也就失去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结果是得不偿失的.陈忠实坚持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自己熟悉的东西当中去挖掘深意,没有让政治成为作品的核心内容,所以《白鹿原》才会在众多的作品中脱颖而出.

二、关于《白鹿原》文化反思的反思

1.关于《白鹿原》的争议

尽管《白鹿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作品出版不久,即有人持不同意见提出争议,一时间批评纷至沓来.其他方面的议论我们暂且不提,有人说作者有文化保守主义的倾向,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从作者的出发点来说,《白鹿原》具有“寻根”性质,从作者的态度看来,在某种程度上作品又有了文化反思性质.读完作品,我们会发现,作品中很少议论,运用的多是客观冷静的叙述语调.尽管如此,作者的情感倾向还是透露了出来.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惋惜、留恋的,虽然并不那么单一.尽管他坚持认为:“我们只能从文化传统中走来,但我们又必须从传统文化中走出.”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倾向.

陈忠实认为:“一个民族的发展充满苦难和艰辛,对于它腐朽的东西要不断剥离,而剥离本身是一个剧痛过程”.“我们这个民族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断饱经剥离之痛的过程走向新生的.”“‘剥离’,是一个意义非常深刻的概念.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发展进步,就是由于其能对自身落后的、错误的乃至腐朽的东西不断剥离.”

那段话是陈忠实在创作完《白鹿原》说的,这与《白鹿原》流露出的倾向似乎有些出入.根据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的方针,我们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文化,就必须坚持批判和继承相统一的辨证方法论.批判和继承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否定继承的批判是民族虚无主义的做法,没有批判的继承,则会犯传统保守主义的错误.根据这样的观点和《白鹿原》中透露出来的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倾向,那种认为作者犯了传统保守主义的观点也并不为过.只是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倾向只能从作者的文化价值观去找原因,无可厚非,也并不会影响作品的艺术魅力.

2.关于传统文化未来命运的思考

但是,作为读者,我们的态度应是客观的、公正的,应对作者有一定的超越.经过几千年的漫长发展,儒家传统文化必然会有它需要改进的一面,它必须去旧纳新,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中外文化交流异常频繁的今天,传统文化必然会受到冲击,但其中又有一些恒久性的东西需要坚守.它的命运如何就看它如何完善自身的体制了.


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及其精神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中国人民的精神血液中,积淀为我们民族的一种传统心理和行为习惯.我们应该通过扬弃和改造,吸收其中的优良精神品性来完善我们的人格和性情.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必然会有冲突,但经过契合也一定会达到优化互补.这是我们反思《白鹿原》的文化反思所得到的.

不管赞扬也好,批评也罢,重要的是优秀作品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相信时间会证明《白鹿原》价值的永恒.

【参考文献】

[1]何启治. 从《古船》到《白鹿原》[J]. 漓江,1999(1).

[2]程文超. 的重新叙述[M].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朱栋霖,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白鹿原》评论集[M]. 北京:人民文化出版社,2000.

[5]陈忠实. 关于《白鹿原》的创作//《白鹿原》评论集[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6]畅广元. 陈忠实论――从文化角度考察[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7]唐凯霖,张怀承. 成人与成圣――儒家道德精华[M].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8]陈忠实. 白鹿原[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