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三十年巡礼(上)

点赞:20200 浏览:9268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编者按: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是什么从遗传的角度来说:“它是人类共同产生或创造的、并传给他人特别是下一代的实物、习惯、思想、机构以及思想或行动的模式.”特稿《上海文化三十年巡礼》以上海开埠150年以来的海派文化为背景,从文化传承、源远流长的视角,详细记录了上海文化从1978年起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既有历史回味,又能解读上海文化建设的岁月印痕,全文将分三期刊出.《上海文化三十年巡礼》可以说是上海文化三十年的纵览,以后本刊将陆续推出有关上海文化建设的系列花絮文章,从更多的视角、更多的细节去解读上海文化,以此来推进上海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持续繁荣的发展.同时,为建设一支与时代同步前进的高素质的人民队伍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开篇

人类自有历史以来,每一步无不镌刻着文化的印记.一种广义的界定,认为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独特创造.

关于文化的狭义界定,自1871年之后半个多世纪中各学科的专家、学者对于文化的定义总计三百多个.无论这三百多个定义从何种角度去论述,总离不开这些关 键 词 :群体、思想、习惯、信仰、风俗、态度、技艺、语言、文字、传播、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行动方式、族群遗传、社会遗产等.

上海文化是一种融合了革命军队文化血脉的新文化,是上海群体的一个文化总和,这个文化总和产生于上海这样一个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必然带有这个城市的文化心态和符号系统.那么,上海的城市文化脉络究竟带给这个具有军队血脉的文化哪些遗传信息呢

1953年,美国学者罗兹墨菲作了如此的研究表述:上海,连同它在近百年来成长发展的格局,一直是现代中国的缩影.就在这个城市,中国第一次接受和吸取了19世纪欧洲的治外法权、炮舰外交、外国租界和侵略精神的经验教训.就在这个城市,胜于任何其他地方,理性的、重视法规的、科学的、工业发达的、效率高的、扩张主义的西方和因袭传统的、全凭直觉的、人文主义的、以农业为主的、效率低的、闭关自守的中国――两种文明走到一起来了.两者接触的结果和中国的反响,首先在上海出现,现代中国就在这里诞生.上海提供了用以说明中国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事物的锁钥.

正如罗兹墨菲所述,上海文化作为上海人特有的精神生活的表征,以其丰富多采的姿容,展现了这一新兴都市生态环境里人们的心理感受与行为方式,创造出多姿多彩的体现整个时代风貌的文化样式,兼收并蓄,推陈出新.

上海文化,就在这样一个具有开放胸襟和宏伟气魄的文化母体中孕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上海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格局的不断调整,上海文化活力四射,魅力无穷.在一批致力于文化建设的“警苑园丁”的倡导与培育下,从机关到基层,从高级警官到基层民警,许多作家、书画家、摄影家、家等“两栖”人才脱颖而出,推出大量反映时代、反映最强音的文学、书画、摄影等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上海文化的内涵.书刊社、博物馆、警官合唱团、警乐团等文化团队推动着警营文化蓬勃发展,犹如盛开在领域内的一朵朵奇葩.同时,借助上海专业文化团体的力量,组织作协、新闻、传媒、影视等业内人士共同参与文化建设,将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制故事通过大众传媒辐射到千家万户,赢得了市民的关注与喜爱.上海文化源自于上海文化的遗传,成长后又反哺于母体,为上海文化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文化“化”人,艺术“养”心.三十年来,在“政治建警、科教强警、文化育警”思想主导下,上海文化,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始终前进着,与时代共呼吸,始终前进着,与城市同命运,始终前进着,与人民心相连,用文化的力量流动传输着一支执法队伍的精气、锐气和神气,用文化的力量润化着每一个执法者的心灵,使他们成为一支立场坚定、能征善战、足智多谋的忠诚之师、文明之师、爱民之师、智慧之师,义不容辞地走在发展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公平正义、公共怎么写作与社会管理需求的前列,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鸣锣开道”.

前十年,上海文化复兴初潮涌动

一个社会集团过去和现在做事与思考问题方式的总和,是传统(传承下来的信仰)和风俗(传承下来的程序)的总和.

上海文化在建国初期曾有过辉煌,那是一个在军事上取得伟大胜利的革命军队文化的辉煌.但是,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文化逐步萎缩,到“”时处于停顿状态.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政策,犹如一夜春风使中国封冻已久的大地有了春的萌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放飞了人们被禁锢已久的思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导人们摆脱“左”与“右”的争论,在改革实践中去论述思想的正确.

“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开启了全民普法的新时代.全民普法活动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开民智、启民意、兴民思的重要杠杆.其时,无论是广播、电影、电视还是书籍、报刊、杂志,一切与法制作品有关的文化传播,都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喜爱.

剧作家洪深曾说:“在一个政治和社会大变动之后,人们正是极愿听指导,极愿受训练的时候,他们走入剧场,不只是看戏,并且喜欢多晓得一点新的事实,多听见一点新的议论.”这正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后,市民更多的是从文化艺术中感受到社会形态的变化 .

1984年11月,上海市局顺应时代的要求,组建了专司社会宣传的法制宣传处,面向社会进行法制宣传,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指引下,运用报刊、图书、广播、电视和展览等多种传媒手段,普及法律知识,密切警民关系,使人民群众了解、理解和支持工作,共同维护上海社会治安.

上海文化随着轰轰烈烈的法制文化兴起而复兴,从此拉开了新的一幕.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为配合“严打、反盗、扫黄、肃毒”等新时期中心工作,文化发挥了先锋作用,1985年一次禁赌宣传,促使5.5万名参赌者到机关和保卫部门表示悔改.1986年的反盗宣传,又使8000多人到机关自首和退赔赃物.彼时,上海各新闻媒体也纷纷联系,抢发有关题材的新闻,上海法宣部门最终与《新民晚报》联合,在当年这家月发行量达160多万、上海几乎每家一份的报纸上刊登通缉令,大造声势,动员群众检举揭发,限令案犯投案自首,开了新中国警方在报刊上公开刊登通缉令的先河,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具震撼力的影响,成效十分显著.同时,又利用电视媒介,动员群众提供线索,由此侦破了许多大案、要案.1982年8月28日,上海发生了一起罕见的绑架儿童案,引起了、上海市委领导的重视,同时也为广大市民所关注.长久以来,与案件有关的任何信息都不会在破案前展示在公众视线中.然而,出乎市民意料,某一天,上海电视台破天荒地滚动播放一则被绑架儿童的“寻人启事”.原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鼓舞下,上海跳出圈子办案子,借助文化传媒的平台,将被绑架儿童的情况以“寻人启事”的方式首次在电视屏幕播放.奇迹出现了,案件相关人“小裁缝”看到电视节目后,才知道原来别人委托自己“寄养”的小孩竟然是人质,自己无意间成了犯罪嫌疑人的帮凶.惊恐中的小裁缝马上到机关投案自首,并提供了犯罪嫌疑人的线索,使该案得以迅速侦破.文化在复兴之初,就为新形势下的社会治安管理鸣锣开道,充分显示出其强大的机能与活力.

法制宣传给文化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改革开放的前十年,上海积极发挥文化宣传的外部作用,不仅为中心工作摇旗呐喊,而且,在密切警民关系上发挥了纽带和桥梁作用,交通、消防、户政等涉及千家万户利益的业务、便民措施,以及系统的先进典型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都通过文化传媒传播到社会各个角落,文化宣传成为改革开放初,人民走入千家万户的新形式,成为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的新途径,成为上海都市寻常百姓最为关注、最为喜闻乐道的精神文化食粮.

为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和喜爱,在市局领导的谋划下,文化以各种文艺形式进入社会公众视野.1978年,改革开放第一年,市局重建消防文工团,1982年,又新组建军乐队,这两个文艺团体,以群众喜爱的军队文艺形式登台亮相,年平均演出计300多场次,观众达25万人次.同年,《人民》这本创刊于1949年,1960年被停刊的原上海系统内部刊物复刊,1986年1月起向社会发行.《剑与盾》(后改版为《东方剑》)1985年3月创刊,是以文艺形式宣制的月刊.1987年月发行量已96万份,是全国畅销的法制文学杂志之一.此外,《上海消防》、《上海交通安全报》、《人与车》、《上海治保报》这些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报刊也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上海电影电视也同期起步.法制专题片《被悬赏的头颅》,交通安全专题片《被碾碎的心》、《交通病例》,消防专题片《火警,南京路》、《火树银花话安全》,电视剧《越狱》在国际国内获奖.1985年摄制的电视纪实片《法盲的悲剧――花钱写官司吃》,电视台转播后,收到各地群众来信600多封,特别是有些曾有“犯意”的人来信,坦诚表示要以此为戒,自觉中止违法行为.1986年摄制的4集反特电视剧《金蔷薇》,电视台在1987年春节播出.1987年摄制的4集电视剧《他从异乡来》,先后在电视台和29个省、市、自治区电视台播出,在社会中形成轰动效应.题材的电影、电视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街头巷尾的热议.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人们被封闭已久的思想与情感喷薄而出,文化因为思想和情感的活跃而繁荣,中国大地干涸了几十年的文化沙漠迎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甘露,而凝结甘露的云团无疑就是充满朝气的文化.那是一个拨乱反正的年代,加强社会主义和法制建设,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成为主旋律,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理念,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成为核心理念.人们亟需新秩序,亟需公共安全.改革开放的前十年,上海文化是一个文化.

中十年,上海文化澎湃发展

文化是历史上产生的明显的或暗含的对于生活的设计,这些设计为所有的或特定的社会成员所共有.

一场疾风暴雨过后,天边出现了一道七色彩虹.上海市民在法制宣传与文化的传播中得到心灵的慰藉,风气开化,治安良好,上海文化在播种与教化中逐步走向繁荣.

然而,总是短暂的,理性才是长久的.上海文化深深扎根于上海这片热土上,同样流淌着上海海派文化的血,理性的、重视法规的、坚持不懈的、全方位的传播新型的都市文明.20世纪初,上海留美学士穆藕初最早将西方科学管理理论付诸企业管理.随后,上海康元印刷制罐厂创办人项康所实行的科学管理及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他在企业内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极大地改善了企业管理层与工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文化技术素质,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被邹韬奋撰文表扬为“中国人用科学办法办的好工厂”.“状元实业家”张謇、“煤炭大王、火柴大王”刘鸿生、“粉、纱大王”荣宗敬、上海求新造船厂创办人朱志尧、上海振兴毛绒纺织厂创办人顾锡元等等一大批上海早期工商企业家,他们不仅具有爱国热情、接受过西方科学技术教育,而且都具有现代意识和文化理念,他们的思想境界、文化观念和精神状态,奠定了中国近代工业经营方向和整体素质.193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在书馆遭受日本飞机轰炸、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发出了“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的强音,使商务印书馆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迅速恢复经营.上海家庭工业社的创始人陈蝶仙在创办公司的同时,还以长篇言情小说《泪珠缘》等作品闻名于文坛.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和海纳百川的文化氛围,造就了上海独特而丰富的都市文明,这种都市文明给上海文化提供了一个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雅俗互补的文化生态环境.

在这样一个文化生态环境中,精英人才总闪烁着光芒,设计创造一种社会模式供大众学习与跟从.上海早期的工商企业家大多首先是文化人,然后才是企业家.陈蝶仙在临终前对家人表示:“我平生志愿原为文学,做一个名士,中途不幸堕入工商界,成为名人,现在还我干净,仍为名士吧.”顾锡元也曾说:“等如果但求自己丰衣足食,未免把做人的使命看得太轻了.”在他看来,“多一个依靠我事业吃饭的人,多从外国人手里夺回一文钱,要比多娶一个姨太太,或多置一部汽车要荣耀得多.”上海化工业巨头吴蕴初没有把钱分给子女,而是设立了一个公益基金会,他对子女说:“发展中国工业靠我一个人做不成大事,事情总得大家来做,我不过是开了个头.所以我不想把钱留给你们,而想为社会上多做些有益的事.”正是这种文化心态和个人综合素质,上海的一批民族资本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这些企业文化促使上海成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缩影,像一颗珍珠镶嵌在太平洋的西岸.

上海,依旧是上海.让我们穿越时空,从20世纪初的上海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一刻,看一看文化遗传的影响,看一看文化究竟能给予人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中华大地,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涌动着一股抗震救灾的爱心暖流.在如潮的捐款捐物中,一位上海退休女教师独领的义举,感动了亿万中国人,被亲切地称为“上海奶奶”.61岁的上海聋哑学校的退休教师沈翠英,从电视上看到了灾区的悲惨景象,了解到灾区学校急需修建,她毅然决然携儿子、儿媳、孙子将位于徐家汇一套时价450万元(月租金8000多元)的出租房委托拍卖公司进行拍卖,拍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给灾区,为灾区援建一座高质量学校,并以孙子的名义建立慈善基金.一位普通的退休女教师,为“取义”而“舍房”,不仅捐掉自己的养老钱,更把慈善的接力棒亲自交到孙子的手中,没有文化的底蕴,怎么会有如此荡气回肠的义举21世纪初,“上海奶奶”再次将上海文化符号鲜亮地镌刻在中华灾难史上.

上海开埠150多年来,百年工商业文明积淀的文化心态养育了一方上海人,百年来深厚的企业文化创立的一些工、商品牌早已植入人心,企业文化之于企业是生命,那么,文化之于队伍是灵魂.上海在百年工商业文明的浸润下,拥有同样的文化心态,用文化凝聚自身的战斗力和社会影响力成为这支队伍改革开放后重振雄风的核心理念.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上海文化进入一个理性认识时代.

文化的事情当然要由文化本身来解决.1987年,上海市局召开了第一次宣传工作会议,积极推行“立足,面向社会,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方针.1988年5月19日,成立了上海“文化艺术委员会”,统筹和规划上海文艺事业,下属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和体协.文化的轴心建立以后,上海文化实现了三个转变:从前十年业余“小分队”向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转变,由运用群体传播手段向大众媒介的转变,由通俗化向雅俗共赏转变.1990年消防文工团应邀赴日本大阪参加21世纪友好协会组织的表演.1992年,消防文工团被命名为“金盾艺术团”,形成了专业的管乐队和歌舞曲艺队.军乐团也已成为一支兼有声乐、舞蹈、曲艺、话剧等节目的综合性文艺团队.经过专业打造后,这两个文艺团体在全国和全市文艺大赛中多次获得大奖和金奖,经常被指定参加北京、上海和其他大城市的重大文艺演出.

民警摄影、书画、文学创作在分会的组织下,开展得有声有色,涌现出一批“文化人”.交通民警王国年出版了个人影集,举办了个人影展,1994年还应邀赴德国举办摄影展.消防警官吴学华的消防摄影作品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春季艺术节纪念摄影术诞生150周年举办的摄影展上获得金奖,被誉为中国摄影家的“世纪之星”.一部专门介绍民警书法、美术、根雕等艺术作品的专题片《美的追求》,被上海电视台列为同国外交流的电视片.

文学艺术创作在这个时期发挥了文学独特的审美属性.有学者给文学总结了五大属性:“陌生与惊奇”、“想象与自由”、“共鸣与感动”、“沉思与支配”、“知觉结构与形式美”.人通过感知陌生的对象产生惊奇,进而使人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在接触文学时会获得一种精神的舒展和生命的自由体验,这是审美过程.作品和读者的共鸣,会使人产生愉快的感动,而后通过沉思实现对世界的控制和支配.文学艺术的价值正体现了这五大属性,而使它光彩夺目的是与广播剧的结合.

因为,那是一个广播剧红火的岁月.

1988年上海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台《滑稽王小毛》专栏节目合作,制作了43集“反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题材的节目,以反映市民阶层关心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故事,通过大众文化、地方滑稽戏“王小毛”的文艺形象,为老百姓带来了欢笑与感动,成为带动与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精神动力.

继《滑稽王小毛》取得巨大成功后,1990年,一部反映上海刑警的生活和工作的大型百集系列广播剧《刑警803》,由上海电台和上海市局法宣处联合录制播出.

“你用一腔热血,你用一片柔情,编织一曲橄榄绿”.每当华灯初上的黄昏,《刑警803》的主题歌就从上海万家灯火中传出,荡漾在大街小巷,而此时必定是万人空巷了.惊险曲折的破案故事,著名配音演员乔榛、丁建华、曹雷、刘广宁等优美的语言魅力,在社会上引起了一股“收听803热”.许多取材于真人真事的案件,被编入一百多集的广播剧,如《疯狂的》、《国宝将被拍卖》、《绑票》、《新娘之死》等,真实地再现了以刘刚为代表的侦查人员同形形色色犯罪分子作生死、复杂、艰苦斗争的过程,以及刑警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当那位美国擒拿好手‘亨特’警官告别上海电视台‘海外影视’栏目的时候,广大迷恋于‘好人抓坏蛋’故事的观众多少有点失落,而此时,广播剧《刑警803》又使市民们有了新的寄托.上海人曾在电视上赞叹美国‘亨特’办案的潇洒手段,欣赏德国警探德里克德的老谋深算,但这些‘英雄’毕竟隔山隔水,不如本乡本土的刑警刘刚来得亲近.”《刑警803》播放后,上海一位文化界人士的评点,反映了当时人们普遍的心态.

《刑警803》的编剧,现任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国家一级编剧瞿新华回忆道:“‘803’的成功,在于案件的真实性.在创作过程中,市局刑事侦察处的领导专门为我们派车,派了刑警陪同我们下生活,拜访各路‘神探’并联手扎进有关案例,使我们亲身体验了刑警角色的滋味,深刻感受了当代中国刑警的个性和情愫.同时广泛征集包括大批真‘803’在内的听众来设计该剧的情节和结尾.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角色塑造成作品中的理想角色,因而,编创者得心应手,欣赏者情动于中,是事所必然.”

节目热播后,全国各地纷纷要求转播,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在西安举行了《刑警803》推介会,有十多家企业要求承揽推介会的一切费用借以取得冠名权,其红火的气氛至今仍是编创人员幸福的回忆.

一代文学大师巴金也成了《刑警803》的热心听众,在连续听了几集后,他特别关心剧中主角刑警刘刚的家庭生活,寄语编创人员:“刘刚一心扑在工作上是对的,但应多一点人情味.”像巴老这样既是热心的听众,又对“803”刑警关心的人在社会上举不胜举.《刑警803》播完以后,收到大量来自上海、浙江、江苏观众的来信,有小学生,也有不少大学生.他们纷纷赞誉它是“一曲‘橄榄绿’的颂歌,一部生动的法制教育课本,一件有魅力的艺术作品.”许多观众认为:收听广播剧《刑警803》已成为每天生活的“必需品”,现在播完了,大家感到一下子生活中好像缺少了什么,强烈要出续集.上海市卫生局一老同志在信中说:我们全家是“803”的热心听众,现在“803”播完了,我们很怀念刑警刘刚,特别是我的小外甥才7岁,他整天缠着问我刘刚叔叔到哪里去了我说刘刚办案太累,生病了.他就捧出储蓄罐,说把钱拿出来,给刘叔叔写营养吃,好让他早日康复重新抓坏蛋.上海电控研究所的热心女观众来信说:“我和儿子及70岁的婆婆老少三代都非常喜欢广播剧《刑警803》,儿子今年高中毕业,学校推荐他去考复旦,听了广播剧后,他却一定要去考.我们觉得‘803’ 很有意义,做很光荣,支持儿子的选择.”

如果你打到中山北一路803号,你会听到上海刑事侦查处总机说:“我是803.”一部广播剧的热播,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同时还将上海民警机智神勇、吃苦耐劳、“舍小家为大家”作为一个品牌,深深地印刻在老百姓的心中,极大地提升了上海的形象与地位.在它的感召下,许多年轻人“投笔从警”,像“803”那样,打击犯罪,保护人民.《刑警803》用文化符号创造了上海刑警的响亮品牌,“803”从此成为上海刑警的代名词,蜚声海内外.当一个群体赢得社会的尊重与赞赏,他的每一个成员都炙手可热.从那时起,成了许多年轻女性择偶的重要选择.

文化从来就是社会经济的反映,在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相融合的时代图景中,文化总是不可缺席的.为适应新形势需要,整合优势力量,1992年,市局法制宣传处与政治部宣教处合并成立宣传处,归属市局政治部管理.上海的法制宣传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就在这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南巡讲话”发表.“进一步解放思想”、“步子迈得更大一点”的总体思路,刺激上海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电视已经取代广播成为上海市要的精神乐园.

1993年,为配合浦东的开发、开放,上海创设了第二家电视台――东方电视台.首播之际,一套由新成立的法制宣传处民警自己编、摄、录、制作的法制专栏节目《东方110》闪亮登场.“东方”代表上海,象征明天的太阳,充满希望,“110”是报警,代表,寓意为民怎么写作.文化再次与上海城市文化相融相合,显示出绚烂夺目的光芒.“警民桥”、“警钟长鸣”、“十字街头”等等精心策划的栏目,在电视荧屏上吸引了成千上万市民的眼球.因为真实,因为鲜活,因为警世,《东方110》开播后,一直占据东方电视台8点档黄金时段,聚集了包括江、浙、沪等地一大批观众,成为上海荧屏的名牌专栏,享誉全国,带动了以后法制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在电视屏幕兴起.辉煌如同当年的广播剧《刑警803》,如今的上海滩,还有谁不知道《东方110》吗

《东方110》是开展“严打”斗争的宣传阵地,先后播出了严打、反盗、扫黄、肃毒、禁毒、打流窜、追逃犯等专题片.《“老军医”失风记》、《女警官夜查》、《夏季治安整顿面面观》、《广东东星劫案侦破记》播出后,都曾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东方110》还辟有“通缉令”、“大家来破案”小专栏,动员观众提供破案线索,支持工作.《东方110》是宣扬正义,弘扬正气的有力武器,它用大众传媒讴歌了民警的先进事迹,宣传人民见义勇为的精神.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有《“火灾克星”徐耀标》、《开路先锋――上海交警机动大队掠影》、《希望土地上的警官们――访浦东新区局》、《青年巡警王韦因公殉职,被追认为烈士》、《一个警官的父女情》、《兵贵神速》、《缉毒队》、《片警吕兰英》、《猴哥警长》.《东方110》是开展为民怎么写作,向观众介绍业务,公开办事制度的窗口,制作社会关心的话题《申办出国ABC》、《问答》、《保安怎么写作》、《便民、利民的“一条龙”怎么写作》等,为此,专栏收到不少观众的感谢信和锦旗,《东方110》被称为“空中的马天民”.《东方110》也是开展法制教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得力助手.3集专题片《游戏机前的忧思――青少年迷恋游戏机引出的话题》引起了广大家长的共鸣,他们纷纷来信来电参与讨论.连续4集《归来以后――支边、下乡知青子女返城后犯罪引起的思考》,受到了社会关注与赞誉.《新星在迷惘中堕落》、《迟到的忏悔》,让反面教员来荧屏上课,“反面文章正面做”,化害为利,对阐法释义,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东方110》不仅在法制宣传上体现了文化的特色,而且将文化影响力延伸至打击犯罪的纵深处.1997年上海发生系列抢劫“敲头案”,震惊上海滩.在案件侦破的当天凌晨2点,《东方110》调集3个摄制组随警作战,经过18个小时的连续作战,拍摄、编辑、后期制作一气呵成,当晚就播出了侦破专题片,收视率创上海电视台建台以来之首,彰显了正义,安抚了民心,对文化也是战斗力做出了最佳的诠释.

《东方110》开播的前十年间,曾六次被东方电视台评为优秀栏目,被市委政法委列入“上海市社会综合治理1995-1997年规划”中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和教育作用的主要专栏之一.专栏制作的一大批专题片多次在全国电视专题展评比赛中获奖,不少专题片被电视台转播后,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毛阿敏等一些文艺界明星为《东方110》拍摄的专题片配唱或配音.在上海东方电视台成立的17年间,东方电视台领导也换了几任,许多专栏节目或不复存在或更改,唯有《东方110》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做到栏目名字不改,收视率一直保持各专栏节目的前列.

文化就这样与市民文化生生相息,并成为上海当代文化史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近代史上,上海新闻传媒从一开始就依托于上海迅速发展的工业和商业,深深地影响上海的市民社会.1850年,英国的拍卖商亨利奚安门首创了上海第一张商业性报纸《北华捷报》,它为经商者开辟了传递商业信息的渠道.由于它继承了源自欧美的近代新闻经营思想和近代西方企业经营手段,在上海新闻乃至全国新闻业界有相当的权威地位,它存在了整整一个世纪,直到1951年结束.上海也是中国电影的摇篮.20世纪20年代中国最早的商业电影放映在上海出现,1913年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投拍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1851年,上海的戏院文化开始于“三雅园”,1867年法租界的“满庭园”在消费上适应了市民群众参与性的需要,取得了成功的文化商业模式,带动了戏园文化的大发展,林林总总的戏院在上海遍地开花,戏院成为上海市民喜爱的休闲所,这个习俗一直被延续.20世纪50年代,大型滑稽戏《满园春色》、越剧《红花村》,就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社会主义的商业文明.

上海文化三十年巡礼(上)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期,上海文学艺术传承了上海传统的文化形式与手段,以新闻、影视、戏剧为媒介,寓法于艺,寓教于乐.

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利益与格局的调整,为让市民及时了解掌握国家的政策和信息,从1985年起,上海市局设立了新闻发布和撰写新闻稿件的专门机构.1987年建立了对外新闻发言人制度,使新闻成为上海新闻媒介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39”国际贩毒案、“324”火车相撞事故、“59”巴拿马轮外籍船员击纵火事件、“517”美国驻沪领事馆财物被盗案,“729”日本旅游者小林康被杀等一些重大的案(事)件都通过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发布.1989年摄录的《上海光新路道口火车被烧事件》、《上海815民航飞机失事》两条新闻,真实地记录了社会突发事件,让市民在第一时间了解突发事件的真相,消除人们不必要的恐慌心理,有效地制止了“小道消息”漫无边际的传播,维护了社会稳定,为此,荣获新闻特别奖. 进入20世纪90年代,新闻进入活跃期,不仅数量显著增长,还直接参与打击犯罪活动,频频奏效.1994年“严打”中,上海在发行160万份的《新民晚报》刊登通缉136名重要逃犯的名单和照片.通缉令刊出半个月,就有33名逃犯投案自首,11名逃犯经群众检举被抓获.事实再一次证明,拿的战士能擒敌,一手拿、一手拿笔的战士更能擒敌.

改革开放中十年,题材不仅是广播的热门选材,也为电影电视所关注.以上海刑侦战线侦破的重大案件为原型,电影艺术家孙道临指导拍摄了10集系列电视剧《大都会擒魔》,在电视台播出后,受到观众好评.6集电视剧《金盾在危难中闪光》集中近年来全国发生的特大自然灾害中民警、官兵抢险救灾、勇斗罪犯的模范事迹,悲壮动人.播出后,赢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和尊敬,被政治部列为教材发行.十余年间,影视在开革开放初期的起步阶段发展到走专业之路,在上海影视媒介中占有一席之地,一支影视队伍专业人才脱颖而出.市局法宣处已拥有较先进、完备的摄录像全套设备,并建立了市局、分、县局影视宣传网.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上海共摄制了专题片598部,电视剧36部,电视新闻4674条.有1部电视片、13部专题片、4条新闻在国内外评比中获奖.以消防题材摄制的4集电视剧《这里也是战场》在1989年3月捷克布拉格举行的第三届国际消防电影节上获奖,1990年摄制的反映刑警战斗生活的纪录片《黑与白的搏斗》,获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举办的首届电视短片大赛一等奖,专题片《大侦探――端木宏峪》和电视新闻《上海光新路道口火车被烧事件》、《上海“815”民航飞机失事》分别获举办的首届、二届电视专题片和新闻大赛的特别奖和一等奖.

与此同时,以交通安全为题材创作的滑稽戏《四家大战》、《马路情人钱》等,以及《为了上海城市的明天》等,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以消防安全为主要内容的《119――祝你平安》文艺电视晚会,以及每年消防安全日的文艺演出,宣传覆盖面大,很受群众喜爱.

1995年,当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改革深化之际,上海市局又召开了第二次宣传会议,“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又使文化向着全方位、专业型、栏目化发展,报刊、广播、电视多管齐下,形成和上海城市精神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文化生产力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也是一种弥散于一定群体的心态和氛围.文化中的精神信仰、思想理论、道德风尚、价值观念等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上海康元印刷制罐厂的创办人项康1927年提出的办厂理念:务使本厂成为学校化的工厂,教育空气弥漫各处,更使本厂成为工厂化的学校,实行生产教育.“智能教育、常识教育、体格教育、道德教育、消防教育”是康元印刷制罐厂职工教育体系.此外,康元印刷制罐厂还努力为企业员工营造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环境,设有图书馆、运动场、乒乓室、娱乐室、职工宿舍、美容室、职工疗养室等,平时还组织各种职工业余文娱体育团队开展竞技活动.由于企业内部劳资关系协调,管理效率提高,产品质量优异,康元厂的营业额连年上升:1925年为30万元,1931年为100万元,1935年接近200万元,这不能不说是在科学管理的同时着力加强文化建设的结果.

与上海海派企业文化理念一脉相承,“内强素质,外塑形象” 成为文化的核心理念,“文化是警力,是战斗力”的主旨将文化育警同政治建警、依法治警、科技强警并列为队伍建设的四项战略措施,在体制上实现“大文化”、“大宣传”的格局.市局政治部宣传处作为文化宣传机构,加强对民警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的内宣工作,以及拓展对社会舆论、法制宣传的外宣工作.1999年,上海市局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成立,统筹文化事务.上海市局政治部下属的书刊社,担当文化的前沿阵地,将原来分属市局政治部、指挥部的《东方剑》、《人民》两本刊物,以及文学、书画、摄影三个创作分会规整麾下,建立一支专业打造文化的队伍,“诗书养志”,用文化“化”人,用书画“养”心,书刊社成为上海执法队伍中飘逸着浓郁“书香”的芳草地,滋润、灌溉着一支执法队伍向着文明之路前行.同年,上海市局建立了全国首座博物馆,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传播教育活动,在传承人民历史,弘扬人民文化,沟通社会公众,促进警民和谐关系中发挥了独特的优势.上海市局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在队伍中多渠道地开展文化艺术和群众体育活动,通过凝聚、引领、激励、约束,坚定民警的理想信念、规范职业道德、丰富生活、陶冶高尚情操,强健民警体魄心态.改革开放中十年间,上海群众性体育活动的覆盖面已达70%,射击、散打、擒敌术领先于全市乃至全国.1994年在全国轮滑锦标赛中,上海取得8个速滑项目的全部金银牌和6块铜牌,并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1995年10月代表中国队在日本举办的第六届亚洲轮滑锦标赛上,获得1枚银牌.上海乒乓球队代表在1992年全国行业乒乓球赛中获得男子团体第三名,女子团体第二名,男女单打亚军.上海男子篮球在市甲级联赛中,多次获得前三甲的好成绩.足球队在1987年市甲级联赛中夺得冠军.1990年到1994年,上海两次组队参加第九、第十届运动会的篮球、足球、台球、乒乓、游泳、武术、射击、桥牌等40多个项目的比赛,硕果累累,多个团队获得“精神文明运动队”,多名运动员获“精神文明运动员”称号.1994年,上海召开全市系统第三届运动会,有2800多名运动员参加运动会,群众体育运动蔚然成风,保持一支执法队伍健康的心态以及蓬勃的朝气.


(未完待续)

发稿编辑/冯世荣

篇名书法/刘小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