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本质的文化审视

点赞:5294 浏览:2008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本质理论为指导,从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理论 的角度,对武术的本质进行全面剖析、对武术本质进行哲学思考,探索武术学的自律理论, 开创武术发展理论研究的崭新视角,为武术发展与传播提供理论支撑.研究认为:1) 武术 是“文化载体”的外在表现形式,实质上是带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攻防技击意识的人体运 动.2) 武术文化是“习武人”对武术中攻防技击意识的人体动作进行的“人化”,是“习 武人”的一种存在方式.3) 武术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探求“自律理论”,武术文化的研究应 以寻找武术自身的“原点”为出发点,使武术成为“物理实在”意义上的工具,使得民族文 化的弘扬有了“物”的依托,不再是一种口号般的宣扬.

关 键 词 :武术发展,文化本质,武术本体

中图分类号:G8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8-0142-03

A Cultural Theoretical Review on the Essence of Wushu

ZHANG Fe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 an 250014,Shandong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cultural essentiali in the framework of dialectical materia li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 and from an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and the the ory of subject and object,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essence of Wushu, gives a phi losophical insight into the essence of Wushu, and explores the self-discipline t heory related to Wushu. The study represents a new perspective for examining th edevelopment of Wushu, thus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an d dissemination of Wushu. The thesis concludes: 1. Wushu is a kind of “cultur alcarrier”, which is in nature a kind of human activity that involves defendingand attacking consciousness with distin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2. Wushu cu lt ure is the “personalization” of defending and attacking consciousness, and a f orm of existence of those who perform Wushu. 3. The objective of Wushu study i sto explore the “self-discipline theory”, the study of Wushu culture should see k the “original point” of Wushu, turning Wushu into a tool with physical reali ty, so that Wushu can be promoted on a material foundation rather than just by w ord.

Key words: development of Wushu,cultural essence,noumenon of Wushu

从传统中走出的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诞生并茁壮成长,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甘露和营养,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武术又在新的文化气象中沐浴和洗礼.在全球化成 为当今时代最为显著特征的时刻,武术已经站在了“古今中外”的峰巅浪尖之上. 所谓的“古今”就需要解决“继承和创新”,所谓的“中外”就要思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随着国家对文化研究与文化产业的重视,从“文化”视野研究武术的浪潮愈演愈烈.本 课题从文化学视角对武术是怎样的文化、承载着怎样的文化怎样建设“武术文化” 为武术继承与传播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探PWV 武术运动的发展之路,弘扬民族文化.

1.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本研究以文化本质、符号学、语义学、民族学、主体性需要、本体论、价值论等为关键 词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查阅收录相关文献.

1.2 专家咨询法本研究通过、书信、面谈、(或E-mail)等方式咨询有关文化学、符号学、语义学 、哲学等方面的专家,对本研究的思路及方法等进行咨询及访谈.

1.3 逻辑分析法和系统辩证的思维方法

2.武术的文化学思考

文化是“什么”什么是“文化”什么是 “传统文化”武术是怎样的文化、承载着怎样的文化武术的“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建 设怎样的“武术文化”怎样建设“武术文化”这是本研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2.1 文化概念的界定概念是任何理论大厦的第一块基石.文化的概念是任何探讨文化问题的研究者所必须面 对的首要问题.关于文化概念的界定可谓众说纷纭,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选择 或者提出”也必须“选择或提出”对文化的不同概念.本文所选择的文化概念是以各种民族 的、区域的、世界的文化形态出现的,它的本质含义是自然的人化[1].“百花齐 放,百家 争鸣”是中国的一贯文化政策.在“文化花园”中赞同或提出文化本质是“自然的人化”观 点的文化学者也是为数不少的,庞朴说:“文化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展现和成因.李权时主张 :“文化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类活动方式的总和.”武术作为 体育项目,在人体运动中是人们认识自身、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实践活动结果,从文化的 本质内涵来看,勿庸置疑,武术是“文化”.


2.2 传统文化视野中的武术《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从语义学及其民族学、文化学的角度来诠释传统,指出:“从 语义学的角度讲,传,是指前人‘以传示后人’,‘统,继也’,是指后人承续前人,因而 所谓传统无非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前后相承、世代相继的东西.从民族学、文化学等学科的角 度讲,这种传统乃是某一地区或民族由其历史延续积淀下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观念、思 维方式、道德、情感方式、心理特征、语言文字以及风俗习惯等等的总和[1] .”

武术代表着一种文化现象、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特征(或称基本精神),但是, 传统文化作用的“两重性”又给武术文化研究以警示.武术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 ,从中国传统中诞生,无疑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世界,武术所 承载、体现的传统文化又该从何处着手进行描绘武术讲求形神兼备,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 对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认识,而且,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塑造着人[3] .因此, 就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三者而论,武术、中国传统文化找到了共同的结合点.本 文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形神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天人关系”、“义利观”与 “人与人的和谐”等方面的认识出发,一边探寻“民族自信心”,一边“深入剖析本民族文 化的不足[4]”,为武术文化寻找“继承与创新”之路.


2.2.1 “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天人合一”“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是中国古代哲人们的最高追求.但是,需要时刻注意的是 ,“天人合一”毕竟从传统中走来,传统文化作用的两重性理论是不能忘记的,“天人合一 ”是个历史、具体的词汇,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它的涵义是不同的.正如编著中国哲 学发展史的任继愈先生所说的那样:“不要给古人穿上时装,把今天理解的东西强加到古人 的头上”.本文首先对“天人合一”的内涵进行阐释,再把其中所蕴涵的在今天仍然还有着 价值、意义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行解释,最后阐释武术所蕴涵的在“人与自然的和谐” 基础上的已经赋予新的解释的“天人合一”理论.

武术本质的文化审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武术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本文认为理解和辨析“天人合一”时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认识 ,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在现实关系上,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二, “人类社会与自然不是同类的(冯友兰语)”,承认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和把人类社会等同于 自然,用自然界的规律、现象来解释社会现象,这是标准的“旧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 义理论失误在于简单的还原论.他们把社会、人简单地还原为自然、动物、机械性试图用原 于论、机械论来说明社会,这种方法缺乏科学性,因而没有说服力和理论力.换言之,旧唯 物主义用自然实体、自然因素、自然规律来解释人类社会.[5]”

本文认为,武术需要继承的是“物质的自然”之“天人合一”.武术中许多拳种如少林 拳、形意拳、象形拳中蕴涵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情趣和理念.这就告诉武术练习者,人是 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这就使“天人合一 ”这一观念在“武术”文化载体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2.2.2 “人与人的和谐”与“义利观”“人与人关系”分为“人与他人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人与人的关系 ”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义、利”等范畴来表述的.“义、利在传统的社会中含义很 多,大体说来,义是指主体在行为活动中确立的神圣不易的最高原则、追求善这种最高的道 德价值,代表着社会人生中那祟高庄严的价值与境界,利是指主体在行为活动中达到的预期 目的、获得的实际效果,代表着社会人生中切近而现实的价值与境界[6].”儒家 的“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中国传统中对“人 际关系和人与社会关系”的最为典范的观点.从社会的角度讲,“义”是指国家利益为重, 个人利益为轻,从人际关系来讲,“义”是以他人利益为重,所谓“舍己为人”为“义”, 从个人角度来讲,“义”指重视精神利益、以物质利益为轻.这是中国传统儒家的“义利观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重利”的言论.武术的健身理论也同样能够为“人与人的 和谐”怎么写作的.武术所追求的“系统健康”与“人与人的和谐”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 系.

以上阐述了武术作为文化载体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的几个方面,并以对传统文化的双重作 用的认识为基础,对武术承载的传统文化时所应该注意的事项与问题进行了简要说明,目的 是阐述武术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定位”.

2.3 传承武术文化的思考“文化的存在下去――发展”是文化研究的最终目的,武术文化研究也不例外.找到了 武术本体所在――“人体运动”,不把武术的“人体运动”运动下去,肯定不会有武术健身 文化的传承,但是,仅仅是把这种“人体运动”运动下去就是能够传承武术健身文化了吗 现代语言符号学,把人体动作作为一种符号进行研究.从符号学的角度,武术的人体运动作 为一种符号的确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但是,符号学认为“符号是构成意义世界的东西,而 不是世界本身.”同样的一个人体动作也可以解释成不同的意义世界.

那么,如何传承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人体运动”.武术是文化的载体,这个载体是以“人体运动” 为基点的,离开“人体运动”就找不到文化的踪影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如果把武术的“人体运动”看作是“器”,把武术蕴涵的健身文化看作是“道”,那么这 “道”需要“学习和体悟”.对具体的练习者而言,“学习和体悟”是传承武术文化的基本 途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所有学科的共同要求,传承武术文化需要进行“人体运动” 来“体悟”它的文化内涵.

3.武术本质理论研究

作为一种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诞生可谓源远流长,在武术传遍全球的今天,武术 学得到日渐成熟和完善,但是把武术纳入现代武术科学的视野,却仅仅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武术概念问题,即,回答“武术是什么什么是武术”的问题,这就是武术的本质理论, 因为,只有弄清“武术是什么”的问题,才能够知道“如何传承,传承什么”的问题,才能 够懂得“如何以武术为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使这一优秀传统精神得到继承”.

3.1 “武术本质理论”释义在武术学中,“武术是什么”的问题,是整个武术学科的“原点”.明确了“武术是什 么”,就能明确武术学研究什么,就能懂得怎样研究.

简而言之,武术学是以武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的应该是武术自身的规律,寻求的 是武术的“自律理论”.[7]

武术本质理论研究的终极目的是,“通过对武术本质的哲学思考”,奠定武术学科大厦 的第一块基石.所谓“武术本质理论”研究,就是对探寻一切作为“武术者”的终极存在, 是对“武术是什么”的终极追问[8].

3.2 武术本质理论的探析既然确认了以“武术本质”为寻觅目标,那么就要拿起开辟探寻道路的方法与手段,踏 上寻觅的征程.武术本质理论探寻,是以寻觅“武术自律理论”为目的,以通过“习武者” 的理性思维方法认识“武术是什么”的过程.

3.2.1 武术本质――人体运动本文从三个不同视角探寻武术本质.一是来自舞蹈学的启示,二是从武术自身的理论研 究中,三是武术概念的所归“属”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吕艺生在《舞蹈学导论》中,以寻找舞蹈的“自律理论”为 目的,通过列举以鲁道尔夫拉班和吴晓邦为代表的舞蹈家们的“自律理论”,最终把“舞 蹈本体”集注于“‘人体运动’这一根本运动形态上”. 武术史研究中,在论述其起源时 ,认为“武舞同源”.

把“武术”作为研究对象,并成为一门学问后,它的理论研究范围是围绕着武术本质在 展开着.提到“武术”,懂得一点武术知识的人,脑海中肯定会浮现几个“踢打摔拿击刺” 的影子.纵观博大精深的武术,无论是徒手还是器械,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这个“武术自 然”都落在了“人体运动”上面.

形式逻辑学下定义方法是“属+种差”,定义所表述对象的上一层“所属”,通常认为 ,武术被“归属”于“体育项目”.因此,我们可以从对“体育”和“文化”本体的论述中 寻觅武术本质.

宋震昊在《“体育”本体论(三)体育的本体和哲学矛盾》[9]一文中用“更加 简约、更 加自由”的“本体”来表达体育的本质――“身体运动(physical activity)”.把武术归 属于“体育项目”,就是标明“人体运动”同样是武术本质最终落脚的“物理实在”.

3.2.2 武术本质――“攻防技击意识”“技击”,更为准确地说,应该是“攻防技击意识”,是众多武术研究者承认的武术本 质特征.同样是一个双手舞花棍的动作,三岁孩子手拿小木棍也有可能做出舞花棍的动作来 ,他可能只想模仿直升机螺旋桨的转动,而没有任何“攻或防”的意识,那么这个动作就不 是武术动作.武术概念一般表述为“以技击动作为内容,以套路和格斗的运动形式的民族传 统体育项目”.无论哪种运动形式,套路、格斗还是基本功,其共同点就是必须寓有“攻防 技击意识”.就像无论多么精美的书法艺术,必须把墨汁书写在纸上,必须把书法寄托的豪 情壮志落在“一笔一划”上那样,武术所特有的攻防技击意识,只有同“一招一式”、“一 拳一脚”的人体运动相结合,才称其为“武术”.搞书法的人空谈书法文化与理论而不能见 之于笔端,搞武术的人空谈武术文化与理论而不能见之于拳脚,这都不算真正的“××家” .[10]


3.3.3 武术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武术在中华的大地上诞生、成长,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带有攻防技击意识的人 体运动文化,是中华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她沉积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数千年,打上了鲜明 的中华民族的印记.这种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使得武术的传承与推广拥有了“弘扬民族文 化,传承民族精神”的价值与作用.[11]

4.“将武术运动下去”

马克思主义文化本质理论认为,“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文化是人类在改造世界包括改造 人自身的对象性活动中所展示的,体现的人的本质、力量、尺度的方面和成果”. “文化 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东西,一切文化都是属人的.”“文化是自然的人化.”在这 个意义上,可以说,“武术文化是‘武术自然’的‘武术人’的人化”.人的对象性活动就 是一种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武术发展就是“武术人”进 行的一种“可持续的实践活动”.

5.结 语

综上所述,武术是“文化载体”的外在表现形式,实质上是带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攻 防技击意识的人体运动,武术文化是“习武人”对武术中攻防技击意识的人体动作进行的“ 人化”,是“习武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武术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探求“自律理论”,武术文 化的研究应以寻找武术自身的“原点”为出发点,使武术成为“物理实在”意义上的工具, 使得民族文化的弘扬有了“物”的依托,不再是一种口号般的宣扬.